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小记者参观垃圾焚烧发电厂 垃圾“变废为宝”助力绿色发展
本报讯(记者林婉萍)垃圾是怎样资源再利用,转化为电能的?10月26、27日,梅州日报小记者分两批次走进梅州市三峰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了解垃圾焚烧处理的工艺流程,实地探究垃圾“变废为宝”的秘密。
在梅州市三峰环保教育基地,利用图文并茂的展览讲解、缩小版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全景动态模型演示,以及观看动画片、玩游戏等形式,该厂工作人员向小记者介绍了垃圾收储系统、渗滤液处理系统、焚烧系统、烟气处理系统等生产工艺流程,提升小记者对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资源再生利用的初步了解和认识。
活动中,小记者们走进垃圾吊控室和生产中控室,近距离观看整个垃圾焚烧发电工艺生产流程。垃圾吊控室内,两名操作员熟练推移着操纵杆,隔着玻璃操纵钢爪抓取垃圾,往焚烧炉投料,小记者们则透过落地玻璃目睹全程。“垃圾进厂后,一般要放置3-5天左右,再由钢爪抓取投入焚烧炉燃烧,钢爪一次可抓取6吨左右的垃圾。”该厂工作人员解释道。随后,在生产中控室,通过对照电子屏幕上显示的烟气排放指标、燃烧炉炉膛温度等实时监控数据,向小记者普及垃圾焚烧全过程的监控情况。据介绍,目前每天焚烧处理的垃圾约1000吨,产生的渗滤液通过渗滤液处理系统严格净化后全部回用,实现污水零排放;产生的渣用于生产建材;产生的飞灰经固化处理达标后填埋。全面解决了生活垃圾对梅州市造成的污染,真正实现梅州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同时每天可以发电41万度,可以满足约6万户居民每天日常用电需求。
据了解,梅州市环保能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2018年底在梅江区西阳镇双黄村奇龙坑并网发电,成为粤北地区首家并网发电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时梅州市三峰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厂区内设立环保教育基地并向公众开放免费参观,以参观、科普的形式,普及“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改变群众谈垃圾“避而远之”的观念,提高群众环保意识,进一步助力创文。
精彩片段
我们走进焚烧发电厂,第一个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小巧精致的焚烧厂模型地图,可以直观全面地看到工厂面貌。有一个大型的机器臂就像个“夹娃娃”机,工作人员坐在上面,旁边有着不同颜色的按钮,有急停、下降等等。这个“夹娃娃”机旁边有几个方方正正的洞,有时会有几辆垃圾车往里面堆放垃圾。工作人员熟练地操控着,那个“大爪子”移来移去,终于看准了目标,“爪子”往下一放,再一收,就放在处理口了,让垃圾进行到下一个程序。我们又参观了垃圾的空气过滤,几道工序后,垃圾就可以用来焚烧发电了,烟囱里排出来的就是干净无毒的气体了。
——小记者梁泽锴(客都小学505班)
垃圾脱水后,将会进行更多复杂的系统,从焚烧炉到余热锅炉、汽轮发电机组、活性炭喷入系统和石灰浆喷入系统……其中,汽轮发电机组可以用来发电。这不禁让我引发了许多问题,如“垃圾怎么会发电的呢?”,原来,垃圾脱水后经燃烧形成水蒸气,利用这个过程就可以来发电。哦,原来科学真奇妙!
——小记者戴炜轩(龙坪小学 501班)
垃圾在储存坑里放了几天后才会拿去焚烧,这是因为垃圾中含有水分,必须等水分消失后才能焚烧。最后,经过一系列工序,垃圾才会转化变成电力。除此之外,还会有一部分焚烧完的垃圾变成烟雾,从烟囱里飞出去。而除了焚烧这一种方法外,对垃圾还有堆肥和填埋这两种处理方式。
——小记者刘思瑜(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505班)
新闻推荐
宁惠军检查督导“梅马”安保工作时要求 高效安全完成 安保工作任务
本报讯(记者刘野)1日下午,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宁惠军到梅江区、梅县区检查督导“梅马”安保工作,要求相关部门落细落小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