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院士”钟世镇:在时代变迁中紧跟祖国科研需求

广东科技报 2019-11-01 14:44

1997年第一军医大学举行大会庆祝钟世镇当选院士。本报记者胡漫雨

人物

钟世镇1925年生于广东省五华县,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现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倡导并开展了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精研管道铸型标本,创建了有国际影响力的南方医科大学人体博物馆。学术任职包括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名誉主任、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终身名誉主任、国际数字医学会名誉会长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创始成就奖、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等,并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我颁发了一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是祖国给我的荣誉,所以我一直在想,我应该做些什么,来回报这份荣誉。”近日,“世纪院士”钟世镇在广州图书馆举行的院士报告会现场,表达了以科研事业奉献祖国的深切爱国之情。

作为一名过来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钟世镇亲身经历过共和国的成长之路,即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条路。95岁的他既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深知新中国成立的不易;也走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70年,见证了共和国发展的步履铿锵。钟世镇表示,希望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人讲讲新中国成长与发展的不容易,也讲讲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的科研之路是如何与祖国的科研需求紧紧相连的。

从投笔从戎到决定学医

1925年9月,钟世镇出生在广东梅州五华县。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同时是中国人被欺辱为“东亚病夫”的年代。“我还记得读高中时,无数年轻人受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抗日口号的感召,怀抱着上阵杀敌的参军梦,我也是其中之一。高二时,我就报名参军,成为一名青年军,开始了3个月的新兵训练。我至今记得,部队番号是青年军209师625团1营3连。”

钟世镇说,尽管自己“万里赴戎机”,可惜壮志未酬——还没来得及上前线,1945年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于是他就选择了退伍回家、继续学业。为什么要退伍呢?“因为我参军只是为了抵御外敌、上前线杀敌,而不是当军官。”钟世镇表示。

接着,钟世镇决定考中山大学医学院。之所以报考这所学校,因为当时钟世镇倾慕的一位女同学,在他参军时,考上了中大医学院。“所以,为了爱情,我选择报考这所学校,而我的这位女同学古乐梅,后来也成为了我的夫人。”

在中大迎来新中国成立

钟世镇回忆,70年之前,正是其在中山大学读书期间,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那时候,中山大学地处蒋管区,学校有很多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当时,我也经常参加地下学联组织的"黄昏大合唱"。之所以叫"黄昏大合唱",是因为广州天黑得晚,所以学生们都在黄昏时一起唱歌。”在那个年代,学生的抗日情感非常高涨,钟世镇和同学们一起唱过《延安颂》。他说,这首歌告诉大家:延安有个共产党,共产党是抗日的。他们也通过大合唱来斥责奸商,“有首歌叫《你这个坏东西》,是这样唱的:"你这个坏东西,别人在抗战里,出钱又出力,只有你,只管发财肥自己,你的罪名和汉奸一样的"。所以,黄昏大合唱给了我们很多爱国爱党的教育。”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而广州解放是在1949年10月14日,比北京迟近半个月。那时候,因为怕国民党撤退时把学校的财产破坏了,学校又知道钟世镇当过兵,因此任命他为纠察队队长。而具体的工作包括,首先需要把女同学集中起来,送到学生宿舍最高那一层,以保护女同学的安全。然后他们还要彻夜搜寻,不允许外人进到学校来,怕来搞破坏。钟世镇就这样在校园里迎接广州解放。

“当时,因为我在迎接解放时期表现很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开建团时(那时还不叫共青团,叫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钟世镇是第一批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青年,还成为了年级支部的书记。

因做“团支书”走上解剖学之路

钟世镇没想到的是,当了这个团支书,竟决定了他一生的科研方向。中山大学医学院当年是六年制,1951年钟世镇大学五年级,基础医学都学完了,他本来准备六年级到医院去实习。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师资紧张,当时的党委书记兼院长柯麟突然下达命令要求他支援教学工作。柯麟院长对他说:“你是团支部书记,是党的助手,要带个好头。”因此钟世镇就这样成为了中山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一名实习助教。

