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约学校:艰苦办学百年育英才 共践“六约”迈向新时代

深圳侨报 2019-11-21 01:03

年代悠久的1931楼。

俯瞰六约学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六约学子参加运动会。

校史馆一隅。

校园中的樟树。

龙岗融媒记者 尹萌/文 钟致棠 王山鹰/图

名片

六约学校位于龙岗区横岗街道六约社区,始建于1923年,由当地宿儒张杏芳牵头,村民集资创办,几经停办、复办、扩建、改造,在坎坷中顽强发展。目前,六约学校有小学、初中共56个教学班,近2800名学生,成为横岗片区人才的摇篮。

六约学校与所在社区同名,既铭记着百年前客家人携手共渡难关的情谊,也在发展中淬炼出了新的“六约”精神:一约返璞归真、二约守正创新、三约尊师重道、四约博文约礼、五约教学相长、六约志存高远。一代代六约人从这里走出,奔向抗日救亡前线,奔向改革发展前沿,奔向新时代幸福生活,也为六约故事拉开新的篇章。

兴办学校 闭塞村落渴求知识

六约学校从最初的三间瓦房发展至今天颇具现代气息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始终带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带着村民们读书成才的殷殷期盼,也架起了村落与外界、村落与村落之间沟通的桥梁。

在客家话中,“约”有联合之意,“六约”即指此村由6个小山村联合而成。据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廖虹雷介绍,早在五六百年前,六约一带有了第一批定居者,后来又从福建、江西、广东梅县等地迁来不少客家人,散居在深坑、塘坑、龙塘、埔厦、大和、麻地6个小山村。相较于第一批定居者,后来者处于弱势,于是,6个小山村的客家人抱团相依,形成“六约村”,寓意村民联合,共存共荣。而后又经数百年,曾经的外来者也深深扎根于此,成为“本地人”,早年间的嫌隙逐渐消弭,曾经的“六约村”发展壮大,包含牛始埔等7个小村落,在时代的洪流中融合变迁,历经六约生产大队、六约村、六约社区等发展变革。

上世纪初的六约村只有村民约2000人,多以务农为主,村庄闭塞落后。村中虽有私塾,但只有极少数人读过书,且往往读上三两年勉强识字而已。1920年前后,六约附近一些村镇开始兴办新式学校,六约村的有识之士也意识到办村小让孩童们学知识的重要性。当地宿儒张杏芳牵头,几经筹商准备,1923年,六约小学成功创办。开办初期借用龙塘村的3间瓦房为校舍,教师3人,学生五六十人,只办到初小四年级。几年后再迁至“曹家祠”,教师仍为3人,学生已增至80多人。直到1931年,六约小学才建成了第一栋专用校舍,并取名“六约学校”。

六约学校的创办人、首任校长为张杏芳,他刻苦求学,艰难办学,传奇故事为后人津津乐道。据其曾孙辈后人王凯涛介绍,张杏芳儿时家中贫困,但其父颇有远见,省吃俭用将他送进私塾读了三四年书。时值乱世,没有考学求仕的途径,张杏芳只能退学在家务农。辛勤持家之余,他四处借书苦读,还自学中医知识,常替乡邻治病。

多年勤学令张杏芳的学识丰盈,1920年前后,他受聘到大望、南岭等地教书,开始了教育生涯。这时,新式学校已在广东逐渐兴起,张杏芳意识到,随着科举制度废除,旧式私塾教育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只有新式学校才能培养出更多人才,于是,他回到家乡游说乡邻筹建六约小学。

当时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张杏芳白天教书,晚上还要做柿饼等农副产品来补贴家用。他做事极认真,就连做出的农副产品都是最好的品相。那时,他家制作的东西到集市去卖,只要在箩筐上贴上“杏记”二字,总会一抢而空。为此,左邻右里常来借他的箩筐,沾“杏记”的光。

1930年前后,文锦渡一带商贸初兴,张杏芳的亲戚中有不少在文锦渡和香港做生意发了财,邀请他一起赚钱。张杏芳再三回绝,反而多次动员他们捐款建设学校。正因如此,在六约学校后来的历次扩建中,张杏芳和他的亲友、后人都有出力。张杏芳的儿孙中,每一代都有教师,目前,张杏芳的玄孙女张立娟就在横岗中学任教。

在六约学校,各村同学同窗共读,从小培养友爱之情。该校不仅发展了教育事业,而且对消除村界隔阂,增强六约人民的团结,为日后六约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

