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日报》全媒体团队始终站在疫情抗击一线 勇担责任展现主流媒体风采
近期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牵动着百姓的心,每天浏览报纸、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已成为不少人的生活习惯。记者深入抗“疫”一线采写的报道,在给公众带来最新消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希望和力量。作为市委机关报、主流媒体,《梅州日报》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勇担媒体责任,这其中,少不了“梅州报人”的默默付出。
●本报记者江婵见习记者赖运香
新突破新媒体阅读量破亿
“新媒体战"疫"报道阅读量破亿了!”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由梅州日报全媒体推出的权威报道引起各界关注,纷纷在微信朋友圈刷起了屏。截至2月23日,掌上梅州APP、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的战“疫”报道5565条,阅读量突破1亿。其中,掌上梅州APP发稿量共3164条,微信公众号阅读量10万+共34条,抖音短视频点播量20万+共30条。此外,本报在2月16日至22日广东省党报微信影响力取得排行第5名的佳绩。
每一组数据的背后,离不开全媒体记者、编辑的付出。“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新媒体部门迅速响应,让两组完整的人马采取"疫情防控不见面、日常工作不断线"的方式办公,进一步保障了稿件的质量和发布效率。”新媒体中心负责人王磊表示,大部分员工从每天早上7时30分“直落”至晚上11时30分,“超长待机”16个小时以上。
“海量”而来的稿件就是战情,本报大胆创新构筑疫情防控舆论传播阵地,抽调传统采编部门主任到新媒体部门“支援”稿件审核工作,迅速产生“化学”反应,纸媒的“严谨”和新媒体的“创新”有机结合,各平台稿件量质齐优,一大批高质量的海报、图解、荐读、速报等新媒体产品迅速推出,《新时代白求恩》等4部MV“横空出世”,视频直播还连线上人民网人民视频特别节目……本报系列新媒体产品切实增强了疫情期间民众的参与意识,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战“疫”答卷。
我在岗收获感动与信任
“这是一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也是一场争分夺秒的融媒传播大战。疫情发生以来,记者放弃春节假期,坚持奋战在一线,为抗击疫情传播正能量。记者深入隔离病房采访确诊患者、奔赴各地挖掘一线故事、第一时间播报疫情最新动态,用笔和镜头告诉读者,疫魔不可怕,一定要有信心。”记者部值班主任王玉婷说,记者的任务要严谨细微、更要争分夺秒。
“深入一线采访期间,给我冲击最大的是感动。”刘巧是本报“95后”记者,负责卫生健康线采访工作的她,在抗“疫”期间冲在了最前面,采写近80条抗“疫”稿件。“在视频连线梅州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时,听着他们和家人谈话,会不自觉想流泪;在深夜看到市卫健局灯火通明,心里不由地致敬卫健人的责任与担当;在患者出院时,看到他们向医护人员深深鞠躬,他们脸上的笑容,让一切努力都值得……”刘巧说,她将继续传递正能量,相信不日便春暖花开了。
吴海清是本报新媒体编辑,也是读者所熟悉的“日报君”。“近段时间,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与粉丝的关系不仅更紧密了,还获得了读者的信任。”吴海清说,曾有粉丝在后台反映,战“疫”好消息越来越多,有些市民便放松了警惕。看到消息后,她率先在全市发出微信推文《@梅州人,重要提醒!现在还不是放松警惕的时候》,警醒群众保持耐心和清醒。该推文广受粉丝认可,获得近15万阅读量。这也让她更加明白,做到信息透明,才能成为老百姓信任的官方媒体。
勇担当传统党媒展风采
根据抗“疫”不同阶段,负责版面编辑的要闻部及时推出更新栏目内容,设置了“战疫一线”“战疫故事”“战疫日记”“权威发布”等专栏,并开设抗“疫”新闻县域专版,让读者及时、清晰地了解市县镇村各级疫情抗击动态,形成铺天盖地的宣传效应。“由于抗"疫"新闻的特殊性,稿件内容会持续更新,近期部门投入人力较大,工作强度高,连续奋战到深夜两三点已是常有的事。”要闻部负责人洪观楷说,部门推出的“学习笃行”、时评、理论等评论专栏,聚焦抗“疫”热点,推出系列评论、理论文章,积极引导舆论,服务群众,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认可。
“自疫情发生以来,梅州报人度过了一个没有假期的春节,我们夜以继日连续作战,把心血洒在工作上,把队伍放在第一线,做到了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第一时间动员采编播部门发声,将抗击疫情的相关政策和知识通过媒体传播出去,报社战"疫"报道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梅州日报社总编辑黄山松表示,本报充分发挥在全国地市报的影响力,积极创新宣传手段,通过多渠道、利用多阵地,达到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的宣传,将防控信息和权威报道带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展现了传统党媒、主流媒体的风采。
新闻推荐
拱北昌盛社区党委书记吴文昭:元宵节吃上春节以来最“早”的一顿晚餐
本报讯(记者宋爱华)番茄炒蛋、水煮青菜和一锅醪糟小汤圆。2月8日晚上7时30分,拱北街道昌盛社区党委书记吴文昭和妻子儿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