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秀区红杏坊

梅州日报 2020-02-07 08:57

图文/何日胜

红杏坊,位于广东梅州市江北老城西区,原指西区市场背之萝卜坪、十甲尾、长巷子一带,作为古文化社区,延伸范围亦包括黄泥墩、禾好塘、月影塘、更楼下等地。红杏坊原名“望杏坊”,清初期,梅城有民谣曰“百花洲尾齐州前,诸生出状元”,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顺治壬辰科进士、程乡知县王仕云,大觉寺前竖立坊表,题名曰“望杏坊”,寄望邑人读书,科考及第,惜在康熙十二年,附近民居大火,灾及坊表,致倒塌湮灭,然“望杏坊”地名延用200余年,至民国前期,改名 “红杏坊”。红杏坊之名,老梅城人仍可依稀记得,多数梅城人或许对其陌生,风雨三百余年,坊内状元虽未能浮现,然走进红杏坊,面对座座古屋名居,其人文之盛历历可表,联科第、醉经居、醉经楼、仁风楼、贻谷楼、鹤和楼、节操楼、如意堂、都察院、秋官第、活泉书室,文雅飘逸,书香扑面,昭示红杏坊人文之盛。科举时代,红杏坊涌现文武进士8人、举人贡生无数,其中有黄仲容、林丹云、张敦道“一里同科三进士”,“兄弟进士”之颜鸣皋、颜鸣汉,“兄弟联科”之叶新鉴、叶新莲、叶新丰接连中举等。近代,造就专家学者及教育名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梁伯强、最后一批秀才梁伯聪、国民著名女教育家梁浣春等。革命战争时期,亦涌现著名革命志士,有中国工农红军首任参谋长朱云卿、革命烈士杨广存、黄芸等。

我等从油罗街南路口起,始作红杏坊之行,参观名人故居,记述人文故事,缓缓解开红杏坊神秘之面纱。

朱云卿故居:百福堂

位于西郊街道程江居委小河唇10号百福堂,由朱氏三世祖建于清嘉庆年间。朱云卿(1907-1931),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1925年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是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月任中共北江特委委员,1927年4月成立广东北江农民自卫军北方总指挥部,任参谋长,9月参加秋收起义后上井冈山,1928年夏任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长,取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1929年3月任红四军参谋长,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30年6月,任第一军团参谋长,8月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兼一军团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1931年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代部长,24岁成为我军第一位总参谋长,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参谋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代部长等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总参谋长。1931年4月在江西吉安后方医院疗伤,不幸被特务暗杀身亡,年仅24岁。其生平事迹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朱云卿故居于1987年公布为梅县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重新公布为梅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梅县商会旧址

梅县商会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建,会址设在西郊中华街17号。1925年4月26日,梅县第九届商会在会所举行欢迎东征军大会,周恩来发表演说,梅县商会馈赠东征军1万大洋,会后,周恩来、钱大钧、黄柏远与商会代表合影留念,正中着军装者为周恩来。5月12日举行梅县工人武装暴动,当晚会长廖霭贞和叶树恩,在西门宫商团住地宴请参加领导暴动之共产党人、工人、革命知识分子等10余人,并商议成立梅县人民政府等事宜,5月19日梅县人民政府失败后,商会被列为“反动机关”、“共党团体”而遭钉封,会长廖霭贞之“元盛复商行”及叶树恩之“振远公司”等八大商号被封,廖霭贞及叶树恩遭通缉。

杨广存故居:拔俊杨屋

位于西郊马石居委拔俊杨屋5号。杨广存(1901-1928),1923年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梅江区籍最早共产党员之一。1927年5月,回到梅县参加武装暴动,为暴动领导人之一,9月随“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到汕头,后经香港至广州,参加12月21日广州起义。1928年4月28日,在梅江区城北扎田村唐润元家主持召开会议时遭国民党便衣队包围被捕,5月5日被国民党当局用箩筐扛到东较场杀害,年仅28岁。

