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岭南三大女诗人”之一叶璧华 博览群书开创女学 华美诗篇心系家国

南方日报 2019-11-15 07:04

在叶璧华的倡导下,梅州女子学堂纷纷成立,男校也开始招收女学生。图为在梅州具有重要地位的学堂——东山书院。何森垚摄

叶璧华故居孝友堂。赖俊权摄

“落花茵溷各随机,作客休弹剑铗词。果使剑光耀牛斗,不教窗下老娥眉。”这首表达了作者远大抱负的诗句,来自于青年时期的叶璧华。

在客家地区,“粗通文墨,略识之无”的才女大有人在,文采风流不让须眉。而叶璧华便是其中之一。叶璧华于清道光年间出生在嘉应州白渡堡庐陵乡的一个书香之家。青年时嫁与秀才李蓉舫为妻,便定居在攀桂坊盘龙桥李屋。

天资聪颖,从小博览群书、能诗善赋的她被誉为“岭南三大女诗人”、“晚清粤东三大女诗人”。她受维新思想影响较深,戊戌变法失败后,返回梅州,竭力推行新学。她创办的懿德女校为粤东地区兴办女校开了先河,不愧为女中豪杰。

她的一生起落有伏,也造就了她多彩而丰富的个性。她既有清丽婉约的愁肠,又有女中豪杰的刚强,虽有寡鹄之悲,但始终心系国家安危,为本乡女子教育之未来劳苦奔走。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年幼才华横溢名远播

中年风雨兼程挑重担

从东山书院栈道溯溪而上,在“十里梅花”景观一侧,也就是今天中国客家博物馆的背后,东山大道和周溪河之间一条“金带揽腰”的地方被称为盘龙桥,书香门第、翰林之家孝友堂李屋就在里面。

孝友堂人才辈出,科举时曾出过“一翰林,文武两解元,八举人,十秀才”。作为翰林李载熙之子李蓉舫的妻子,叶璧华曾在此处度过了大半生。

清道光年间,叶璧华出生在嘉应州白渡堡庐陵乡的一个书香之家,具体位置在如今的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她的父亲叶曦初曾在广州府学署掌教,亲友间竞相铺陈,精于骚雅,所谓“诗赋传家夙擅扬”。良好的家风与父亲的着意栽培,使叶璧华年少时便已崭露头角,十多岁就能题诗作对,才女之名播于远近。

因家境优渥,叶璧华的少女时期过着舒适无忧的生活。“移舟破晓过横塘,红染罗衣绿染裳。并蒂树枝休采却,好留湖侧伴鸳鸯。”诗句中无不表现出她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

这一时期她时常与三五好友切磋论诗,谈笑唱和。特别是与哥哥君达经常对诗寄信,甚是惬意。这在《读君达兄文赋甚佳作此寄之》《寄君达兄兰花一枝》《伫月轩与君达兄嫂夜话》《寄君达兄时省亲羊城》等诗作中皆可见其兄妹感情之笃厚,生活之悠然。

在其成年之时,因才华出众,有不少爱慕者上门,或题诗自荐,或托人为媒,都想做叶家的乘龙快婿。叶璧华择偶标准甚高,求婚者往往碰壁。有轻薄无聊者失望之余,背后议论她,说她并无芙蓉一般的外貌,不必过分自抬身价。

叶璧华听后付之一笑,取过纸笔写下:“芙蓉花发满塘红,人说芙蓉胜妾容。昨日我从塘边过,为何人不看芙蓉?”

叶家与攀桂坊黄家交好。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的黄遵宪母亲,为叶璧华介绍了同居住在攀桂坊的李家。同样拥有过人的才华,叶璧华和翰林李载熙之子李蓉舫情投意合,两人结为连理。

新婚之夜,不少读书人来闹洞房,夜深不散。有几个曾向叶璧华求婚不成或对尚未考中举人的李蓉舫不服的秀才还联合起来,要李蓉舫即景赋诗,声言如果李蓉舫作不出好诗来他们便一直闹下去。

此时,李蓉舫早已疲惫不堪,头如米斗,哪里还有什么妙词佳句,连作了好几首都无法过关。叶璧华见丈夫陷入窘境,出面替他解围,代作一诗:“五百年缘此夜宵,诸君何必苦相邀。多情织女河边等,快放牛郎过鹊桥!”

在场之人读后,连声喝彩,但仍然不肯罢休。叶璧华无奈,先逐一斟满了大家的酒杯,然后有礼貌地说:“各位朋友来闹洞房,是给我和夫君面子。如今我出一上联,若有人能对出下联,任凭闹到天亮;若对不出,则请各位回家推敲。”

她的上联是:“圆月照方窗,有规有矩。”隔了许久,无人开口,一个个有规有矩地溜了。过后,叶璧华考其丈夫,丈夫亦甚为难,她只得自己对出下联:“曲尺量直木,又纵又横。”

