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米菜上学
●陈胜远
昔日,梅州农家子弟上学读书需住校,高中生、初中生住校,小学六年级住校的也不在少数。住校需自带米菜,带米菜吃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温饱问题最为紧迫的祖国同频共振。
那年月,带米菜有计数。学子星期日在家提前用完晚饭后到学校。冬夏天黑的时间有别,确保下午五六时前到校,接受老师或值日生的考评。屈指算来,住宿一星期有十六七餐,本星期六的中餐是否要在学校吃饭,由学生本人自行决定。精打细算的父母按每餐合半米(三两)的分量量筒装米,学生自带上学堂。米袋里没有合筒,凭各自手感放米,造饭前端到学校厨房的指定位置。学校蒸饭使用盛满水的大铁锅蒸,木桶蒸笼两头空,另放薄隔板,能叠上好几层,每层能容十个八个陶瓷饭钵,搪瓷盆或铝盆。蒸笼满足老师、学生的蒸饭需要,厨师站在板凳的高处细心操作,最后盖上木盖或铝盖。由于层多量大,需蒸一个小时。有的学生米不够,番薯来凑。笔者1964年就读平远县石正中学初中时,就见长田镇、大柘镇的学生在星期日下午返校,三五成群的学子挑着番薯与米菜的担子,上山岗、过村庄、跨小桥,担子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再说过于单一的菜,在食物短缺的大背景下,同学们一般都带用玻璃瓶装,够一星期吃的咸菜、柚子皮,头一两天吃冷的,星期二后拿到学校厨房蒸热后吃。但也有插曲,如遇春节、立夏、端午等农村节后就有豆腐渣与蕉芋(凉粉)渣入菜做成豆腐饼。有些菜不能冷吃,需要热吃的话,学校食堂另配有小炉灶,老师炒菜后供学生蒸菜。
饭钵、饭盒和菜碗学生各自标有记号、暗号,一般不会弄错,但不可能杜绝拿错饭菜。端错饭菜的事,常常发生在学生上劳动课、体育课延迟吃饭的同学中。
就这样迎来春天,穿过秋色毕业离校。50多年过去了,带米菜上学之事没齿难忘,平凡而又铭心的往事挥之不去。吃食匮乏的年代终于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而定格在历史的卷宗里。
新闻推荐
五指石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差干镇。是武夷山伸向广东境内的余脉,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具有丹霞、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