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与梅州 拥有多名梅州籍成员

梅州日报 2019-12-09 10:24

冯宪章参加了左联成立大会任钧曾担任左联组织部长,他的《冷热集》(1936年)被认为是自“五四”以来新诗坛上的第一本讽刺诗集,是中国新讽刺诗的奠基石。蒲风一九三五年摄于东京

拥有多名梅州籍成员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系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现代文艺团体,其旗帜性的灵魂人物是鲁迅。从1930年3月成立到1936年春,左联历史不过短短6年,但它将革命作家、文艺家联合起来,与国民党反动派顽强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培养了一支坚强的革命文艺大军,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做出卓越贡献,在中国革命文艺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梅州这片人文秀区、红色热土上培育的优秀儿女,亦以卓越的革命精神和文艺才华,在左联的光荣历史上铭刻下了光辉印记。

据目前的不完全统计,左联的梅州籍成员有兴宁的冯宪章、陈斐琴、袁文殊、陈卓坤等,梅县的任钧、蒲风、温流等,大埔的饶彰风、杜埃、碧野等。其中,冯宪章参加了1930年3月2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今多伦路201弄2号)举行的左联成立大会,是参会40余人中的一员,是左联上海总盟最初50余名成员之一;任钧曾担任左联组织部长。

代表人物冯宪章任钧蒲风

在左联的梅州籍成员中,冯宪章、任钧、蒲风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有意思的是,冯宪章和任钧是在广东梅县东山中学读书时的同班同学,任钧和蒲风则同为梅县隆文镇人。冯宪章((1908-1931),别名冯斌、张蔓蔓,兴宁新圩镇新丰村人。任钧(1909-2003)原名卢奇新,后改为卢嘉文,笔名有卢森堡、叶荫等;蒲风(1911-1942),原名黄日华,曾用名黄浦芳、黄飘霞等,常用笔名蒲风。

左联是一个具有鲜明政治倾向性的组织机构,许多成员本身就是革命家,从事着实际的革命斗争。冯宪章就是一名坚定的革命者。他1923年12月考入东山中学,先后加入了“新学生社”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了梅城“五·一二”武装暴动和广州起义。之后冯宪章几经转折到达上海,考入上海艺术大学,参加了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1928年夏,冯宪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秋冬间,东渡日本留学;1929年10月,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日本警察逮捕入狱,不久被遣送回国;1930年3月2日,参加了左联成立大会。同年5月的一天,在一次游行示威时被捕,判刑3年,关进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监狱,1931年8月转押于上海河泾监狱,后殉难于狱中,年仅23岁。同时,冯宪章是一位壮怀激烈的诗人。《梦后》是其结集出版的唯一一本诗集,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是整本诗集的基调,在诗中,诗人抒发了对革命的忠诚,表示要“如夸父追逐太阳”般地战取光明(《自励》);发自衷心地表达了对工农的礼赞,认为“只有工农才能代表光明的将来”(《怎样干》);诚挚热烈地申述要为革命而歌吟的志愿,但愿自己能够成为“狂风暴雨般的壮剧”的“喉舌”(《诗神的剖白》);慷慨激昂地一再表示了“誓死为工农而牺牲”的豪情,以及“我要勇敢地战死沙场”的壮志。有一则事例很能反映出冯宪章作为革命者、中共党员的气节和风采:1957年,徐平羽在上海团市委主办的《青年报》上发表《忘不了的年代》中说:“在龙华警备司令部的政治牢房里有个叫冯宪章的人,他是作家。他看出我的情绪,对我说:"哈!哈!你应该认为干革命,坐牢、戴脚镣,是必不可少的事,进牢要戴脚链,就等于吃饭时必定要吃菜一样。"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了我。”1963年6月11日,《人民日报》载文纪念冯宪章,称他为“黑浪中展翅翱翔的海燕,是一位把自己的灵感和生命都贡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事业”的革命诗人。