婚后两人感情甚好,每每夫唱妇和,被时人称为“梅州的李清照赵明诚”。然而,好景不长,咸丰九年(1859)叶璧华家翁李载熙在钦点出任广西提督学政途中病故。

此后李家家道中落,李蓉舫遂浪迹江湖,到潮州、粤西、广州等地设帐授课,数年不归。光绪十三年(1887),叶璧华47岁时,李蓉舫病逝于广州。中年丧夫的叶璧华强忍悲痛,含辛茹苦,抚育四子一女。

开梅城女校之先河

成就一代教育大家

担起家庭重任的叶璧华,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四处寻找工作。

光绪十八年(1892),两广总督张之洞因慕其名,聘请叶璧华到广州作家庭教师。在执教期间,她关心时局,深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影响。

在教书育人之余,叶璧华也不忘提升自我,增长学识。年届半百之时仍拜著名文人叶兰台为师。叶兰台在叶璧华的诗集《古香阁全集》的序言中,盛赞叶璧华的才华:“揩老眼以长吟,觉惬心而富贵,蕙丸馨逸,藻采纷披,凤轸冷冷,谱出缠绵之趣,莺黄呖呖,比其清脆之声,赋情怀则竹笑兰言,写幽恨则红愁绿惨。”

对于老师叶兰台,叶璧华也深受感激,她在诗注、词序及自序里多次提及恩师,可见叶兰台对她的人生是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叶兰台先生主持风雅,跌宕琴歌,幸葑菲之无遗、愧桃李之忝列,质疑问难,喜获提撕。”这句自序中的内容便表现了叶璧华对恩师的赞赏。

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寇猖獗,局势危急,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叶璧华离开广州返回家乡梅城。

回到梅州,她继续她的教书事业。受新思潮的影响,叶璧华认为妇女必须要有文化知识,才能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观念。因而,只有办女校,才能让更多的妇女得到学文化、受教育的机会。

据梅县教育志记载,叶璧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梅城道前街口万三张公祠办识字手工班,招收女子读书学艺。后来得到故友黄遵宪等社会贤达的支持,叶璧华于1906年在嘉应州城原培风书院旧址创办了公立懿德女校(后迁在培风书院),开梅州女校之先河。

旧社会,女性读书识字较难,想办女校更难。懿德女校开办之初,阻力很大,受到一些人的讽刺、嘲笑和打击,学生仅有30余人,然而叶璧华信念坚定,决心办好这间女校,所授课程以古文和诗词为主。

在张玉仙(晚清外交官梁诗五的夫人)等人协助下,叶璧华把学校办得井然有序。几年之后,女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女校声誉渐隆。

在懿德女校,叶璧华最得意的门生有三人:一位是梁华兰,为钟均良的妻子;另一位是梁云瑞,为丘念台先生的夫人(即丘逢甲的儿媳妇);还有一位是李碧香,为南洋巨商梁我的妻子。

叶璧华创办的懿德女校,办学时间长达13年,为梅州培养了上千名知识女子。由于叶璧华的倡导,女子学校便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如梅州“耕耘小筑”女校、崇实女校、嘉善女校、梅州女子高等小学校、广益女子学校、心光女子学校、桂里女校、松口女子学校,以及兴宁县懿徽女校、怀德女校,大埔县立女子小学等,均先后开办。各处男校,也纷纷招收女学生。

据统计,梅州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六七十年间,先后开办的女子中、小学有12间,培养学生近万名,其中以客家女子居多。此男女平等入校求学的风气,首功不能不归于叶璧华,她也以女教育家的身份载于史册。

文人墨客大加赞赏

诗以言志抒家国情

1915年2月,叶璧华在家病逝,终年75岁。囊括她平生所作的诗、词、赋的《古香阁全集》也得以刊行。

叶璧华生平写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大都言之有物,清新可诵。《古香阁全集》共有诗239首,几乎全是七言,绝句为主,七律次之,七古与五古仅极少数。

她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天真烂漫的少女时期、于归后家庭生活时期,师从叶兰台的从学与从教时期、回乡倡女学时期。

她的诗作也因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叶璧华年轻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诗歌大多以咏物为主,诗词清丽婉约,充满少女的纯真。同时,此时她的远大抱负也已展露。看到满天风雨的神州大地,不禁慨然下笔:“河山久壮蛟龙飞,风鹤旋惊草木传。听到鸣鸠一洒泪,中流谁著祖先鞭?”

陷入爱情生活时,她的笔触变得细腻感人:“知否今朝花影里,凭栏独自看双星”。家人相继身亡后,叶璧华的人生迎来转折点。叶璧华吞下了孤独和艰难的苦楚,展现了一位客家女子的坚忍强韧。这个时期的诗作,转向哀婉离愁的叙述。“生憎一样团圜月,偏照人间两地愁”“羡煞鹊桥高驾处,金风玉露话离愁”“神仙岁岁伤离别,我羡鸳鸯不羡仙”句句肠催寸断,对丈夫的痴情与思念浸透了她的诗篇。

从广州回到梅城之后,叶璧华的视野得以开阔,诗风日益清冽甘醇,境界日益高邈。经历过战火,经历过背井离乡,经历过生死离别的叶璧华笔下开始涉及时事。“铿轰火马如雷电,烂漫花田竞劫灰。且喜升平旋报捷,江山无恙我重来。”

