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高度评价《血色三河》 认为是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本报讯(记者林丽妙)昨日,梅州地方戏剧振兴发展学术论坛暨民族歌剧《血色三河》剧目研讨会在梅城举行,参会专家对这部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于一体,具有客家特色、广东气派、时代气息的民族歌剧。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文明办原主任、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顾作义,中央歌剧院副院长、著名歌唱家么红,以及来自省、市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和代表等参加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参会专家认为《血色三河》从剧本选题到舞台呈现都非常地成功,剧情有血有肉,有战争,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对于该剧的思想主题,专家们给予高度肯定。《血色三河》充分挖掘梅州红色资源,以“三河坝战役”为题材,展现了三河坝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客家革命先辈在三河坝战役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怕牺牲、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当前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音乐既有现代符号,又有客家元素,成为专家们的共识。他们认为,音乐自然、顺畅地贯穿全剧,又紧扣事件的推动、矛盾的碰撞,重唱、领唱与合唱等多样演唱形式运用恰当。“客家山歌音乐作为梅州的特色,是这部民族歌剧音乐创作"根"与"魂"。”么红很欣慰地说,在演出当中,能听到传统山歌音乐有了“新”的元素,能够紧紧地与时代结合,让客家山歌音乐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该剧创造性地集戏剧、音乐、舞蹈、影视视听语言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给专家们留下很深的印象。省文联副秘书长、理论研究部主任、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梁少锋觉得,整体气氛非常热烈、场面宏大,既搭有前景、中景、后景,又有声、光、电的综合运用。此外,演员还突破原有的山歌剧唱腔的方式方法,根据剧情设定,塑造人物去行腔演唱。这些都是对客家山歌剧演员的新探索,新尝试,也是一种全新挑战。
此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主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承办,专家们在对该剧如何设置情节冲突、巧用音乐语言、走向市场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还对梅州地方戏剧振兴发展“把脉问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少邦)昨日,记者从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获悉,该俱乐部球员张建生、陈兴、李洋入选U20男足国家队选拔营集训。据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