近1500年历史古庙:大觉寺

大觉寺原名“祝圣大觉寺”,位于城西大觉寺1号梅师附小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千多平方米。始建于南北朝梁普通三年(522),有近1500年历史,是梅州创建最早之寺庙。元至正十三年(1353)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僧法庆募款重建殿宇;明永乐十四年(1416),僧光庆再募款续建。原寺地域狭窄,后有人施舍出寺前后左右地方,扩建寺庙,并置店铺5间,店租为寺费用。清康熙九年(1670),庙宇破旧不堪,程乡知县王仕云捐俸银倡议重建,僧性从法师募款建祝圣殿及三宝殿。清光绪三十年(1904),寺庙改为学校,仍有寺僧,校寺并存。建国后,设城西学校于寺内,已无寺僧。后城西学校改为梅州师范附属小学。2000年8月14日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定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觉寺现保存中、后殿,其整体布局前低后高,宽敞大气,风格古朴,对研究客家宗教信仰、宗教建筑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清代私塾:活泉书室

位于西郊更楼下9号,为梅城保存完好之清代著名私塾,原是清代著名教育家孙波庵故居,建成于清嘉庆元年丙辰,有200余年历史,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内含左、中、右三部分,中部设授业“讲庭”,塾内设大、中、小三函丈。塾中学子黄仲容、林丹云、张敦道3人同年同榜考中进士,有“一里同榜三进士”美称。至清末,七世裔孙孙波庵,弃科举、投新学,毕业于两广师范学堂,回梅担任多家官立和私立学堂之教席,为当时享誉梅州著名教育家,其子孙多为教授、博士、硕士,多从事科教,堪称教育世家。活泉书室,风雨沧桑,损毁严重,前期得初步整修。

黄芸故居:墩睦堂

位于西郊黄泥墩。黄芸(1916-1942),原名景隆,曾用名黄雨凝、黄景,笔名激流,1916年生于梅城西区黄泥墩,其舅父杨广存,是革命烈士,梅县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黄芸12岁参加共产主义儿童团,13岁因家贫辍学,先在梅城当学徒,后随父去印尼,学裁缝,1934年回梅,1935年秋在梅城民众教育馆任肋理员,团结进步青年,进行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任梅县中心县委宣传部长。1939年八九月间任中共饶埔丰县委组织部长,12月任县委书记。1941年春任埔南县委书记,12月13日在湖寮被捕,1942年1月21日就义于大埔茶阳狮子口,时年26岁。

梁伯聪、梁浣春故居:鹤和楼

位于西郊黄泥墩居委1号,始建于1903年,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坐西南向东北,为三堂一横枕式走马楼结构,左右不对称,形状不规则。卷棚凹入式门楼坐东向西,在前堂左边依外墙加砌而出。门楼墙壁设有射击孔,具防御功能。门楼内置屏风门,绘“鹤龄益寿”及“和气致祥”图,步入门楼,为小巧庭院,右前侧有小斗门通往杂间。穿过庭院为上、中、下堂及横屋,横屋右前侧是内花园。花胎后建一进二层之私塾。全屋显中西合璧,中堂前拜亭为水泥筑造,颇具西式风格,青瓷水瓶状栏杆,望柱装饰,亭罩为仿罗马柱支撑镂空花卉图案装饰,前左右形成拱券造型。堂屋内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保留卷棚、雀替等古建筑元素,集穿花、雕花、阴刻、描金、彩绘等工艺,以仙鹤、荷花、牡丹、麒麟、狮子、鲤鱼及古代人物等民族传统图案为主题装饰。

梁伯聪(1871-1945),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梁廷辉,为清嘉庆进士,官至礼部郎中;父亲梁鉴三,清道光举人,曾任福建上杭县知县。梁家藏书甚丰,梁伯聪自幼习书,学问渊博,参加清末最后一期科举考试,为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秀才。其擅长诗、书、画,遗著《梅县风土两百咏》,为梅州教育界一代宗师、著名教育家、诗书画家。著名画家林风眠,著名雕刻艺术大师、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开山鼻祖李金发,教育学家钟皎光、孙亢曾等为其学生。其亦擅长书画,造诣深,为当时粤东有名书法家。