艰难办学 古朴小楼铭记历史

如今六约学校总建筑面积达27014平方米,教学楼、运动场、艺术馆、图书馆等一应俱全。诸多建筑中,最引人瞩目也最受师生们喜爱的,仍是那座建于1931年的小楼。

走进六约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充满南洋风情的二层小楼,上书“六约学校”四个大字并标明建造年份“1931”,为现代化的校园增添了一缕旧时光的味道。

这是一座典型骑楼,内有屋室,外有连廊。淡蓝的底色上用白色做装饰,拱形的窗饰和花瓣状匾额使其看起来清秀雅致,宛如书香人家走出来的小家碧玉。

小楼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上下两层分别可设3间教室。一层有四个立柱,两方两圆,二层有7个立柱,立柱之间上有拱形装饰,下有雕刻着几何纹饰的围栏。这些半开放式空间尤其适合本地酷暑且多雨的气候,在烈日当头和下雨的日子,学生们可以在上下连廊处进行室外活动。

这是六约学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据悉,六约小学建校之初,因为没有专用校舍而几经辗转,1931年,六约人陈三昌、黄鸿昌、邹文彬、张杏芳等人发动筹募活动,得到了村民和华侨鼎力支持,艰难筹措下,终于在1931年冬建起了一座两层的钢筋水泥结构校舍,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同时购置了全套学生桌椅及教师办公、生活等用具。这在当时横岗一带可算是颇具规模的小学。1932年春,六约学子迁入新学校,学生人数突增至140多人,增办了小学五年级,教师增至4人。

生于1937年的六约人李丁银感慨道:“1931楼是六约学校内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最能体现六约人艰苦创业、桑梓情深的建筑。”李丁银的父亲在他出生不久就下南洋谋生,一去不返。有传闻他死于修建滇缅公路,但烽火连天的年代难有确切消息。李丁银跟母亲相依为命,日子极苦,可他从小就望着那座1931楼,满心渴望读书。“我太想读书了,所以我妈卖草割柴供我读书,我决心要读出成绩来。”1947年,年仅10岁的李丁银在六约小学读书,5年后考到深圳中学,初中毕业后到清远师范学校读书,而后到河源、沙河、平湖等地任教,最终回到六约小学担任校长,直到1992年退休。

随着时代发展,六约学校多次扩建,其中,1958年、1992年、2006年的3次改扩建规模最大。尤其是2006年的改扩建,不仅彻底改变了六约学校面貌,让其从原来的小学升级成九年一贯制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六约学校”。照亮六约子弟求学梦的1931楼作为教室一直沿用至2006年,四代六约子弟在这里成长成才,但在2007年学校扩建期间,它一度面临拆除。

“龙岗寸土寸金,扩建学校又需要土地,有人提出拆除1931楼建高楼,但六约子弟都于心不忍。”吴小金从1995年在六约学校任教,2004年至今任校长。为了让这栋历史建筑得以保留,吴小金多方走访,六约人大力呼吁,终于将1931楼保存下来,改为校史馆。如今校史馆不仅记录着六约学校的建校历史、发展历程、历届校长故事,还阐述着六约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的立校之基是文化,留下1931楼,是为了让六约学校的百年历史得以传承,感恩先贤的奋斗与奉献,也是为了让莘莘学子有根可寻,有梦可依。”

红色烙印 莘莘学子抗日救亡

六约学校建校至今共有21位校长,其中有不少传奇人物被六约人铭记赞颂。在他们身上,学子看到了艰苦奋斗、爱国忧民等六约精神。

六约学校有一位传奇的“抗日校长”——廖荣坚。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侨援中断,学校教育进入最困难时期。不仅战争在打游击,教学也在“打游击”。平时敌人来侵扰,教师就带领学生上山躲避;敌人走了,师生就上课。当时的校长廖荣坚是一名地下党员,他一边坚持教学,一边组织师生参加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日救国道理。

“我们是新生的一代……我们认得清,谁敌谁友,谁奸谁忠,我们求进步,趋向光明……”六约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黄玉煌年幼时曾在六约小学读书,他常听村中长辈和老师们讲起六约学校的抗日故事,至今记得廖荣坚校长写下的这首校歌。

