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难攻坚谋发展 接续奋斗谱新篇 中共梅州市梅县区委一届九次全会召开,奋力实现梅县苏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梅县区正加快构建“三宜”“美丽梅县·客都明珠”。梅县区新闻办供图
俯瞰梅县区南口镇美丽乡村。宋志锋摄
参会人员听取全会报告。曾健锋摄
“客都人家”项目建设不断刷新“梅州速度”;梅汕高铁正式开通,“穿山越海”通往大湾区;嘉元科技成为全国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建成全市首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梅县金柚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一批)价值评估榜单,品牌评估价值达113.27亿元。
一系列成绩,是2019年梅县区上下一心,集中精力,用心用情用功推动苏区振兴发展的最好说明,也是全区经济稳中向好发展的直接体现。
1月15日,梅县区委一届九次全会召开,迅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提出要把握大局大势,坚定信心决心,抢抓发展机遇,接续奋斗、破难攻坚,奋力实现梅县苏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梅县区将弘扬一心为民的苏区精神,拿出赛龙夺锦的志气,拿出破难攻坚的担当,拿出抓铁有痕的韧劲,全力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强力推进乡村振兴,致力推动产城乡融合发展,干好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走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梅州市副市长、梅县区委书记吴泽桐作全会报告时强调,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必须保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姿态,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何苑妮刘洪桥曾健锋
发力“六个方面”
全区经济稳步发展城市建设提挡加速
人民南路“断头路”正式通车;投入15亿元在新县城黄金地段新改扩建4所学校;梅县区妇幼保健院挂牌“二甲”;梅县金柚“走南闯北”产销两旺,收购价同比上涨两成。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梅县区将其与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聚焦群众的堵点难点痛点,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立行立改问题1078个,为群众办好事实事9185件,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成效。
好作风是干事创业的保障。2019年,梅县区巡视整改工作扎实推进,全区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全年立案查处党员干部182件182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68人,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
党组织凝聚力越强,推动工作落实的合力越强大。全会报告指出,2019年,梅县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干事创业激情热情蓬勃向上,预计全年生产总值比增2.8%左右。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生态文旅优势进一步凸显、美丽乡村进一步提质、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城市建设提挡加速,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去年国庆前夕,梅县区举行重大项目“签约一批”“动工一批”“竣工一批”系列活动。活动中,计划投资16亿元的4个项目正式签约,计划总投资近10亿元的14个项目动工建设,总投资近35亿元的16个项目竣工投产及投入使用。
2019年以来,梅县区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机遇,聚焦全市“5311”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三好一正”“三进一出”工程,推动形成向上向善、共谋发展的强大力量,同时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持续深化“放管服”“一门一网式”“马上办”等便企利企政策,营商环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内生动力不断迸发。一批批项目的落地见效,充分展现出“梅县新速度”和“梅县新作为”。
集中签约、开工、竣工一批重点项目,夯实了梅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和支撑,无疑大大增强了全区上下干事创业信心。
乘势而上,力求新作为。1月11日,备战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百日攻坚”动员大会在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以下简称“客都人家”)建设现场举行。会上,梅县区动员全区上下奋战一百天,办好一流客商盛会。
作为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开幕式举办地,广东省重点项目“客都人家”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公司注册、规划设计、项目审批、拍地供地等一系列重要前期工作并实现动工,跑出“梅州速度”的基础上,持续高效推进,目前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85%。中国首台围屋情景体验大型舞台剧《原乡》排练成果已初步显现,再次刷新“梅州速度”。
此外,梅县区当前55个重点项目和“三个10”项目有序推进;2019年全区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全年交易额突破60亿元,发展后劲大大增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会议强调,梅县区要深刻领会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把握大局大势,坚定信心决心,抢抓发展机遇,推动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在梅县区落地落实。
抓实“四个必须”
抢抓机遇融入“双区”建设加快梅县苏区振兴发展
2019年10月11日7时16分,D7543次列车带着梅州加速“融湾”的愿望驶出梅州西站,向目的地广州东站飞驰。至此,梅汕高铁正式运营,梅州结束未通高铁的历史,进入加速度时代。
进入“高铁时代”的世界客都,每天有44趟动车组列车往返广州、深圳、汕头、珠海、宜昌、厦门等地,梅州得以更便捷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生活圈,满载着人、财、物高速运转的梅汕高铁,将为梅县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力。
融合发展,交通先行。
会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是当前广东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必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梅县区必须强化政治引领,必须强化机遇意识,必须强化创新思维,必须强化担当作为,主动对接、积极谋划、抢抓落实,盘活用好自身资源,积极争取各级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把各类资源汇集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上,把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举措,把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对走实走好。
在刚刚闭幕的市委七届八次全会上,梅州就如何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主动服务融入大湾区制定了“行动指南”,在承接广深先进制造业转型、对接大湾区市场提升农业效益、顺应大湾区消费需求发展大文旅和大健康产业、推进产业链互补等方面做了全盘谋划。
在此基础上,梅县区将找准定位,应“双区”所需,尽梅县所长,竭梅县所能。
近年来,梅县区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做强文旅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在经济社会稳健发展的同时,举办了一系列有规模、有水平、有影响力的赛事,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
去年11月3日,二度举办马拉松赛事,为梅县区在此注入活力、魅力,为梅县区发展增添动力。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万余名选手齐聚世界客都,为赛而战、绕城奔跑、绽放风采。