梁浣春(1864-1949),梁伯聪堂姐,为清末民国初年梅州著名女教育家,创办并担任任“嘉善女校”校长、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长、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西来庵炮楼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时任梅县县长彭精一,在梅城西郊十甲尾、伯公巷、百果围、西来庵侧、树湖坪、月影塘、杨桃墩黄屋、东湖路等环市区域,共建炮楼10座,以构筑防御工事。在红杏坊仍保存完好者,有伯公巷南、北炮楼和西来庵炮楼等4座。西来庵炮楼,位于西郊西区村西来庵,结构及框架仍稳定,然砂灰墙裸露、风化较为严重。伯公巷南、北炮楼,位于西郊程江居委伯公巷,高二屋,结构及布局保存较好,框架及墙体较为稳固。百果围炮楼,位于西郊马石居委梅正路,坐北向南,高三层,高约10米,正方形水泥框架结构,砂灰夹石墙,三层顶有栏杆,各层四面墙壁有射击孔。老庙巷炮楼,位于西郊长巷老庙巷,坐南向北,二层高,高约6米,正方形结构,二层顶有栏杆,建有伞形屋顶。炮楼对研究民国时期梅州军事防御、工事建筑及相关历史,意义重大。

太平天国康王指挥部旧址:仁风楼

位于西郊黄坭墩短街口88号,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年),为一堂八厅四横走马楼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1254平方米,外门楼坐东南向西北,二道门依次为方形门和拱形门,由拜亭、堂屋等组成,平面呈矩形,有房100余间。堂屋硬山顶,拜亭歇山顶,灰瓦面、三合土夯筑。正堂对面为镶贴彩瓷壁画牌坊式照壁,下为莲池,下堂左右各辟一道月门,堂屋穿斗与抬梁混合式九架梁,堂屋内有宋湘亲书楹联:“克俭克勤保世滋大 是巽是训进德无疆”,中堂挂“思训堂”匾额。清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天国余部由康王汪海洋率领从闽西进入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将总指挥部设于“仁风楼”。仁风楼周边屋屋相通,巷道四通八达,极利迥旋活动,攻守进退两便。仁风楼作为大本营,指挥余众与清廷抗击,乃旧时战地遗存活标本,对研究太平天国史、清朝末年史、梅州地区战争史等有重要意义。

黄仲容故居:都察院

位于西郊黄泥墩居委黄屋,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清道光年间翰林、广西道御使黄仲容建造。黄仲容,号雪蕉,字纫兰,清嘉庆二十一年丙子举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以二甲进士入翰林院,授职编修,寻转御史,掌江西、广西道署理刑科,后掌教丰湖、韩山、城南各书院。黄仲容享有小楷书法家美名,北京人称他为“黄小楷”,晚年自订《诗文集》收藏于家。

六朝黄屋

六朝黄屋又名穿心黄屋、深塘黄屋,位于西郊长巷居委萝卜坪2号,由黄氏梅州开基始祖黄僚所建,建于南宋末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有700余年历史,因其经历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六个朝代”,故称“六朝黄屋”。又因正门口原有深大之池塘而称“深塘黄屋”,还因其右侧出口从辅庭路半街“穿心”而出,故有“穿心黄屋”称谓。六朝黄屋可谓人才辈出,由此祖屋及分屋之裔孙,近代出有53个将军,其中上将5个、中将15个、少将33个。据其族谱载,黄僚后裔遍及世界各地20 余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近百万。

新闻推荐

营 养 疗

有奇效治今年54岁的丁女士,家住大埔县,自2016年起开始就经常发生剧烈腹痛,而且每次发病都是隔二十余天发作一次,发作时大汗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