“不过当时的我还不知道,那一刻的选择,决定了此后一生就是干解剖了。说实话,我原以为自己会成为一个救死扶伤、刀到病除的外科医生,没想到从此要和尸体打交道。不过,能够帮助外科医生,将动刀子的规律交给学生,做好外科医生的配角。甘当配角,也是很有意义的。”钟世镇说。

在科研路上,钟世镇的每一次选择,同样与国家的科研需要息息相关,他表示这就是“需求牵引”,因为在国家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钟世镇走进了被称作医学中“最古老学科”的解剖学,虽然这门学科很古老,却是当医生必修的基础课,所以他就在这个基础课里发展自己的才能。他的第一站,是显微外科解剖学。从那时起,他开始尝试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钟世镇认为,这也是解剖学这门古老学科在未来的突破口。

钟世镇说:“虽然有的人认为,临床解剖学只能当临床外科学的配角,但我始终认为,临床的创新,永远离不开严谨的解剖学基础研究配合,临床解剖学,就要不怕当配角,不去抢"第一作者"。而通过就配合这些临床医生,临床需要什么,我们就把零零碎碎的东西变成一个理论性、规律性的东西,提升解剖学的理论基础,把它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科研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不同时期,钟世镇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开始了新领域的研究,结合临床创伤救冶和骨科理论要求,他开拓了临床解剖生物力学研究方向。并将生物力学理论方法,与人体解剖学相结合,摸索出一条新道路。“后来我们还将应用研究延伸到载人航天领域,航天员安全着地时,保护其腰椎和颈椎,避免骨折,对座椅弹性改进方案,提供了实验依据。”钟世镇介绍道。

迈入新世纪,钟世镇又开始进行“数字人”的研究。至于当时为什么会做“数字人”,钟世镇表示,这其实也是一个需求牵引。2000年左右,美国国立图书馆设立了一个虚拟的人体结构数据库,全世界查询人体结构数据时都要到那里去。其实,黄种人和白种人的体质结构是不一样的,钟世镇认为,不能直接引用他们的数据。所以他自力更生,决定自己搞一套,钟世镇首先发起“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相关研讨会,开始了863计划的“数字人”研究。

“"数字人"的研究对医学界来说是很有用处的,于是我又将"数字人"引进到如今的"数字医学"。有的人给我戴高帽子,说我是"数字人之父",其实我常说我并不是,我只是一个倡导者,倡导大家一起来进行研究。如今,中国的数字医学也发展地非常快。”

畅谈国家、时代与科研科普

钟世镇总结道,其实自己的科研之路,也是一个需求牵引之路。“国家需要什么?时代需要什么?自己的专业又能够做到什么,就做好它!”

钟世镇认为,自己也是在这一道路上,实现了“配角人生”,配合好“主角”的领域,把它发扬好,从而实现了自身的科研价值。在他看来,甘当配角,而且把配角当好,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过来人,95岁的钟世镇表示很开心能给年轻人讲讲故事,忆苦思甜,他想让大家知道新中国的成长历程,希望大家了解今天的幸福是如何得来的,并认为这对青年人来说很重要。

在科普方面,钟世镇表示,对于一名科学工作者来说,面对“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的青少年群体,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参加科普教育,帮助年轻的接班人培养优秀品质。“一个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有爱国的情怀。因为我们随时都要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国家献出我们的青春和才智。”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我个人来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作为一位人体解剖学的科教工作者,又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众所周知,在医学院校中,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十分古老的传统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的纲要性规划中,已经找不到人体解剖学有关的科研选题内容。就在这种现实状况下,没料到,在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中,竟然还有人体解剖学代表者的一席之地。这是学术界对我们临床解剖学这个科研方向的认同和支持,是对我们这个研究领域的鼓励和肯定。

——1997年12月,钟世镇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庆祝会上的发言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五华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 以身边人身边事诠释初心使命本质

本报讯昨日上午,五华县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团5名成员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真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