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湖寮镇莒村村创新道德教育手段探索乡风文明建设有效途径 功德存“银行” 乡村更文明
●文/刘润涛刘招迎罗文燕图/连志城
走进冬日的大埔县湖寮镇莒村村,只见清澈小溪穿村而过,溪水潺潺流动,岸边雕花长廊内,村民或散步、或锻炼、或围坐,笑声不断,映衬出这个美丽乡村的勃勃生机。莒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增金介绍说,这条雕花长廊,是该村创新乡风文明教育所设立的“功德银行”总行所在。
10月29日,莒村村设立梅州市首家“功德银行”,倡导移风易俗、树立道德新风,并结合百年老报《骥风》,将优秀品德宣传“搬”到村民身旁,助力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推动民风向善向好,实现乡风文明建设落地生根。
设立“功德银行” 创新道德教育新渠道
莒村村“功德银行”设立1个总行、8个分行,总行为长寿功德银行,分行包括莒村村委会(包括各村民小组)、上村老龄会、下村老龄会、旅外乡亲联谊会、养正学校、上村理事会、下村理事会、南山理事会。
“功德银行”借鉴现代银行管理体制,并设立“功德簿”。单笔捐资1万元以上者可报总行在雕花长廊刻碑留名,捐资1元以上者可记录在“功德簿”。捐资款项根据不同用途存入不同分行,用于村内建设、养老助残、扶贫助困、奖教奖学等。存款人不限于本村村民,凡有捐款意愿的热心人士均可参与其中。
“将功德存在"银行"里,并且通过长廊立石、村内公众号、公告栏等多种形式广而告之,人人知晓,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形成了人人参与,齐心协力共创美丽乡村家园的新气象。” 陈增金告诉记者,“功德银行”最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广大村民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1984年离开家乡远赴深圳创业的李维海,经过多年打拼后事业有成,如今是一家新能源公司的负责人。听闻家乡设立了“功德银行”,他立马“开户”,捐出10万元善款存入总行,以实际行动支持莒村村新农村建设。
“过去家里生活困难,乡里乡亲不但没有歧视我们家,还在生活上给予了很多帮助。如今,自己条件好了,当然也要回馈家乡,为家乡建设出一份绵薄之力。”李维海认为,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有更多热心人士将善款存入“功德银行”,希望村里能够继续完善“功德银行”制度化、公开化建设,打好基础,让更多外出乡亲能够回馈家乡、延续义举。
自“功德银行”设立以来,像李维海这样的热心乡贤还有很多,他们参与其中,慷慨解囊,两个月内就捐款62万多元。其中40万元已投入到村内路灯、休闲长廊、凉亭等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成效立竿见影。陈增金介绍说,为保证“功德银行”账目透明度,村里在收到善款后会及时将具体数目、捐款人、善款所用项目、项目所需报价等信息进行公示,让热心人士“存”得放心。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莒村村“功德银行”还将在28个村民小组中采用累计积分制,积分事项为爱护公物、打扫公共卫生、捡拾垃圾、保持房前屋后整洁有序、长期坚持做某项好事、见义勇为等,并定时进行张榜表扬。同时,也将对村内不文明行为人进行记录,以此形式保障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
百年老报《骥风》 让乡风文明浸润入心
在莒村村,除了新建的“功德银行”,还有联结海内外乡情的百年老报《骥风》。《骥风》创办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至今有近100年历史。《骥风》报名取自莒村村西北面的骥山,最初是向海外乡亲介绍乡情的汇总家书格式,此后演变成报纸。
《骥风》这份发行海内外的乡村小报一般每个季度出一期,遇到村中有重大活动时出增刊。历史典故、家乡变化、新人新事、邻里故事等平凡小事是《骥风》的主要内容。如今,《骥风》发行量有近千份,主要面向马来西亚、新加坡、新西兰等5个国家的海外莒村人发行。
除了发挥联系在外华侨的作用外,《骥风》还经常宣传村内的感人事迹和爱心故事,成为宣扬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积极培育"团结友爱、平等互助、邻里和睦、法德共治"的乡风民风,不打架斗殴,不酗酒滋事,不侮辱、诽谤他人……”翻开最近一期《骥风》,头版显眼处便是莒村村的村规民约。
“这份百年报纸的灵魂就是为村民服务,宗旨明确,立论公正、公平,弘扬孝道,驱恶扬善,彰显社会公义。家乡的好人好事会通过《骥风》来颂扬,家乡的很多公益事业也由《骥风》倡导和促成。”《骥风》主编陈尊勇告诉记者,报纸每季度都会送到村民手中,大家茶余饭后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无形中便能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浸润品德新风,从而促进全村乡风文明建设。
“村里乡风文明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过去,村里人遇到矛盾首先想到的是吵架。现在,文明氛围营造出来了,大家能够坐下来慢慢商量,语言不会那么粗俗,矛盾自然就少了。”陈增金说,乡风文明建设是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改变落后思想观念、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也为接下来村内工作开展、乡村振兴提供了充足动力。
新闻推荐
打造“陶瓷+文化”产业模式 大埔陶瓷产业园获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认定
本报讯(记者林婉萍)记者从昨日召开的2019年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工作会议上获悉,梅州市大埔县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