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李井泉子女申再望、李力清寻访父亲在梅印记。他们说,李井泉生前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梅州的农民兄弟是我的救命恩人
●本报记者江婵
李井泉,1909年11月1日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今抚州市临川区)。1927年8月,年仅17岁的李井泉在家乡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跟随起义军南下广东,在梅州大埔、丰顺、五华、梅县、兴宁一带坚持革命斗争。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李井泉历经九死一生,和梅州苏区人民产生了深厚情谊。
90多年后,李井泉的子女申再望、李力清,怀揣激动的心情来到梅州,以参加红四军挺进东江进驻马图90周年学术研讨会为契机,沿着父亲足迹,追忆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注:李井泉和原配夫人肖里婚后生有六男二女,其中排行第三、五、八的儿子,分别送给婚后无子女的三位老战友,如此一来,李家子女便有了李、孙、申、张四个姓氏)。
生死与共心相连
最是难忘鱼水情
“我们这次来梅州不只是参加活动,更希望借此机会,感谢梅州苏区人民!我们始终相信,如果没有这么支持革命、舍己救人的村民,我父亲可能早就牺牲了。”李井泉的小女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非洲局原局长李力清告诉记者,李井泉生前常把“广东梅州的农民兄弟是我的救命恩人”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份发自肺腑的对梅州苏区人民的感激之情,也成为李井泉后代最想表达的情感。
李井泉与梅州苏区人民的故事,还要追溯到1927年。当年8月,李井泉在南昌起义部队任政治宣传员。同年10月,南下广东的起义军在大埔三河坝与敌军激战三天三夜,撤退过程中,李井泉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这时,正是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但李井泉始终坚守信念,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中共地方党组织,留在大埔、丰顺、梅县、兴宁一带坚持革命,开展工农武装斗争,参与创建梅、埔、丰边区革命根据地。
1928年5月,李井泉来到丰顺县潘田镇铁坑村,与当地共产党员赖文朋等人一起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由于国民党和民团组织四处搜捕,赖文朋就把李井泉带到他家附近的竹林石洞隐蔽起来,白天给他送饭,晚上一同动员农民弟兄参加农会和自卫队。在阴暗潮湿的石洞藏身3个月,李井泉身患毒疮,赖文朋的家人到深山遍寻草药,为他疗伤。赖家人还多次不顾个人安危,掩护李井泉脱险。
直到1930年4月底,东江特委派李井泉送信到江西省寻乌县红四军前委,他才沿着丰顺八乡山、五华、兴宁离开梅州,一路步行至寻乌县马蹄岗,被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留在身边任秘书,同年从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开启了革命新征程。
两年半的时间里,李井泉与梅州苏区人民生死与共的经历,让彼此铭记一生。
“这不是20多年前藏身在我家的江西读书人吗!”1956年,报纸上一则“李井泉当选为中共八届中央委员”的报道,让赖文朋(1929-1930年间为革命牺牲,烈士)的弟弟赖永坪喜出望外。不久后,李井泉收到赖永坪来信,并立马回信说道:“在我二十八年的生活中,经常想念在你家乡遇到的一切,你的一家人对我实在太好了……我也从这里得到教育,知道了被压迫的农民如何拥护和爱戴共产党……”
革命情谊续前缘
重回苏区忆艰辛
来信取得联系后,李井泉曾托人问候当年热心帮助革命的村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1960年、1974年、1982年,李井泉一家先后与赖家人在广州见面,再续鱼水情。李井泉的第五个儿子、四川省对外友好协会原副巡视员申再望今年已71岁,他依然记得1960年的见面场景:“当时我才12岁,父亲问衣着简朴的赖家父子,生活上是否有困难,他们却直摇头,赖家人敦厚的笑容、简单的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三次来梅的李力清,还是第一次来梅的申再望,丰顺县潘田镇、黄金镇、八乡山镇,以及大埔县光德镇澄坑村等镇村名字,他们都非常熟悉。李力清说:“父亲生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顾委常委,在1989年79岁时去世。2009年是父亲诞辰100周年,之后,我们希望撰写一本传记纪念他,于是子孙后代从2011年开始沿着父亲当年的足迹,多次来梅州考证史料。”
“这是我第一次来梅州,看到父亲的雕像和照片陈列在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让我很感动,听说每年都有约100万人来参观,说明这儿的党和政府、苏区人民一直没有忘记老一辈的革命家。梅州一带是父亲军事思想的启蒙地,看到大埔、丰顺等地发展得这么好,我相信,故去的父亲也会非常欣慰的。”申再望说,站在三河坝高处眺望,曾经的战火硝烟之地已是绿水青山,夜晚乘车盘旋在曲折险峻的山路时,他内心对革命不易的感慨油然而生。
今年11月1日是李井泉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结束了10月22日至24日的学术研讨会,申再望、李力清没有离开梅州,而是在赖永坪的孙辈赖学为、赖广为的带领下,重回丰顺县潘田镇铁坑村,寻找父亲18岁时藏身的竹林石洞。10月27日,71岁的申再望在侄子侄媳的搀扶下爬坡过坎,历经一路荆棘泥泞,步行近一个小时才找到隐藏的石洞。头发花白的老人在石洞和赖家老屋前留影,以此方式纪念父亲诞辰110周年。
“我们还会再来梅州的!”采访中,申再望开心地表示,苏区人民非常好客热情,来到梅州就像回家一样,看到梅州的生态环境优美、特色产业兴旺、饮食文化丰富、交通越来越发达,他们对梅州老区苏区的发展很是看好。
(部分资料参考自史料性画传《开国元勋李井泉》)
新闻推荐
共探发展趋势 打造医疗高地 第二届中国梅州国际院士医学学术大会侧记
●本报记者刘巧林玉莹见习记者林仪昨日,以“规范、精准、卓越”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梅州国际院士医学学术大会在世界客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