任钧出生于印尼,五六岁时由祖母带回老家梅县(隆文镇文普村),后考进东山中学,加入了“新学生社”和共青团,亦参加了梅城“五·一二”武装暴动;1928年9月,考进上海复旦大学,由冯宪章介绍参加了太阳社;1929年夏到日本留学,考进了早稻田大学文学部,与蒋光慈、楼适夷、冯宪章等共同成立了太阳社东京支社;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太阳社全体成员都参加了左联;1932年初,任钧从日本回到上海,被安排到“创作委员会”工作。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逮捕,左联领导成员进行了调整,由周扬担任书记,胡风任宣传部长,任钧任组织部长,从此成为左联核心领导成员之一。其时鲁迅、茅盾都住在上海,为走避国民党当局的迫害,他们一般可以不参加左联的工作和活动,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由领导成员与他们约定时间和地点碰头,向他们汇报情况、商量问题。在此期间,任钧还与穆木天、杨骚和蒲风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编辑出版会刊《新诗歌》。他开始写政治讽刺诗,1936年汇编成《冷热集》出版,这本诗集被认为是自“五四”以来新诗坛上的第一本讽刺诗集,是中国新讽刺诗的奠基石。

蒲风是1932年由任钧介绍加入左联的。此前,他因从事革命活动遭通缉前往印尼避难,1930年4月回国,6月赴上海,考入中国公学大学部文史系学习。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任钧、蒲风、穆木天、杨骚等作为发起人成立“中国诗歌会”。不久,又先后成立了河北、广州、青岛、湖州、厦门等分会。中国诗歌会的任务是“研究诗歌理论,制作诗歌作品,介绍和努力于诗歌的大众化”。蒲风担任中国诗歌会的总务干事,他投入了超人的热情和精力,负责会刊《新诗歌》的组稿、编辑、印刷、发行等工作。他奔走各地,播撒革命诗歌的种子。他曾在河北分会的《新诗歌》上,发表了长诗《茫茫夜》,不久便以《茫茫夜》为书名,在上海出版了第一部诗集。1934年蒲风东渡日本,组织新诗歌座谈会,在《诗歌》和《诗歌生活》中发表了不少诗作。1936年出版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其中的“铁流”一节,是最早歌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长诗,曾受到郭沫若等人的好评。1936年,蒲风从日本回国,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喊,写下了著名爱国诗篇《我迎着风狂和雨暴》。他在诗中高喊:“我们的铁手需要抗敌!我们的铁手需要战斗!” 不久,蒲风回到家乡梅县,在松口国光中学任教。他将“中国诗坛梅县分社”扩大为“中国诗坛岭东分社”,出版了《中国诗坛》岭东刊。此时,他大力提倡国防诗,让诗歌成为抗日救亡的武器,并亲自到群众中去宣传、讲解、朗诵。

展现革命精神和文艺才华

左联6年,除上海总盟外,还先后建立了北平左联(北方左联)、东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组、广州小组、南京小组、武汉小组等地区组织,成员也扩大到教师、学生、职员、工人,盟员总数达数百人。从全国来看,左联的梅州籍成员尤其是兴宁籍成员,数量不算少。这可能与同时期林风眠在毗邻上海的杭州担任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以及左联的旗帜人物鲁迅于1931年在上海倡导发起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吸引了不少梅州学子的追随有关。

我们再简单梳理一下其他左联梅州籍成员的情况。

陈斐琴(1911-2003),兴宁石马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参加了梅城“五一二”武装暴动并加入工农革命军,后北上江西参加红军,1929年就读上海艺术大学(和冯宪章是校友),1932年到日本帝国大学留学,1933年冬参加左联东京支盟,并参与左联东京支盟刊物《东流》的编辑;1937年冬进入延安,1938年5月加入八路军。他后来长期担任刘邓大军政治部宣传部长,是“刘邓大军的笔杆子”。

袁文殊(1910-1993),兴宁大坪人,著名的戏剧电影评论家,电影事业家,新中国电影开拓者之一。在兴民中学读书时曾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捕入狱。1930年考进广东戏剧研究所文学系学习编剧。1933年加入左联广州分盟,担任分盟及下设“剧联”的领导工作。1934年初,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活动,担任执行委员,并负责戏剧理论组的工作,为团结革命和进步的戏剧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组织活动。

陈卓坤(1908-2002),著名画家。兴宁宁中镇宁塘人。7岁入私塾,15岁就读兴民中学,后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1930年加入共青团,受左翼文艺思想影响,与陈铁耕、顾洪干等一道成立“一八艺社”。1930年秋,由于参加左翼美术活动被学校开除,随后奔赴上海参加左联,发起组织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并与夏衍等筹备成立并主持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工作。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积极参加新兴木刻运动,加入我国第一个木刻团体——上海一八艺社研究所木刻部。1931年8月,他与陈铁耕、黄山定、郑启凡、钟步青(均为兴宁人)等13人参加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班”。在木刻课堂上,陈卓坤刻出了中国第一幅鲁迅木刻像。