不仅诗写得好,叶璧华的词也功力颇深。《高阳台·梅影》下片云:“啁秋翠羽催春梦,帐参横日落,绮袖难亲。淡抹烟痕,玉人思折还停。分明描出癯仙格,倩人谁移上云屏,有湖山,小结姻缘,相对双清。”是借梅花抒发自己情怀之佳作。

她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在那个女性地位并不高的时代里,真诚地打动了众多文人墨客,黄遵宪、丘逢甲便是其中的代表。

叶璧华的《古香阁诗集》编成后,黄遵宪曾为之作序,内云:“润生女士,曦初先生之女也,与余内子为姊妹行,长嫔于李。李故望族,与余家有连,所居又同里。余年十五六,即闻其能诗;逮余使海外,归自美利坚,始得一见,尽读其所为《古香阁诗集》。其诗清丽婉约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仅见也。”将二人惺惺相敬之意,叙说得婉曲有致。

著名诗人丘逢甲的诗作《题叶婉仙女史古香阁集》第三首云:“滴粉搓酥绮意新,溶溶梅水写丰神。桐花阁外论词笔,更遣香闺作替人。”对叶璧华盛赞有佳。

“当时叶璧华的诗受到官宦人家女子的追捧,士绅阶层不乏喜欢她所作诗文的"粉丝"”,嘉应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郭真义分析,叶璧华的作品题材开阔,不仅有抒发个人感情的内容,还涉及时代风云、民生疾苦。例如她曾写下“文章自古能华国,巾帼谁怜倚马才?济世胸怀罗宿纬,剪夷勋业慨边台。诸天佛梦清凉在,四野风声跋扈来。自愧娥眉生小画,壮怀何处荡尘埃。”抒发了她的家国情怀。

而在风格方面,郭真义认为,叶璧华的诗既有婉约秀丽的一面,也能看到阳刚之气的一面,例如“青山应似我,终古不低头”“岂乏凌云志,蜗居且待时”等,字里行间展现了一个倔强不屈、奋进向前的客家女性的形象。

■链接

叶璧华诗词鉴赏

菊花

四围荒草莱,一舍依山麓。深秋谁为伴,绕篱数丛菊。生平爱此花,晨夕几踯躅。清露渑素心,凉风送幽馥。缅怀桃与李,三春膏雨沐。惜无岁寒心,晚节惟此独。寂处空阶傍,谁荣亦谁辱。亭亭傲霜枝,赏君酒一斛。

此诗词颇得陶渊明神趣。前四句写栽花之所在,在荒草莱丛中唯有自己的一草舍孤兀峙立,是一对比,“荒草莱”与“树丛菊”又一鲜明对比,荒草的灰色与菊之金黄再一对比,短短二十字简洁清楚。叶璧华崇尚山居生活的静谧高雅,多以“山居”为题赋诗骋怀,并且多有咏花之作,均寄托自己不与尘世共污浊的高洁人格。

寄外

怕见霜林木叶飞,无端离恨上双眉。

明知惆怅终无益,嚼蕊吹花未悔痴。

即便遭受多年思夫煎熬,仍然未改初衷,坚守这份夫妻情缘,未见丝毫悔恨。丈夫离世后,叶璧华的诗作中,在早年清丽脱俗的风格中加入了生活磨砺过后思考沉淀下来的对世事洞明的澄澈,内心更加豁达淡定。

留别诸同人(之一)

卅年犹记趋庭日,曾傍禺岗坐钓台。

法海兴波谁御敌,慈云荫座只抡才。

铿轰火马如雷电,烂漫花田竞劫灰。

且喜升平旋报捷,江山无恙我重来。

颔联叶璧华自注曰:“咸丰戊午法兰西来犯粤”,“先君宦间无责任,讲学余却课兄妹读,故予等不知忧国也。”自小跟随父亲兄长深居书斋,虽见窗外风雨,却未知国势之危,依旧赋诗抒解闲愁孤苦。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广州震惊,叶璧华“仓皇就道”,面对战火硝烟,忆及往日埋首旧书堆,感慨万千,此次遭逢后,她回乡奔走呼告,将当时的时代最强音(维新人士积极倡立女学)在家乡的土地上奏响,并于1906年成功创办懿德女校。

留别诸同人(之三)

风流儒雅慕前贤,高咏霓裳集众仙。

问字每归红杏雨,吟春小坐绿杨烟。

河山久壮蛟龙气,风鹤旋惊草木传。

听到鸣鸠一洒泪,中流谁着祖生鞭。

颈联与尾联表达了作者担忧国势,急盼如祖狄般英雄奋起救国的心情,字字力透纸背,颇有豪雄沉郁之气。读之令人振奋称快,其潇洒恣肆,豪气贯云,风骨伶俐。

新闻推荐

民生沟通|兴东路自来水 水压低何时休?

读者刘先生:我是兴东路住户,自来水水压极小,热水器经常打不着火,请问什么时候才能解决用水问题?兴宁市自来水总公司:兴东路属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