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冼夫人文化与俚人文化的关系
郭安胤
当有人问冼夫人文化与俚人文化是什么关系时,其实问题很简单,是一棵参天大树与它所在的一片森林的关系。如果否定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恐怕找不出很正确的理由。笔者不才,斗胆试做分析,请方家批评指正。根据相关史料及冼夫人信俗,认为有如下主要的关系。
一、冼夫人出生和生活所在的族群是俚人族群
1、历史资料均有对冼夫人(谯国夫人)出生和生活的族群的记载。《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五《列女传》是最权威的记载。
2、对其他冼夫人的记载:唐昭宗(公元889-904年)时期,曾任广州司马的刘恂对冼氏(女性)女性世袭岭南首领做过说明,记录在他撰写的《岭表录异》中。书中所记的秦末冼氏,就是女性世袭岭南大首领,到冼夫人(谯国夫人)时期及其后期,实行的仍是女性世袭岭南首领制度。冼姓何来?唐代的魏征等人说:“世为南越首领”。刘恂说:“今南道多洗姓,多其枝流也”。明代的冼姓有的人说自己先祖是福建莆田来的,而且有族谱为证,写得好似很准确,一点都不受朝代更替及战火缭乱所影响。但吴川冼姓专门派人认真去查时发现,祖先出自福建莆田是没有根据的,反而“南道多洗姓,多其枝流也”为有文化的冼氏人接受。吴川冼氏在2018年11月12日的《关于考证福建莆田珠玑巷等情况的调查报告》“共识”部分明确指出:1、没有莆田珠玑巷地名的记录和线索;2、没有莆田下冼氏居住村落的记录和线索;3、吴川冼氏的祖源应确认为“裔出高凉,支分北岸”。其结论:吴川冼氏的祖先就是高凉土著。
3、什么是俚人,俚人生活在哪里。俚人在史籍中。一开始写作“里”。东汉直至隋唐屡见于史籍,常与僚并称。《后汉书》载建武十二年九真蛮夷张游“率种人内属”,被封为归汉“里”君;建武十六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暴动,九真、日南、合浦蛮“里”人,群相响应。其中的“里”,指的都俚人。古代俚人分布颇广。《辞海》“俚人”条上说,古代俚人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及广西东南等地。其实,古代俚人的分布远不止此,在越南北部、中部,以及海南岛也都早有俚人定居,湖南、江西、福建、贵州、云南等部分地也有居住。《异物志》上说:“俚在广州之南,地方数千里,往往别有村,各有长帅。”张华《博物志》载:“交州夷名曰俚子”。《南史·循吏传》载:“义熙七年(411年),卢循破合浦径向交趾郡。交州刺史杜慧度率文武六千人破卢循于石埼,李逊等“皆奔窜石埼,盘结俚、僚”。元嘉初年,始兴郡男丁“年及应输,便自逃逸,既遏接蛮俚,去就益易”。泰始三年(467年),广州刺史羊希以刘思道“行晋康太守,领军伐俚”。元徽二年(474年),以陈伯绍为越州刺史,“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威服俚、僚”。南朝齐明帝萧鸳时,始兴“边带蛮俚”。南朝梁大同中,杜僧明与广州南江都护卢安兴俱行,“频征俚、僚有功,为新州助防”。关于俚人的记载,史料繁多,不一一而述。山兜丁村的考古报告为俚人生活在岭南地区解开神秘的面纱。这是一个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商周时期就活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南朝及隋唐时期最为光辉灿烂。
《隋书·列女传》卷八十载:“谯国夫人者(冼夫人),高凉洗氏之女也”。高凉在广州之南,就是俚人族群生活的地方,应该没有异议。而包括今天的粤东潮汕地区,也同样是古代俚人族群的主要居住地。《粤东初民考》的作者谭其骧和《潮州志》的总编饶宗颐先生都称俚人是“粤东主人”。粤东俚人大首领杨世略,生于南陈末年或隋初,海阳县汤田迳心堡人(今属梅州市丰顺县北部),出生时间大约是在冼夫人生活的中后期。粤东俚帅杨世略年轻时,曾任隋朝驻潮州总官林士弘的部将,唐朝兴起之后反弘,在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跟从冼夫人孙子冯盎以潮、循二州之地降唐。粤东不是小地方,秦始皇平越后,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汉代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粤东俚人,不是没有来历。
综上所述,冼夫人出生、生活在俚人族群地区,工作能力丰富,“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是岭南地区俚人族群最杰出的儿女之一。冼夫人在官方被封为“谯国夫人”,在民间成为“岭南圣母”。周恩来总理曾称她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吴晗称:“冼夫人是我国越族的杰出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妇女之一”。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高州视察冼太庙时称赞道:“至今她仍为我辈及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岭南大地及东南亚等海内外官方与民间都建庙纪念她,是因为冼夫人核心精神“唯用一好心”仍然闪烁着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光芒,惠及我们普罗大众,我们诚心敬拜她!
