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发展“镇能量” 点燃经济新引擎 梅县区突出专业镇“四个发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 2019-10-23 06:42

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智能车轴组装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各司其职,有序生产。

位于梅县区雁洋镇的叶剑英纪念园。

今年初投产的梅州伟友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增资扩产。

每到丰收季,梅县区金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总是一派繁忙景象。

梅州市锦芳工艺有限公司内,以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为主题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创意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秋日的梅县区,是一幅迷人的丰收画卷:省金柚专业镇松口镇、石扇镇一望无际的柚林挂满累累硕果,省水产专业镇水车镇水产养殖业有声有色,省蔬菜种植专业镇梅南镇的有机蔬菜长势喜人。另一头,省机电专业镇城东镇内,BPW(梅州)车轴、伟友耐磨等机电企业正开足马力,增资扩产。

作为县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体,专业镇建设在梅县区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至目前,梅县区共有雁洋、畲江、石扇、水车、梅南、城东、松口和南口8个省级专业镇,丙村和隆文2个市级专业镇,共涉及旅游、机电、工艺编织、金柚、蔬菜等8个产业,占全区乡镇总数的一半。

近年来,梅县区深入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将专业镇建设与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专业镇资源优势、集聚效应、龙头作用和辐射能力,推动特色产业巩固发展,有效探索具有梅县特色的专业镇建设发展之路,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

通讯员刘洪桥何国才肖文烈

发挥资源优势

做强镇域经济

镇在林中、居在园中、人在画中,走进梅县区雁洋镇,人们的节奏都会不自觉地放慢。这里到处都是令人心醉的绿色,从高空俯瞰,房子像是镶嵌在一块巨大的绿色幕布中。彷如童话中描绘的森林小屋,站在屋前,不用深呼吸,满满的新鲜空气争先恐后地钻进你的肺部。

雁洋就是这样一座“客家文化浸润出的慢游小镇”。在该镇辖区内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1家国家5A级景区、3家国家4A级景区等六大旅游景区,且旅游业态丰富,游客既可以在叶剑英元帅故居缅怀历史、追念先人,还可以在散发阵阵茶香的雁南飞茶田悠闲漫步,更可以感受聆听千年古刹灵光寺的禅音。

2002年,雁洋镇被认定为省金柚专业镇,2006年变更为省旅游专业镇。多年来,该镇立足厚重的客家人文资源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以发展红色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目标,以完善规划、优化环境、加强管理等为工作重点,不断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在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编制国际慢城旅游规划的基础上,该镇不断整合优势资源,引进了总投资32亿元的富力地产、乐恩实业等9个项目。其中,雁山湖国际花园旅游度假区首期改造提升项目已完成,“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已启动建设。同时,实施绿道慢行系统提升项目,投放200辆自行车,建设12个自行车驿站,将原有景区和散落在雁洋镇的茶园、柚园、古刹和客家村落等串珠成链,形成“三步一景五步一画”格局,打造“一小时风景圈”。

此外,雁洋镇还谋划了总投资6.86亿元的环镇路、综合管沟、沿街外立面提升改造等7个基础设施项目,补齐基础短板,提升发展环境。

“雁洋这边的景区比较密集,且业态丰富,赏美景、吃美食、住民宿,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我的朋友们都说还没玩够。”市民郑志雄告诉笔者,今年国庆小长假,他便带着珠三角的朋友感受了“世界客都·长寿梅州”的慢生活。

经过多年的发展,雁洋镇已拥有“国际慢城”“中国十大美丽乡镇”“广东十大明星小镇”等荣誉称号。在广东省专业镇发展促进会组织的“2017年度全省专业镇协同创新发展评价”中,雁洋镇获得“优秀”等次。据统计,2018年,雁洋镇旅游人数79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35亿元,旅游业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不断壮大镇域经济的同时,也辐射带动了该镇农业的发展,雁洋的金柚、茶叶、葡萄、火龙果、金线莲等农副产品销售红火。据介绍,雁洋镇8000多户人家,有超过一半的家庭都搭上了旅游产业的快车,通过开农家乐、售卖土特产等提升收入水平。

