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嫌年味淡?各地客家年俗看过来: 烧火龙、迎公王、赏花灯、走古事、闹春田…… 热热闹闹客家年

梅州日报 2020-01-18 08:56

大埔县大东镇花萼楼正月初三的新年祈福活动。以务农为主的客家人靠天吃饭,因而农村有“年初祈福、年底还福”的祭典。客家人对祈福仪式特别注重,外出的游子大多会利用过年期间的假期回到家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聚在本姓的宗族祠堂共同举办热烈而隆重的祭拜活动,希望以此得到神明保佑,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耕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就手,添丁发财。梅县区水车镇小桑村迎送“公王”盛会。正月初二至初六,村民们将“公王爷爷”迎送到每一座老祖屋进行祭祀,通过户户来祭拜,使得家家受荫庇,人人得保佑。河源市东源县彰溪畲族乡中联村举行客家捕鱼节。活动在正月初三举行,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寓意一年新的开始,百姓生活年年有鱼(余)。▲河源市龙川县的马灯舞,又名“打马灯”“打纸马”,在南越王赵佗时代便从中原传到了龙川,有二千年历史,里面的大量元素与北方的民俗极其相似。传说中原大地遇到百年不遇的干旱,赤地千里,眼看庄稼就要颗粒无收,百姓就要断炊,唐三藏西天取经所骑的白色神马,执意要到凡间拯救百姓的困苦。神马爱民的至诚终于感动了上苍,上苍普洒甘霖。百姓为纪念神马的无量功丰顺县埔寨镇“烧火龙”,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举行的这项活动延续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有寓意庆丰收,迎新岁,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五谷丰登之意。▲兴宁径南星耀村元宵夜的火把节,相传始于清康熙年间,已历300余年,据说最初时村民手提灯笼,内点蜡烛,后用火把代替。星耀村火把节,应源于:一是纪念先祖搬迁之情景;二是带有民俗观念迎灯(丁)、接灯(丁)、添灯(丁)三隐喻;三是展现团结和谐、兴旺昌盛。当晚,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自村中祖屋开始点燃火把,成群结队,环村而行,全程大约需一个小时,▲正月十五,福建省连城县罗坊乡的“走古事”,被誉为“山村狂欢节”。关于举办这场盛事由来:据传在明朝,罗坊乡常闹旱、涝两灾,当地举人把流传于湖南的“走古事”移传乡梓,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建龙岩长汀县童坊镇举河村、举林村的“闹春田”,相传有上百年历史。每年的正月十二、十四,村民都会把关公的塑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转,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同时也借此增进村民间的感情,展示村民强健的体魄,并以此提醒人们,要下田开始新一年的创业了。▲福建连城县姑田镇的客家人每年元宵节都要举行“姑田游大龙”的民俗庆典活动,龙长300多米,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对“龙”的崇拜体现出客家和华夏古老文明的渊源。这个活动已有400多年历史,大龙选用当地著名的“姑田宣纸”为材料,龙头及龙尾由当年主办家族承担制作,其余由每户各出一节自制的龙身。▲每年正月十二,丰顺县汤南镇东方村举行的一项热烈壮观、振奋人心的民俗活动,那就是“跳火堆”。这项沿袭了几百年的大型寓教于乐的风俗习惯,寄托了人们欢庆元宵、共贺丰收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江西傩舞,源自古代驱鬼逐疫、求福灭灾的傩祭活动,以娱神娱人为目的,至今仍在婺源、南丰、乐安等25个县市流传。一般在正月演出,演员身穿彩衣,头戴面具,动作简朴、刚劲。(本图由摄影师jx方圆提供)▲赏(上)灯。“灯”与“丁”同音。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二前后。刚诞生不久的男孩叫“升新灯”,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灯”。这天要为升灯者买一只灯笼,叫“百子灯”,在灯笼上写上升丁者的姓名,挂在祖公厅下的副梁上,点燃至正月十五方可熄灭。

●罗利光/图、文

新闻推荐

非遗项目文艺巡演 丰良镇

本报讯日前,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之非遗项目文艺巡演在丰顺县丰良镇举办,吸引了1000多名群众前来观看。畬族舞《风坪茶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