二、冼夫人所在的时代是俚人文化光辉的时代
俚人族群,自《后汉书》有所记载,历经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以致最后名称不存,约有1000余年。冼夫人经历南北朝的梁、陈和隋,所在的时代是俚人文化光辉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冼夫人领导下的岭南地区社会总体安定,人民安居,虽然朝代更替,尽量避免战火,让岭南大地经济向好,海外贸易重开,南海重归建置。史载:夫人以扶南犀杖献于陈主;在海南岛设珠崖、儋耳、并增设临振三郡,并管理南海海域。就是因为冼夫人“唯用一好心”构建了古代岭南地区各族人民命运共同体;冼夫人信俗自隋代至今,经久不衰,泛布岭南、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构建了已历千年的人类至善至美的精神共同体,冼夫人光辉时代,也就是俚人族群的光辉时代。岭南地区的俚人,安居乐业,以质朴坚毅(《隋书》载:“俚人率直,尚信,勇敢自立)的性格和包容开放的作风,在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上,创造出自己农耕和海洋文化,至今还深有影响。比如:
1、农业
《隋书·地理志》说:“岭南俚人,尽力农事……”。“在粤西、桂南、海南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有大批的石铲、石锄、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锛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谷物加工具,说明俚人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耕生活。在桂东、桂南的秦汉墓中,出土有稻谷、粟粒、芋头、麻、橄榄和荔枝等农产品,还有羊马猪鸡狗及仓库等模型,说明当时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已达到相当的规模。
2、冶铸业
俚人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冶铜技术。两广春秋墓中出土有不少具有明显地方色彩的青铜器以及铸造用的石范。广西北流还发现古代冶铜遗址,年代约从西汉开始延至隋唐。
俚人冶铜术中最有意义的是铸造铜鼓,史学上有“铜鼓文化”之誉,东晋《广州记》说:“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北流出土的一面铜鼓,直径165厘米,通高67.5厘米,重近达300公斤,被称为“铜鼓之王”,铜鼓制作工艺精良,鼓面和鼓身饰有太阳纹、云雷纹、菱形纹、水波纹等集合图案,还有骑兽纹、鸟型纹、虫型纹等。铜鼓是权力的象征,于庆祝、娱乐、作战等场合使用。俚人祖先自战国开始也已会铸铁,并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西瓯人已懂得制造铁质斧、刮刀、双肩钺、锄和兵器。广西出土的西汉铁器有两百余件。
3、制陶业
俚人的制陶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周时岭南已出现种类繁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几何印纹陶。广州发现的南越过陶器有49种。茂名地区也出土有釜、壶、罐、盅、环等类汉代陶器。高州和广西象州等地还发现汉代陶窑遗址。
4、纺织业
俚人纺织业也相当出名。《汉书·地理志》说南粤“地处近海,多果、布之凑……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聚吞织绩。”广西贵港罗泊湾一号墓出土有丝绸、麻布、织锦、漆俪、纱帽等残片。俚人纺织品中最出名的是葛布,《广东新语》说:“雷人善织葛。其葛产高凉,硇洲,而织于雷。”张心泰《粤游小记》云:“粤中多产葛,惟郁林州着知名最久,齐武帝佐客乐曲,被管弦,乘龙舟游江中,令榜人皆着郁麻布——即今之郁林葛也。”
5、造船业
俚人习于水性且擅长“伐木为舟”据考察,早在东汉至魏晋期间,化州长歧一带就有了独木舟的制作工场。在冼夫人生活的区域,如今化州长歧、中垌和电白谭莲等地屡有汉至唐时的独木舟出土。后来俚人的独木舟向艇、陵、舸等拼板船发展。《淮南子》云:“越绫蜀艇,不能无水而浮。”
6、集市贸易
到南北朝时期在冼夫人领导下的岭南,不但海上贸易畅通,农村已有集市贸易,刘宋《南粤志》说:“越之市为墟,多在村场。”到唐代,圩市贸易非常活跃,柳宗元《柳州峒氓》诗云:“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鲡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
现在,俚人族群已经汉化或者融入其他族群去了,但他们在这里还留有大量的俚人地名及留有俚人自己族群的深深印记的风俗。最常见的地名如:垌、那、博、菉、泗、麻、抱、板等。隋唐开始后,冼夫人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信仰,各地村民为了用最好的方式纪念她,抬她神像巡游,并加以祈福,后来逐步加入不同的土著、外乡信仰元素以及道教科仪演变成现在的年例习俗。成为在春节之后特别的节日,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三、冼夫人是俚人族群杰出的代表
冼夫人作为女性,她得到的赞誉和被人崇敬,在古今中外是极罕见的。她既是俚人族群杰出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女性最杰出者之一,她的作为和功业,被后世牢牢记住。史学家吴晗说:冼夫人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越族的著名领袖。她的一生,少年英雄,老当益壮,英勇善战,沉着有谋,致力于和汉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事业,对内部主张和平安定,劝阻各族互相攻战,对叛乱和贪残官吏则决不容情,加以讨伐和揭发。在她一生从领兵到死亡的七十年中,是广东南部维持安定和平的主要力量,她做了对人民对国家有利的事业。由于她的教育和榜样,她的子孙也都是英勇善战,致力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名将,从她到冯智戴的一百多年中,冯家的历史是和广东南部各族人民的和平安定生活的历史分不开的。由于她和她子孙的努力,安定了地方,发展了生产,对祖国的民族融洽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岭南俚人族群自汉至唐宋,杰出人物不可胜数。汉代俚人族群杰出人物大概有:
