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周幕后的“螺丝钉”光芒
11月24日,2019梅州市客家文化(非遗)艺术周活动在大埔县西湖公园圆满落幕。4天的精彩演出,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更让全市各县(市、区)非遗项目翡翠云集,可以说是一亮相就惊艳了5000多名群众。那么,在这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背后,又有哪些幕后故事?
●图/本报记者连志城
文/本报记者刘润涛
演职人员 汗水换得鲜花和掌声
“绿水青山春意浓,梅江两岸春意浓……”台上,罗伞流苏,舞姿翩翩,短短5分钟时间,梅江区梅花艺术舞蹈团的姑娘们就收获了大量“粉丝”。
“姑娘们很不错,比排练的精神头还要好!”台下,梅江区文化馆副馆长黄玉婷全神贯注地盯着台上,她告诉记者,为了这5分钟,艺术团紧锣密鼓排练了1个多月,工作日每天至少有8个小时的时间是在舞蹈房度过的。“团队针对节目不断研究、改进、完善,直到演出当天我们还在改进队形,就是为了完美呈现客家山歌表演唱这一创新表演形式。”
节目策划创作不易,台上的演员们更是忘我。因为临近小雪,展演当晚,西湖公园万人广场气温骤降,最低的时候仅仅只有12℃,这让不少衣着单薄的表演者们顶着寒风上台。
叶怡今年19岁,是梅江区10名登台舞蹈演员中的一位。上台前,她在后台不停地热身,但还是受了风寒。“中午,为了随时走场,大家就随便找个花带靠着打盹休息,到了晚上,因为我们只穿了薄纱表演服,所有人的手都冻僵了,下场后有几位团员还呕吐了。”她告诉记者,因为担心上厕所影响演出,大家连一口热水都不敢多喝。
但是,忍住身体不适,她们坚持了下来。“这个舞蹈是大家一起合作完成的,上台也是代表了梅江区的非遗文化,缺少了任何一个人,这个节目都无法呈现,所以每个人至关重要,因此一上台大家都立马提起精神,为广大观众展现最好的状态。”叶怡说。
在后台,走进平远县好日子艺术团的排练现场,可以看到,虽然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但舞蹈演员们仍把每一个舞姿、每一个动作尽力演绎好。
平远县非遗中心主任肖仕楷介绍,团队成员是来自各行各业的“草根”,本身都是有职业的,县里把这些人组织起来,通过内部互教互学,传承县里的非物质文化项目。
“令我最为感动的就是大家的积极配合,在接到艺术周演出这项重要任务时,我们尝试在微信群里发出号召,没想到短短时间就得到了县里各行各业舞蹈爱好者的积极响应,纷纷调整工作安排前来排练,风雨无阻。”他说,400多年的平远传统舞蹈“落地金钱”靠她们真正实现了发扬光大。
幕后团队 300人的“保驾护航”
众所周知,呈现在观众面前井然有序、精彩纷呈的演出,往往离不开无数幕后人员专业技能、职业精神的“保驾护航”。近几个月来,策划团队和导演组早已将节假日抛诸脑后,只为让这次非遗艺术周离完美再进一步。
“我局从8月份开始策划准备,举全员之力分成7个小组,分别负责对接、宣传、执行等方面。考虑到非遗不单要有图文实物作品宣传,更要有动态的展示展演,所以这次内容上还创新策划了三天各市县区代表性非遗项目活态展示和三场非遗项目专场演出。”艺术周相关策划负责人、大埔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丁明昌介绍,前期除了上下沟通,他们还不间断与各县对接,精心筛选非遗节目及号召传承人参与,只为让群众直观了解何为非遗文化。
“道具撤场一定要迅速,在歌曲结束前就要准备!”21日展演当天,总导演、梅州市文化馆副馆长郑环宇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演出结束,始终盯着舞台,一刻也不敢休息。
他告诉记者,为了准备此次展演,导演组开了3次会议讨论最终节目,最终决定此次非遗展演的选择范围不再局限于国家、省级,更多侧重于群众较少见过的广福船灯舞、苴娘等市级项目。一方面给予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当地对于非遗项目的整理与传承。
“因为节目新、时间紧,需要注意的细节数不胜数,视频、站位、道具布置等都需要不断磨合,直到满意为止,所以当天工作量巨大,但是最后呈现的效果也回报了全体人员的努力。”郑环宇坦言。
4天,300多人,聚焦非遗艺术周后台的各个角落,能看到一流的服装设计师、灯光调音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能看到志愿者、公安、医护无怨无悔的付出……每颗“螺丝钉”的默默奉献,只为确保艺术周的完美运转,他们悄寂无声,却也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新闻推荐
大埔举办第二届美食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 共赴千人长寿宴 共享美味客家菜
千人共享客家菜长寿宴,共叙友情乡情,其乐融融。(吴腾江摄)本报讯(记者刘润涛特约记者刘招迎罗文燕)昨日,大埔县第二届美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