这是马拉松跑者的盛会,也是城市与资本的狂欢。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马拉松赛像是一块“奔跑的蛋糕”,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不仅能对外宣传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影响力,还可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带动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数据便是最好的说明。2019年,梅县区接待游客206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9.1%。
加快振兴发展,梅县蓄势待发。
为了把握好中央和省市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梅县区坚持“擦亮三张名片(叶剑英元帅、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同怀别墅)、厚植两个基地(红色教育沃地、红色旅游胜地)、做强一大产业(红色生态富民产业)”的发展理念,深挖资源禀赋,讲好红色故事,弘扬传承红色精神,做好“红色+绿色”文章,撬动产业发展,红色效益逐渐凸显。
同时,针对红色遗址的社会影响力、革命历史价值和保护现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投入2896万元修缮保护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第六次执委扩大会议召开地等旧址,新建和整修九龙嶂革命斗争纪念馆、九龙嶂红军烈士纪念碑等革命历史纪念设施10多处,统筹推进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
做好“九项工作”
推动“产城乡”融合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获评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区、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广东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2019年,梅县区积极抓重点、创亮点,增添了多张新名片。
会议指出,进入2020年,梅县区要弘扬一心为民的苏区精神,拿出赛龙夺锦的志气,拿出破难攻坚的担当,拿出抓铁有痕的韧劲,全力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强力推进乡村振兴,致力推动产城乡融合发展,干好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走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达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的发展目标。
那么,梅县区将如何发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具体而言,就是重点抓好“九项工作”:
——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一手抓现有企业增资扩产、一手抓招商引资,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推动产业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引领性、支撑性作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全力以赴推进70项年度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发展的后劲。
——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抢抓战略机遇,围绕“五个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做强特色优势农业;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激活“三农”要素资源。
——强化精准服务对接,主动融入“双区”发展。突出交通基础的“硬联通”,体制机制、营商环境的“软联通”,优势互补、链条延伸的“产联通”,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交通圈”“经济圈”“金融圈”“生活圈”“人文圈”。
——强化文明城市创建,促进产城乡融合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为抓手,以融合发展为方向,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逐步形成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格局。突出创文攻坚,推动城区提质增效;突出产城融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强化苏区品牌提升,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增强弘扬红色文化的使命感;提升梅县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增强苏区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聚力三大攻坚,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线。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聚力民生保障,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集中精力办好一批“三就一保”民生事项,让美好生活更有温度、更有厚度。实施就业社保惠民;实施教育医疗惠民;实施文化服务惠民。
——聚力平安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紧紧围绕创建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县区之一的目标,持续深化“平安梅县”“法治梅县”建设。
数读梅县区2019年经济发展“成绩单”
1.实体经济稳步发展
全区减税降费3.2亿元,释放免抵押贷款3亿元;新增规上企业4家、“小升规”企业9家,工业投资比增26.6%;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个,投资10亿元的天虹购物中心落地建设;投入15亿元,完善产业集聚地配套设施。
2.有效投资不断扩大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比增6.8%;“3个10”项目完成投资47.7亿元,55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4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谋划70项2020年度重点项目,计划投资79.4亿元。
3.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客都人家”项目顺利推进;全年旅游接待人次、收入分别比增8.2%、9.1%;县域旅游竞争力连续九年进入全省10强,获评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村之翼物联网产业园顺利开园,入园电商企业65家,2019年电商交易额突破60亿元。
4.三大攻坚战深入推进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筹集各类资金5.0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7.86万个,6980户15444人实现脱贫,脱贫率99.89%,32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相对贫困村行列;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修复造林6.1万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10%,盘活财政存量资金3.7亿元,新增债券资金10亿元。
5.社会创新活力增强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个、发明专利575件;“高企”数量达37家,提前2年实现翻番;行政服务中心进驻事项1067项,“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
6.社会民生保障有力
八成财力用于民生领域;城区“四纵五横”道路架构初步形成;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投入2.4亿元办好教育事业;加快创建卫生强区,健康“一带一路”院士研讨会6项成果加速转化,中医院、妇保院晋级“二甲”,粤东医院肝病大楼正式启用,全区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升。
新闻推荐
“今年参加会议,我收到了一个小小的惊喜。”昨日下午,在分组讨论会场,市政协委员钟伟基的一句话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在报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