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奇路的故事

梅州日报 2019-10-12 10:29

●罗 鑫

梅州市梅江区江南,有一条狭长而闻名的“富奇路”。虽说人生一世,富贵难得,但也不足为奇吧。毕竟,“上昼三斤狗,下夜三伯公”的故事在客家社会也是多了去了。即便一夜暴富、足以称奇,按照客语的说话习惯,也应该叫“奇富路”才自然通顺吧。所以这个“富奇路”的名字着实有些奇怪。你要说叫“富强路”的话,倒也容易理解,“国富民强”嘛。

好的,题归正转。这条“富奇路”的“富奇”,实际是读书人的美化,其素颜是“湖蜞”。“湖蜞”是梅州客家人对水蛭(也叫“蚂蟥”)的称呼,读音fú kí[fu11 khi11]。

解释一下,客家地区没有大的湖泊,无论是自然形成还是人工造就的水坑,基本上都可以纳入“湖”的范畴。毋宁说,客家话里的“湖”,指的都是一眼就望得到边际的水池。所以,“温泉”客家话叫做“汤湖”,“泥鳅”客家话叫做“湖鳅”。栖息在池塘边上的水蛭,在旧时的客家人看来,无疑也属于“湖”生动物,所以才叫做“湖蜞”。

至于“蜞”嘛,是个不折不扣的古语词。北宋司马光撰《类篇》:“蜞,水蛭也。”客家话保留的大都是宋代汉语的成分,“蜞”是典型的一个传承自宋代的名词。

顺便一提,以前的客家社会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所以一些人也会把“湖蜞”女性化叫做“湖蜞嫲”,就像称同样吸血的“虱子”为“虱嫲”一样。其本意在于借水蛭和虱子来讽刺、贬损女人就像吸血鬼一般贪婪(注意“婪”字的写法)。

文化人将“湖蜞路”改为“富奇路”的动机不言而喻,其做法是十分明智的。一方面尊重了民意,“富奇”谐音“湖蜞”,改了之后也不致于使不识字的人迷路;另一方面又迎合了官方的需求,“富”“奇”都是可登大雅之堂的好字,看着就觉得吉祥如意(主要是统治阶层未必识得“湖蜞”为何物)。

跳出梅州客家的圈子,我们不难发现,类似于将“湖蜞路”改为“富奇路”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香港的“调景岭”的素颜是“吊颈岭”,台湾的“基隆”的前世是“鸡笼”。

新闻推荐

开展多彩活动尊老敬老爱老

本报讯(记者刘巧廖键)昨日是重阳节,学生、社工、志愿者等纷纷走进养老机构开展慰问活动,家中老人也在儿孙的陪伴下散步赏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