发挥集聚效应

延伸产业链条

深秋的梅县,凉意渐浓。在位于梅县区城东镇的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内,依旧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车间内,各类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随处可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另一边,技术人员正在调试生产设备,全力推进八期投资项目。

“今年是公司落户城东镇的第24个年头,也是企业八期投资发展规划的第二年。”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阮茂告诉笔者,在八期第一阶段投资建设中,该公司已投入2.7亿元实施车轴扩容增量、产品转型升级、厂区布局优化、精益生产等项目建设工作。预计至2022年,八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大幅提升公司智能化装备制造水平,生产和物流周转更加高效,产品系列更加丰富。届时,公司可新增年产值约8亿元,年新增税收约1亿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500个,带动城东镇等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实现年配套产值约4亿元。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2012年,城东镇被认定为广东省(机电)技术创新专业镇。多年来,该镇坚持“以工业为主体,以服务业和农业为两翼实现绿色产业腾飞”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的示范作用,延伸产业链条,不断集聚和发展机电装备产业,着力打造“机电小镇·魅力城东”。

“建设机电专业镇,对我们来说是实打实的发展利好。配套企业纷纷落户城东,我们的物流、仓储流成本降低了,交货周期和资金周转期缩短了,企业发展自然更好更快了。”黄阮茂说。

城东镇目前共有机电企业28家,包括20家机电制造企业,4家机电销售企业,4家机电物流配送企业。机电企业主要分布在205国道沿线谢田、石下、石月、竹洋等村,还形成下游机电维修个体企业100多家和相关服务企业20多家,产业初具规模,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形成了“绿色经济工业走廊”。

今年初投产的梅州伟友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该公司董事长林伟平告诉笔者,城东镇交通便利,装备制造业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这是企业落户的主要原因。目前,该公司已完成首期项目建设,二期项目正在区直部门和城东镇政府的支持下全力推进。“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提升研发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打造集研发、制造、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林伟平说。

在此良性循环下,乘数效应不断扩大,推动着镇域经济的稳步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城东镇工农业总产值25.22亿元,全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8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其中全镇机电产业总收入超过18亿元,实现镇级财政收入4184万元。

发挥龙头作用

打造“一镇一业”

霜降将至,金柚即将迎来丰收。走进广东省金柚技术创新专业镇——梅县区石扇镇,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田野山坡,随处可见绿油油的柚林,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行走在林间,清新淡雅的柚香扑面而来,耳边不时传来柚农的欢笑声。

据介绍,金柚是石扇农业的支柱产业,上世纪80年代,石扇镇开始种植金柚。自2007年被认定为省金柚专业镇以来,该镇通过普及金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成立金柚协会、电商服务站和金柚文化展馆,建立起了广东省梅县金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效推动了金柚产业发展。

至2018年底,全镇种植金柚面积2.6万亩,年产金柚6万吨,年产值3亿多元,是梅州重要的金柚产区和优质金柚商品生产基地。目前,该镇已建成千亩连片优质金柚生产基地12个,金柚专业村7个,西南村(金柚)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只要把柚子管好了,销路根本不愁,价格自然有保障。”中和村柚农郑国灵说,区里、镇里经常组织果农参加培训,引导大家施用有机肥,提高管理水平,提升金柚品质。“以质定价,大家都有这个共识。”

与石扇镇一样,梅县区松口镇也是省金柚专业镇。经过多年的发展,该镇已形成了37个金柚种植专业村,建成了占地300亩的金柚产业园,搭建起集信息化柚果交易、现代自动化柚果仓储于一体的规模化购销平台。眼下,该镇正大力发展金柚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推动金柚产业与乡村旅游、脱贫攻坚等相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产业兴农、产业富民、产业强镇。