广信(今封开)人陈钦(约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陈元父子,是岭南地区最早的经学家,作为岭南学术上有重大成就的学者,不但为同时期学者所承认,而且载入史册。陈钦曾为王莽学习《左传》的老师,被清代大学问家屈大均称为“粤人文之大宗”。陈元继承父业,对《左传》做了广博精深的考证与注释,著有《左传异国》(已佚)。《广东通志》、《广西通志》人物志把陈氏父子列在首位,称“陈元独能以经学振兴一时,诚岭海之儒宗也”。
交州高兴郡(今广东化州)人李进,字子贤,活跃于东汉顺帝、桓帝、灵帝时期,初为郡功曹,累迁骑都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任武陵太守,在任九年,政绩显著。朝廷奖励“秩二千石,赐钱二十万。”灵帝中平年间任交趾刺史部(辖地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中部)刺史,向朝廷奏请交趾刺史部应依中州规例贡士,交趾部的茂才应与中州茂才一样授官给禄。朝廷从其请,从此交趾人才才得与中州同选。李进此举不但对交趾士人的进取有鼓励促进作用,对岭南的文化发展、人才进入朝廷中起重要作用。
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士燮(137年-226年),字威彦。汉末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后来归附东吴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此后又因诱降益州豪族雍闿的功绩而被迁为卫将军,封龙编侯,著作有《士燮集》、《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传于世。士门家族是当时实力雄厚的地方势力,士燮弟壹,为合浦太守;次弟黄有,为九真太守;三弟武,为南海太守,加上士燮的交趾太守,士家四郡占岭南疆土过半。历史上士燮威望极高,不在赵佗之下。士燮被越族学者尊奉为“士王”、南交学祖”,先入帝王庙,后入文庙,至今祭祀不绝。郭廷以评价士燮道:“他的最大功绩,为提高越南的文化,使其真正与内地一体。”学者黎嵩在《越鉴通考总论》说;“士王习鲁国之风流,学问博洽,谦虚下士,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越南史学家吴士连盛赞士燮曰:“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而有以远及于后代,岂不盛矣哉!”士燮对越南文字的创造也作出了贡献。明代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说:士燮“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始知习学之业。然中夏则说喉声,本国话舌声,字与中华同,而音不同。”士燮“为越人创作"喃"字,假借汉字形声演为越字,为古越文字之嚆矢。士燮并将汉字音韵译作越声,平仄皆有一定方式,越人之所以能吟诗聊对者,皆因此也。”正由于此,越南人至今怀念、歌颂士燮的功绩。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士燮传播儒学,弘扬学术,泽被中外,丰功伟绩彪炳千古,流芳百世。可见,士燮之贡献自岭南而及南海诸国。
在岭南俚人族群众多杰出家族、杰出人物中,最杰出的还是冼夫人,为岭南各族群所敬重,推为“岭南圣母”。冼夫人践行自己提出的“唯用一好心”精神,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她对广东、广西、海南及南海等地有深远的影响,一千多年来,人们为了铭记冼夫人的功绩,纷纷建立庙宇,供奉怀念。全球冼夫人庙数量很多,国内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国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都有分布。官方、民间同时祭拜的历史人物不多,冼夫人占有其誉,并成为信俗,这不只是一个俚人族群杰出的代表所涵盖,已经延续为千年之久的信俗文化和杰出女性文化,闪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分外耀目!
四、冼夫人精神是俚人族群的最强音
俚人文化代表的是岭南文化。在广东文化研究的范畴内,俚人文化、冼夫人文化不能缺位。冼夫人文化的核心冼夫人精神即是俚人族群乃至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冼夫人经常教导子孙说:“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好语千年,“唯用一好心”无论在什么年代都具有普世价值,在当下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唯用一好心”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金纽带,构建了已历千年的人类至善至美的精神共同体;是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古代事例,而其穿越时空仍然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金纽带和金钥匙,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走向大同最好的方式。
冼夫人文化的核心是“唯用一好心”精神,政治领域人物有之,即社会管治效率最高,社会最和谐;经济领域人物有之,社会财富分配效益最好,百业兴旺;全球各地都有之,人类社会就是最理想的社会,是最稳定、最平安的社会。愿我辈及后人都能发扬“唯用一好心”精神,开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前景。
因此,笔者认为,冼夫人文化与俚人文化没有不相容,都是岭南俚人族群大地上的一片森林,冼夫人文化是参天大树,俚人文化是整个森林也生机勃勃。我们认为,应该为冼夫人文化及俚人文化的传承及发扬光大感到高兴和自豪。(作者单位: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
新闻推荐
1948年11月,国民党喻英奇部不甘其四次“围剿”大北山失败,调集第五(潮汕)、第六(兴梅)两地区的兵力3000多人,由保安团16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