温流(1912-1937)是蒲风的密友。他原名梁启祐,学名惜芳,梅县松口人。他8岁随父到南洋,13岁回家乡念初中;1931年夏,考上广州市立第一中学;1934年秋,考进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1932年秋,左联领导下的中国诗歌会成立,蒲风立即介绍温流参加;次年,经过温流的积极筹划与活动,广州成立了中国诗歌会的分会,4月,出版了《诗歌》创刊号。温流致力于推动新诗歌运动的发展,推动新诗歌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他的带动下,华南诗坛朝气蓬勃。

饶彰风(1913-1970),大埔茶阳人,原名饶高评,别名蒲特、张枫。1930年考入广州陆地测量学校,三个月后转入中山大学预科,后转入中山大学农科。他和几个同学编辑出版进步刊物《天王星》,受到反动当局的追捕,被迫出走香港。1933年他到上海后加入左联,拜访鲁迅,请鲁迅为“大埔书店”题名。1936年他加入了共产党,担任过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

杜埃(1914-1993),著名作家。1933年夏考进中山大学文学院。1933年3月参加左联广州分盟,除创作外,还参加发传单、贴标语的街头宣传活动;后在连贯领导下为《火花》《天王星》《新路线》等刊物做组稿、发行工作,团结文艺工作者投身抗日救亡工作。

碧野(1916-2008),著名散文家、作家。1935年加入左联文艺团体“泡沫社”,从此正式从事写作。

……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参加左联的梅州籍成员,几乎都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不少还有留学经历(主要是留日);他们多在20岁左右参加左联,革命意志坚定,热情高涨,才华横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革命精神和文艺才华,同时也在左联的战斗旗帜下锻炼成长,成就革命的一生,有为的一生。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来自贫穷落后偏远的梅州,是梅州人崇文重教读书求仕举全家乃至全宗族之力培养出来的,但在国家危难面前,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放弃为个人为家庭为宗族争取荣华富贵,而满怀爱国之“大义”,选择跟着中国共产党闹革命,抗日救亡,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甚至为此献出年轻的生命,充分体现了梅州客家知识分子如巍峨高山般厚重的家国情怀。

专家建议抓紧理清左联文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原所长罗可群教授指出,左联的梅州籍作家冯宪章、任钧、蒲风的革命活动及其文学贡献早有定评,已经载入史册,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客家文学史上都有光辉的一页。特别是蒲风,他和穆木天、任钧发起组织的“中国诗歌会”,在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宣传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蒲风是“最热心、最活跃”的诗人,是骨干中的骨干,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日本东京,或者是在青岛、福州、厦门、广州、梅县,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开展诗歌活动,和诗友们一起,写诗歌,出刊物,鼓吹革命,宣传抗日,为动员民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梅州的一些进步青年由于受左联作家和他们作品的影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蕉岭人赖观澜(笔名野曼)既是老革命,又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就曾深情地回忆当年:“广州出版的《中国诗坛》,成了我向往的王国,该刊的主编蒲风,成了我的向导。” 受左联直接影响的梅州籍青年学生中,大埔人饶彰风则是其中翘楚。

罗教授指出,对左联和梅州籍左翼作家的全面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客家人的家国情怀,有助于了解梅州进步青年追求光明,敢于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斗争精神,这对于教育人们坚定信念,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他建议进一步搜集材料,深入调查,弄清楚有哪些人是参加了左联的作家、文艺家,尽量不要遗漏,并进一步分析他们的作品,同时也要把他们的影响作具体的介绍,理清这条红色文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历史已经远去,很多事情变得模糊,要还原历史,诚然是件艰难的苦差事。这一工作,量大,难度大,其意义也很大。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抓紧做!” 罗教授强调说。

(曾秋玲/整理 资料来源:《梅州日报》有关报道、陈作新编著《兴宁知名人物》、罗可群著《现代广东客家文学史》等,图片为网络资料图。)

新闻推荐

梅州市发布森林火险红色预警信号 基层防火有妙招 严阵以待不松懈

佛山市高明区河源市连平县近日先后发生森林火灾,拉响了严防森林火灾警报。根据梅州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消息,自10月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