找寻梅江的味道

梅州日报 2020-03-27 08:39

春耕/王必旭

◇徐华君

不管脚步走得有多远,故乡的味道总能齿间留香;不管看过的世界有多大,故乡的味道总能永驻心间。梅江的水和客都的山,是一对离了谁都缺少了神韵的搭配;客家人在山水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用汗水浇灌农作物,用心血烹饪出属于客家人才懂的美味——它们有梅江水的甘甜,也有客都山风的清冽;在人们的味蕾里,尝出了乡愁,尝出了辛酸,更尝出了人生的滋味。

年岁较长的客家人,也许都知晓客家有一道传统甜品,它或许不能与现代糖水店里的任何甜品相媲美,因为它既不过分矫饰,也没有任何加冕的头衔,它只用最初的心默默征服着客家儿女的胃。

在现代客家人眼中,它像极了布丁,但比布丁爽口;也像极了仙人粄,但比仙人粄灵动;它更像钵仔糕,当它被冷藏了一夜之后,人们往往会将两者混淆。人们可以根据口感和喜好,往它身上加椰汁、蜂蜜甚至水果粒。它有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叫“凉粉”。早些年月里,客家人常用它来消暑解渴,常常和仙人粄争着一席之地。

确切来说,凉粉的主材主要分黄葛粉和细叶凉粉两种。它的制作工序,在每个客家劳动妇女心中都了如指掌;经年累月的实践,每个人对它的制作有一套完善并创新的方法。黄葛或细叶凉粉的种植,需要选择黄泥土那种适合旱作物生长的土地,春天播种,经过夏秋两季的精心培植,冬至前收割,用清水洗涤干净它们身上的污泥和杂质。通过开头的几道工序后,凉粉的制作开始进入精细环节。

漂洗了几遍的凉粉根,大大小小像极了初生婴儿的肌肤,浑身粉嫩如初。这时候,人们就要动用刨瓜工具,将它们身上的皮给刨下来;刨的手法和力道也颇有考究,不能刨太深,恐将肉质弄伤,也不能刨太浅,怕会残留粗糙的杂质,影响后期的口感。当将这些类似萝卜形状的凉粉原材料都刨皮干净后,进入了最耗人力和考验耐心的环节。

刨完皮后的凉粉,要用山泉水冲洗一遍,放筛子上稍微阴干一会,再准备一个刷萝卜丝或者捣鼓蒜蓉的工具,一手撑住工具,一手拿着凉粉在工具上来来回回搓。搓的时候,不能贪图快,要讲究手力,还得随时关注凉粉研磨的质地。几十斤的凉粉原材料,往往要经过数个小时的反复多次搓磨,将弄好的丝状物捣碎、榨汁,再经过沉淀漂白析出结晶细小颗粒,将它们摊开在大盘子或者筛子上,在太阳下曝晒数天,要不断用筷子翻动,让它们受热均匀,才能彻底晾晒干爽,以便保存,这时的凉粉以“粉末”的身份重新闪亮登场。

听老一辈人说,以前物质匮乏,每逢遇到天气炎热的夏季或者喉咙上火时,就舀一茶匙的凉粉到鸡公碗里,再加一些白砂糖,先用凉白开搅拌均匀,再用沸水冲泡,等它冷却凝结后,清甜可口的凉粉软糯无比、沁人心脾。现如今,人们还创新了凉粉的吃法,将心仪的水果切成丁,放进冲泡好的凉粉里,经过一夜的冰镇,在炎炎夏日里,它就是一道美味的甜点。

日前,我亲眼目睹了家人制作凉粉的全过程,在这些繁杂的工序面前,我明白了好几件事:人为什么在山珍海味面前,时常忘了粗茶淡饭的滋味;人为什么时常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患得患失;人为什么热衷于索取而不愿付出。当我舀了一匙子冲泡好的凉粉,放在嘴里咀嚼的时候,品出了甜,也品出了这份美食背后的不易。

有人说,一份美食就能彰显一个地区的人文。客家凉粉的背后,它不仅告诉人们要知足、要感恩,还警醒我们要学习它们从固体转变为粉末的从容不迫,时常剖析自己,回归本真,驻足自省,轻装上阵,在梅江这片热土上,传承客家本色,主动担负起自己的岁月静好,用一颗质朴无华的心走好前方的路,呈现生命的最美状态。

新闻推荐

快乐消费 开心生活

随着城区商圈逐渐恢复往日样貌,一度被疫情“冻”住的消费市场快速“解冻”。商家纷纷推出“礼包”,市民慢慢走出家门。逐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