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潮人的客都印象

梅州日报 2019-11-16 10:18

●蔡文泰

在远离客家人原乡千里之外的南洋,我于小学时代便拥有客家籍的朋友。马来西亚的客家人与其他籍贯的华人融洽共处。看着众多客家朋友,我脑子里想着的是要到他们在中国的原乡进行探索。这份思索,形成一股动力,不停在我的脑海里鼓动、提醒我务必从繁忙的日程中尽快执行一趟探索之旅。带着多年来对客家人原乡的无限想象,去年8月,我终于从祖籍地汕头走入梅州。

梅州人那不紧凑的生活节奏,让我觉得这座古城有一种宁静祥和的美感。母亲河梅江数百年如一日地穿过客都,扮演多种的关键角色,提供客家人的水源、水运便利、环境生态平衡之余、与无数客家人一起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演变,也在这山城形成一道亮丽风景线,构成客家人在粤闽赣三省交界处一片独特的锦绣山河。梅江还是韩江的主源,作为潮汕人,我倍感亲切,觉得客潮真是一家亲,潮汕人应当与客家人共同呵护梅江。

一直以来,“客家”给世人的其中一个外观印象便是土楼、围龙屋,从而带出“群居团结”的内涵形象。我在梅城未见土楼与围龙屋,但置身其中,感觉这座城就好比一座没有围墙的坚固宏伟土楼、围龙屋,把客家人全都安全妥善地团结在这座城市里,安居乐业。

博物馆是保留一座城、一群人历史足迹的地方。很自然地来到博物馆。当看到那围龙屋形状的入口处醒目地写着“中国客家博物馆”七个大字时,我不禁为“中国”那两个字感到惊喜,这两个字证明梅州不只是一群客家人聚居的客都,而是中国的客都,是拥有国家级地位的,而身为中国客都也就自然是“世界客都”。我为梅州这个深具代表性的崇高地位感到雀跃万分,为梅州的朋友们拥有的这份荣誉而欢呼。

在博物馆空旷的广场上,一座栩栩如生的巨型雕像告诉人们,一群群男女老少客家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陆续从客家人的家乡走出去,目的地涵盖世界各地。他们来自各种不同的文化经济背景,商农文教。无论是为了谋出路,或是为了施展才华,他们的这一举动已经为客家人优良传统在全球各地的传播与发扬撒下了珍贵的种子,而这些种子也确实已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一棵棵大树,形成一大片客家森林。是的,在全球华侨华人当中,客家人已经是一支重要的队伍了。

说到华侨,就想起来到客都切记要看“华侨大屋”。要了解更多,就要深入客家乡间。在热心路人的指引下,穿过一段不算短的乡间路,饱览乡间自然美景后,“联芳楼”现身眼前。中西合璧式的两层客家民居建筑屹立在乡间,坚固的结构与气派十足的外形设计令人叹为观止。当年客家人漂洋过海外出,在番邦异地站稳脚跟后,还把积累的财富带回家乡,光宗耀祖,为家乡添彩增光。想到这里,我便不由地忆起了在南洋的客家朋友们,他们每个家族的故事确实也组成了一部客家人下南洋打拼的励志故事总册。

在梅州,我深深感受到客家人的崇文重教气息。细看东山书院、状元桥、东山中学、再细读它们的历史,我闻到了浓浓的客家书香味道。在学宫,我尝试想象当年莘莘学子在此地的琅琅书声与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与当今学子们在现代化的学堂里上课求学,将两者进行跨时代的有趣比较。年复一年,梅州人的客家文化精神、书香气息代代相传。

学宫旁的黄氏祖祠,彰显梅州客家人重家尊祖的传统文化素养。值得一提的是,祖祠隔壁还挂着一面招牌,写着“梅州江夏文化研究会”,由此不难看出客家人对宗族历史文化研究所持的认真态度。这时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在中国客家博物馆里的“大学校长馆”。馆内的《梅州籍大学校长事迹》陈列,介绍和展示晚清以来梅州籍海内外大学校长,展出的校长人数是惊人的246位。

如今,梅州的高铁时代已经来临,我期待再度踏上客都的土地,进行下一趟探索。客都,我会回来!

(作者系马来西亚第三代潮汕籍华人)

新闻推荐

打通乡村振兴路:路好走了 农村“活”了 梅江区以党建引领,多方联动,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稻田金黄,阡陌交通。道路修好后,玉水古村落的诗情画意将被展现。何森垚摄独具特色的联辉楼。资料图片如同仙境的樱花谷。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