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阅读 提升数学素养
近些年,在中考高考改革的过程中,数学试题的文字量不断增加,题干越来越长,信息量越来越多,很多考生反馈,篇幅较长的试题常常是阅读多遍仍不知所云,解题更是无从入手,“数学阅读”逐渐成为师生们热议的话题。“读懂数学书,看懂数学题”看似简简单单的口号,现在已经成为数学教学迫在眉睫的任务,我们常说阅读无处不在,数学也同样如此,抓好时机,读好教材,挖掘形式,重视教学,可以实现阅读素养的培养。
一、课前阅读“势在必行”
在讲授新课之前,开展前置性数学学习,可以达到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效果。数学教材是无声的语言,带有强烈的数字化、符号化气息,其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着课前的数学阅读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更不能漫无边际,隔靴搔痒。笔者认为课前阅读需明确范围和要求,阅读过程需勤思多想、读写结合、手脑并用,阅读完后能建立知识框架,画出思维导图,这样既能领略数学无声语言的魅力,又能增强课堂听课的效果。
二、课堂阅读“慎重其事”
数学教材中对于概念、性质、公式及法则的描述,都有很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开展阅读教学因内容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概念教学需精读概念结构,才能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运算教学不仅需要多读算式,更要读背运算法则;解题教学审题是途径,读题是关键。读题三个关键步骤:一是读懂关键词句所表达的数量关系,复杂繁多的数量关系可用表格的形式来理清,达到提升读题的效果;二是读懂图形、文字、符号转化成数学语言的过程,达到理解题目的实质;三是读懂题目中给定的条件,明确要解答的问题。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读”出数学的内涵,从而“悟”出数学的真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三、课后阅读“不可小觑”
数学教材很多章节后的阅读材料是教材的重要课程资源,是教材正文的补充和知识延伸的载体。笔者认为,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何必舍近求远,教材中许多数学家的故事、名言警句、知识探究、知识拓展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开阔数学视野、发展数学思维的阅读材料。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阅读资源,灵活多样方式处理好课后阅读材料,发挥好教材的阅读功能,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梅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陈启南)
新闻推荐
马兴瑞赴梅州市调研森林防火工作全面提高森林火灾预防应对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广州日报讯受当前旱情影响,近期广东省呈山火多发高发态势。昨日,省长马兴瑞赴梅州市调研森林防火工作并慰问一线消防救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