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孔目村 ●曾宪柱
梅州市五华县孔目村位于岐岭镇东南部,村道临近205国道和三多齐大桥,梅河高速公路从村中横贯而过。
冬日暖阳,应孔目村村委会和该村乡贤魏明的邀请,我们梅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一行5人,从梅城驱车出发,来到孔目村,穿行在蜿蜒的古驿道,寻访历史记忆。
岁月沧桑,物是人非。曾经通往五华老县城华城的古驿道早已被公式草、芒草、灌木掩没了,而古驿道残存的石阶仍在。至于这条古道始于何时建造,已经无从考证了,也许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驿道两旁,野草和树木在生长,枝叶在风中簌簌,历史的尘埃掩落在厚厚的枯枝落叶罅隙里悄无声息。
听说我们要来寻访,村民早已用割草机割开了一条新路。在村干部的引导下,我们沿着古驿道登山前行。
初冬的孔目村,阳光高照,山谷丛林尚存丝丝寒意。我们一行沿着山间石阶路往上攀越。这条驿道是旧时潭下、双头、岐岭等乡镇通往华城(五华老县城)的必经之路,当年在这条驿道上,商旅不断,乡民奔走着谋求生计,解放初期,附近村民挑着粮食到华城粮所缴纳公粮也是走这条路。1925年2月,东征军讨伐陈炯明军阀军队,就曾经过此古驿道,进驻五华县城华城镇,东征军政治部就设在华城镇十字街石柱塘边的曾氏宗祠。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领的东征军进驻五华后,广泛发动群众,动员五华中学师生起来革命,揭发贪官污吏,打击土豪劣绅,组建五华县民主革命政府,传播革命精神,留下革命火种。
在村民的引导下,我们继续行走在孔目洋塘古驿道上,村民告诉我们,在孔目村和华城满塘交界处有个叫赶扫坳的地方,在驿道旁边埋葬着一位革命先烈,我们找到了墓地,墓碑上刻着:“一九二六年革命烈士张集成纪念碑,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一日立”碑文清晰可见。
据史料记载,20世纪20年代,五华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在共产党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五华农民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古大存领导下,组织农民运动,开展革命斗争,打击恶霸土豪劣绅。后来,我们采访了孔目村民魏俊钦,据说,碑是当年他祖父魏继茂组织村民魏干浪、魏泉坤立下的。大革命时期,古大存领导的农民自卫军,曾在这里与华城地痞恶霸张谷山反动武装发生过激烈的战斗,由于敌强我弱,寡不敌众,自卫军只好撤退,在撤退过程中,张集成因大腿中弹负伤流血,行走困难,只能爬到山里,躲藏在大崩山的荆棘丛里,第二天张集成下山找水喝,在爬回山里的过程中,被一利欲熏心的放鸭子的人发现,报告给敌人,敌人随即进行地毯式的满山搜查,张集成最终难逃厄运,被活捉,敌人砍下他的头颅,邀功请赏。张集成尸首分离,暴尸山上,见此惨状,好心善良的孔目村民用两块木勺合成一块当作头颅,权当全尸就地安葬了张集成,在解放后,立碑纪念。据说,当年举报张集成的人,生活在村民怨愤唾骂声中,抑郁成疾,不久就病死了。如今,上了年纪曾在孔目小学读书的村民说,每逢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开展祭奠革命烈士的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岁月匆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丽阳冬日,古驿道旁的乔木落叶宛若蝴蝶飞舞,飘落在山涧溪流中,随水而去。小山村显得格外宁静而平和。
如今的孔目村,面貌焕然一新。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正在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发动乡贤努力集资,建设美丽乡村。他们建桥梁,铺道路,修广场,造凉亭。我们行走在洁净宽畅的水泥村道上,呼吸清新空气;登上彩顶亭,极目孔目村,新建的楼房鳞次栉比,回眸山村,到处是青山绿水,美景如画,无限惬意。
小桥流水人家的孔目村,环境美,生态美,精神美。最近由乡贤组织的250多名外嫁女回娘家,感恩父母、述说衷情、展望家乡美好前景的活动,经《梅州日报》、梅州市广播电视台报道,反响热烈,广受赞誉。
愿孔目村安乐祥和,明天更好!
新闻推荐
智慧新警务 服务零距离 五华县公安局双头派出所24小时自助办证厅给群众带来便利
●本报记者赖锋通讯员魏清芳近期,五华县北端的岐岭镇双头片区寒意渐浓,但这里的五华县公安局双头派出所24小时自助办证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