在梅县区的西南部,作为广东省水产科技创新专业镇的水车镇通过发展特色渔业,省、市、县三级共建梅县绿色健康渔业示范园区,推进与珠江水产研究院以及嘉应学院的特色水产养殖科技项目战略协作,培育新品种,催生新业态。同时,鼓励开发种苗培育、垂钓休闲、体验观光、健康饮食等特色项目,推进水产养殖与旅游、文化、食品、康养、体验等融合发展。

至目前,水车镇共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3家、骨干龙头企业3家,水产养殖户有1500户,占总户数的33.33%。2018年,该镇水产总产值1.28亿元,人均水产年收入6002元,水产养殖业成为该镇的主导产业。

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一镇一业,致富一方。眼下,梅县区正以专业镇建设为抓手,抓龙头、扩基地,深加工、精包装,树品牌、促营销,推动特色农业“百花齐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发挥辐射能力

助推脱贫攻坚

走进广东省工艺编织专业镇——梅县区畲江镇,大小不一的圣诞老人,灵动可爱的小鹿,藤制的白天鹅、猫头鹰等手工艺品应接不暇,各种各样的创意设计让人眼前一亮。

临街的商铺人来人往,不少店主边做生意边编织工艺品。拥挤的街道旁,梅州市锦芳工艺有限公司映入眼帘。谁能想到,这家看似不起眼的公司,每年出产数以万计的工艺品漂洋过海,走进欧美的复活节、圣诞节,烘托着节日的气氛。

上世纪70年代,梅县松口、大埔茶阳开创了广东省编织工艺品的先河。梅县、大埔、兴宁、五华等地相继兴办起编织工艺厂。松口的工匠将手工编织的技艺带到畲江镇,从此落地生根。梅州市锦芳工艺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国南,正是上世纪70年代“洗脚上田”、学习藤编手艺的小学徒之一。

小家庭作坊,代表了当时手工编织行业最广泛的生产生态。1982年成立的锦芳工艺有限公司是最典型的一个写照。成立之初,仅有刘国南兄弟两人。

30多年筚路蓝缕,当初的小学徒变成总经理,当年的小作坊变成了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样式品种两万五千多个的企业。30多年来,锦芳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申请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获得国家产品技术专利200余项,获评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广东省出口名牌、梅州市工程技术产品研发中心等殊荣。至目前,该公司已与全世界20多个国家建立贸易关系,2018年实现产值6776万元,带动着2200多名农户从事工艺编织。

以锦芳为代表,这是畲江编织工艺品转型升级的一大亮点。近年来,畲江镇不断加快行业协会规范化建设步伐,通过加强技术、人才、信息、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工艺行业做强做大,形成集聚式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发展达到成行成市,形成一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引导工艺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品种从单一竹编发展成藤、竹、木、铁、丝绸等集声、光、电于一体的五大类共八万多个样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下,全镇32家工艺企业和2000多户家庭作坊式加工经营户有效解决了畲江近八成的劳动力就业。2018年,畲江镇工艺总产值1.69亿元,编织产业发展和专业镇的建设,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因为身患疾病干不了重活儿,家里的大小开支都得依靠在园区打工的丈夫。现在可以在家里做些手工活,做好后企业还会上门来收,对我来说再合适不过了,旺季时每个月能增收上千元。”该镇贫困户钟琦芳说。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地制宜,集聚发展。眼下,梅县区各专业镇正不断发挥产业优势,点燃镇域经济新引擎,释放高质量发展“镇能量”。

“专业镇建设和发展,是梅县区抢抓全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和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机遇的重要抓手。接下来,梅县区科工商务局将突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原则,强化服务,精准施策,加强专业镇中小微企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专业镇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努力推动传统专业镇转型升级、做强做大,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梅县区科工商务局局长张云龙说。

新闻推荐

市政协专题调研梅县区食品安全工作 加强管控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日前,梅州市政协副主席李忠良、韩小林率队到梅县区开展《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管控,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建议》政协提案专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