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歌谣之父邓雨贤后代到松口寻根祭祖交流文化 探寻音符间跃动的客家血脉
●本报记者林丽妙
日前,台湾歌谣之父邓雨贤嫡孙、台湾邓雨贤音乐文化协会理事长邓泰超,与该协会音乐总监、长笛演奏家华佩一行,来梅县松口寻根交流。
邓雨贤,1906年在台湾桃园龙潭出生,音乐才华出众,先后创作出近百首闽南歌曲,经典作品有《四季红》《月夜愁》《望春风》《雨夜花》等,被称为“台湾歌谣之父”。更让人感动的是,这位流淌着客家人血液的音乐人,将家乡情怀“藏”进歌声中,让客家人的精神血脉声声不息,代代相传。
“一门四秀才”根在松口
邓雨贤家族是梅县松口一世祖邓太乙的后代。公元1300年左右,四世祖邓子才从松口迁徙到广东镇平(今蕉岭)。在清乾隆年间,邓雨贤十六世祖邓彦拨从镇平携眷渡海移垦台湾新北市树林区。邓雨贤曾祖父邓观奇(兆熊)为秀才,在穹林创设学堂“文林社”,育有九子,其中有两个儿子也高中秀才,“一门三秀才”的美誉便在此传开。
“邓雨贤书香世家,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就接触民俗音乐、戏曲。在他居住的环境中,有许多民间乐团,他经常聆听、观赏表演,从小就在音乐环境中耳濡目染。”邓泰超说,邓雨贤15岁进入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开始系统地学习西洋音乐理论,以及钢琴、小提琴、吉他、曼陀林等西洋乐器,为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
由于邓雨贤所处的年代,台湾流行音乐正兴起发展,因此有人尊称他为“台湾歌谣之父”,也有人形容他为“音乐奇葩”,更是有人给予邓雨贤家族“一门四秀才”的赞誉。
将客家血脉“藏进”歌中
采访期间,华佩用长笛演奏邓雨贤的《十八姑娘》,并利用音阶变化,巧妙地衔接到客家山歌《天公落水》,过渡自然、平淡,没有一点点突兀。
“我祖父的音乐听起来非常平坦,只用Do、Re、Mi、So、La的五声音阶去作曲,因此曲子旋律既简单又带着温度,这也是他的歌曲为什么朗朗上口,传唱至今的原因。而客家山歌也是常用La 、Do、Mi这三个音,跟五声音阶有很好的契合度。”邓泰超说。
一直有人问,为什么一个客家人却没有留下客家作品。“不是没有,邓雨贤的歌曲能跟客家山歌完美契合就是最好的答案。”邓泰超说,经过细细品味邓雨贤的作品,发现并不是没有客家元素。邓雨贤的作品大多是闽南歌曲,那是受当时日治时代的政治因素影响,邓雨贤实际上是将客家元素“藏”在歌曲里面。
直到38岁,邓雨贤因病逝世都没踏上梅州这片故土。“我从他的作品中发现,他在台北大稻埕创作了《大稻埕行进曲》,晚年在新竹创作《芎林小呗(调)》,在台南安平港创作《安平小调》,后来,则有《月光下的鼓浪屿》。按这样推理,我觉得邓雨贤有从台湾安平港码头来过厦门鼓浪屿。”邓泰超说,邓雨贤会取“唐崎夜雨”作笔名,是因为祖先是唐山人,以此提醒自己不能忘本。邓泰超觉得,其实邓雨贤是想回来,只是回不来。
本是同根生,交流来寻根
受当时日本在台湾实行皇民化运动的政治因素影响,汉语歌曲全遭禁唱。1940年,郁郁不得志的邓雨贤辞去在唱片公司的工作,回到新竹穹林国小任教。1944年,因病逝世。1998年,台湾新竹县文化局在邓雨贤任教并居住的穹林乡设立“邓雨贤音乐文化公园”。2013年,县政府在新竹县竹北新瓦屋建“邓雨贤影音馆”。
2008年,桃园市文化局建成启用“客家文化馆”,馆内设有“邓雨贤馆”展示邓雨贤相关照片、手稿等等,并举办“邓雨贤音乐研习营”,通过推广客家文化重新诠释邓雨贤相关作品。
“本是同根生,交流来寻根。”邓泰超说,两年前他就来过梅州交流,这次到松口后,觉得松口历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蕴深厚。而且,松口是中外闻名的山歌之乡,如果有机会在松口邓太乙公园规划建设邓雨贤纪念馆,将邓雨贤音乐和客家山歌有机融合,不时举办展览、音乐会、讲座、教学、音乐艺术交流,那对于弘扬客家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都有很大帮助。同时,他们还计划在梅县区松口、蕉岭及嘉应学院等地,各办一场邓雨贤音乐作品音乐会。
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邓太乙南宋古墓管理委员会会长邓延寿表示,邓雨贤是邓太乙公的子孙,也是台湾歌谣之父,如果能在根源地建纪念馆,不仅体现海内外子孙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又能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新闻推荐
嘉应学院2600名学子为梅马保驾护航 以志愿精神为名 赴“亲梅逐马”之行
志愿者守岗举牌长达4小时。(罗月君/摄)志愿者给运动员及时“冷喷”降温。(罗月君/摄)本报讯(记者黄宝珠实习生陈银燕、何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