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松溪河
●许锋
松溪河,源于寻乌。寻乌在江西。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言及寻乌与平远的关系:“明万历前寻乌还未设县,万历以后才设县。没有设县的时候,一部分属江西的安远县管辖……一部分属广东平远县管辖,其地域是现在的双桥、南八、兼三等区。”
松溪河,便是连接寻乌与平远的一条河道。
午后,我来到松溪河畔。远远望去,两岸连山,峰峦叠嶂,自然之美悉数呈现。乘舟河中,荡荡悠悠,碧波如茵,水草随波逐流。静坐舟头,两岸草木扶疏,河风掠过面颊,清凉无汗。
从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松溪桥处上岸,便是松溪古道。古道始于西晋,是中原人向南到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潮汕等地的必经之路。这个季节,正是“花褪残红青杏小”,满树的杏子还未成熟,但不知何故,青杏落得遍地都是。我捡起一枚,捏了捏,闻了闻,舔了舔,是纯朴的杏子的香。
连日阴雨,古道湿滑。一块块河石,高低不平,一枚枚鹅卵石,嵌于道中,踩上去,时而硌得人脚底板子生疼。
古道无言,却掩饰不住沧桑岁月里的轮蹄舟车,缤纷络绎。以前,广东多盐少粮,江西少盐多粮,粤赣两地人,硬是用脚踩出了这一条盐粮贸易通道。
行进间,见古道拐角处,立着一块木牌:“红军路”。1930年5月14日,红四军第1纵队在林彪率领下进驻平远。5月31日,奉命北移,回师闽西,正经此处。中央苏区成立后,松溪古道又成为江西革命根据地运输物资的重要通道。
沿“红军路”前行。竹深,树密,蝶舞,鸟语虫鸣之声不绝于耳。石板缝里,绿苔芳草,恣肆蔓延。我一不留神,脚下一滑,一个趔趄,险些摔倒。
我索性坐在古道边。我抹了一把汗,看了看脚上穿的鞋子。厚底子的旅游鞋,走久了山路,都硌。而当年的红军战士们在山地行军,穿的是草鞋。战士们除了会打仗,还要学会编织草鞋。稻草、麻绳和布条,三五下,一双草鞋编成。每个战士,腰上都挂着几双草鞋。稻草底子薄,战士们穿着这样的鞋,踩在石头子上,踏入荆棘丛中,栉风沐雨,跋山涉水,脚底板子被磨破、蹭破、扎破,可是,为了革命的事业,义无反顾。
战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如今,松溪河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之中,小田微雨稻苗香,油菜花开压垄黄,鸡犬之声处处可闻,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美图。
平远,2011年8月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红色的县,红色的镇,红色的街,红色的心。差干、仁居、八尺……我所到之处,都寻得见毛泽东的影子、朱德的影子、陈毅的影子——红军的影子。古道旁、古桥边、古亭上、古居中,红军的墙标,无处不在。
我看见,烈日下,55岁的李文辉正挥汗如雨,铺着青砖。他的前方,是平远县红四军纪念馆。他握着一把胶锤,一锤一锤地砸下,额头的汗珠子掉下来,摔成八瓣,他顾不得抹,他要让这路铺得坚实,让人们踩着他铺的路,去瞻仰红军。
小学老师颜显康,68岁的老人谢学琛,都是仁居镇红歌队的一员。每到节假日,他们都会到外地游客多的地方去表演,演奏红歌,也演奏客家山歌。
红军红,映红了平远人的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盛华)近日,平远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在平远中学揭幕。梅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吴少荣、平远县委书记宋才华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