据老人们回忆,廖荣坚在该校发展了多名共产党员,孕育革命的火种,从这时起六约小学实际上已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在抗日战斗最激烈的时期,该校教师黄远、黄丽英毅然投笔从戎,刘英华、黄春明、曾红、曾璋、曾纪、黄寿、陈新、陈国光、黄河仙等二三十人先后加入东江纵队。其中壮烈牺牲的有黄河仙、黄发、黄友、陈锡华、李发、张水思等人。当时六约各村都有青年会、妇女会、农会等先进组织,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敌伪开展激烈而艰巨的斗争,为抗日救国与人民解放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居于六约社区的东纵老战士曾记是六约学校的学子。1937年,他刚8岁,上了期待已久的小学,可是好景不长,1938年12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社会动荡不安,但师生没有退缩,六约学校成了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沿阵地。“当时横岗有日军驻扎,经常在这里练兵、打靶。”曾记回忆道,1944年,年仅15岁的他前往东莞石龙参加东江游击队,两年后正式成为一名战士。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记随东江纵队的2500多人北撤烟台,随后部队分别编入华东军政大学和华东党校进行军政教育,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东江纵队编入华东野战军两广纵队,曾记担任二团七连的班长,在睢杞战役中荣立三等功。他还参加了徐州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华中南及抗美援朝。进入和平年代,曾记光荣退伍,先后辗转江门、肇庆等地,成为管治岭南的第一批地方干部。“从有记忆起,我就跟父亲走了好几个地方,工作生活非常辛苦,但父亲总是服从安排毫无怨言。”曾记之子曾东明回忆道。两代人的艰苦奋斗为今日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如今,曾记退休还乡颐养天年,看着村口的六约学校里,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少年无忧无虑地成长,常常感叹那些年的浴血奋战、颠沛流离都很值得。

不忘初心 尊师重教有教无类

六约学校建校之初就离不开村民的鼎力支持,在后期多次改扩建中,六约百姓也出钱出力,不甘人后。改革开放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来深建设者子女占了较大比重。六约学校承担起融合发展的作用,让数百年前的移民和新移民同室受教,为六约发展作出新贡献。

1987年,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六约学校一度难以承载。“学校突然多了300多个学生,每个班塞60多个人,挤得没法教学。”时任六约小学校长的李丁银回忆道。

六约村委拨款把早年间华侨曾宪荣与旅港同胞捐建的几间平房教室改建为二层高教室,校舍总面积扩至1500平方米。1988年春,六约村委会再拨款10多万元改建学校,平整800平方米土地作为运动场。1989年,各村成立办学董事会,六约小学由六约村办学董事会负责办学,更是不遗余力投入教育资金,学校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师福利待遇大幅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跃居全镇各小学前列。

“我刚来到横岗时,就听说六约小学的教师福利待遇最好,年轻老师都乐意来六约小学教书。”六约学校现任校长吴小金说。她1992年来深,三年后进入六约小学。在她看来,六约人尊师重教、有教无类的特点为六约吸引了大量人才,给六约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六约是一个民风淳朴、尊师重教的地方。只要居住在我们六约这块土地,就是我们六约的子弟。只要从六约学校成长成才,就是我们六约的骄傲。”黄玉煌笃定地说。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沉淀,尊师重教已经成为六约的一项传统,不忘初心成为六约人的一种共识。

校园风情

拯救百年和谐树 永不言败六约魂

六约学校内1931楼前有老校长张杏芳亲手栽下的两棵树,一棵是玉兰,被后人称为幸福树,与该校的“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相契合;另一棵是樟树,但不知何年何月,有榕树种子落在其间,一棵榕树穿过樟树的树干顽强生长起来,与樟树共生共荣,大家给它们取名“和谐树”,如同六约这个数百年间不断融合发展的家园。

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过境时,将樟树拦腰吹断。该校师生看到这棵树龄超过80年的大树奄奄一息,十分惋惜。吴小金请来园林专家,对方表示救不活了,吴小金看到断裂处还有一点树皮相连,实在不忍放弃,决心试一试。她请来两辆吊车,将树冠吊起,再将树身的“伤口”牢牢包扎,几乎将整棵树捆绑起来。而后他们为大树“打点滴”,持续注入营养液。经过半年的抢救,大樟树不仅没有枯萎,还重新焕发了生机。

“大樟树的生命奇迹给我们的师生注入了宝贵的勇气,未来它还会为无数学子遮风挡雨。”吴小金欣慰地说。六约精神正如这大樟树一样,历经风雨仍傲然挺立,虽经挫折但永不言败。

新闻推荐

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进校园 展现野性之美 共绘绿水青山

近日,以“展现野性之美·共绘绿水青山”为主题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进校园”活动走进梅县区梅花金御幼儿园。据悉,此次活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