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阳镇:明山嶂下颂英魂

南方日报 2019-10-01 06:01

板盖坑部分村景村貌。赖俊权摄

如今,西阳镇正在对原西阳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进行保护和修缮。资料图片

“背包背起来,枪杆挂上肩,大踏步,走上前,跟上队伍来”……这是梅江区西阳镇明山嶂板盖坑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传唱的一首游击队歌。

板盖坑海拔850多米,是西阳镇明山村的自然古村落。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地势险峻,板盖坑渐渐成为一个对当地人而言神秘又陌生的地方。殊不知,在20世纪20—40年代,这里曾是红色革命的热土。

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梅州地方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并随之推动周边乡村地方武装力量的迅速扩大,使得梅埔丰三县边区的所有区乡村连成一片,成为东江苏区、粤闽赣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白区点燃的革命星星之火

板盖坑坐落于梅州市的第二高山——明山嶂的山腹中,海拔有800多米。这里是客家地区高山最密集的地方,群峰嵯峨,重峦叠嶂。据说,在西阳镇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就有九座。除了铜鼓嶂外,其余八座高山都以明山嶂为中心,前后左右包围着。

因整座山嶂山坡陡峭,平地少有,突现此块似锅盖(客家人称为板盖)平地,故有“板盖坑”之名。板盖坑开基已有四五百年,均为李姓族人。近年来,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小孩寄宿至山下的白宫镇读书,房屋多已废弃,偌大的村落如今仅住着十多位留守老人,守望着这片宁静。

《梅州史话》中记载,旧时,板盖坑村的山前山后、满山满坡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听老人说,当时那里只有一条山路通向山顶,而且路途崎岖。”地方文史爱好者郑文珊告诉笔者。而在村的周围,又有山路可通往大埔等地,可谓是交通要道。

从板盖坑放眼往下望去,犹如在云层上方俯瞰四周,云雾层下此起彼伏的小山头、参差的民居、蜿蜒的村道和阡陌的农田变得蚂蚁般渺小。地势险峻的板盖坑,成为了一个安营扎寨,易守难攻的好去处。

新中国成立前,当地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明山村史》一书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恶劣环境:生活十分贫困,粮食不足,还要负担反对派的苛捐杂税以及地主奸商的串通剥削。正如李运彬说:“黄河水还有一摆清,穷人唔知何时才能翻身。”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属于白区的西阳镇,依然能够如火如荼地开展红色革命。”郑文珊研究西阳红色革命史时发现,当地人民对剥削阶级的仇视,也为红色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传播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三年,1923年8月,农民运动先驱彭湃带领骨干到五华、梅县、丰顺等地宣传开展农民运动活动,途中经过西阳镇并在此地停留过几天,向当地村民宣传组织农民运动和妇女解放协会的重要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发动,当时西阳镇三突、泥溪、杞树坪、上下中坑、银窟等地迅速刮起了革命之风。1924年冬,西阳镇成立了梅州地区最早的农民协会,为后来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斗争起到了先导作用。

党团员多为教师和学生

1900年的一天,在美丽的西阳白宫阁公岭村,一声嘹亮的婴啼打破寂静的村庄。这是一个殷实之家,父亲看着白白胖胖、萌萌可爱的男孩,给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林萌安。

林萌安是西阳革命烈士林一青的原名。谈及西阳红色革命,林一青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在学生时期,林一青便接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并立下了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志愿。毕业后,他到毛里求斯和香港经商,由于一心系国,志在革命,后来毅然返回家乡。

西阳是著名的侨乡,水路交通发达,梅州人下南洋、回家乡都要经过西阳。因而,开化的文化氛围也为新思想的快速传播奠定了基础。

回到西阳后,林一青在立本学校担任校长,大力宣传革命思想,聘请志同道合的进步人士一同任教。他还在村里开办妇女夜校,发动妇女剪短发,提倡男女平等,宣传妇女解放,破除封建迷信。西阳红色火种能够得以顺利传播,当地教师有一半的功劳。

“晚上,教师们借着家访的由头,到山区明山、嶂下、下黄坑、三乡等村落传播革命思想;暑假期间,学校还开办了农村小学教师训练班,积极发展农村党组织。”郑文珊说。

1926年8月,西阳成立第一个中共西阳支部,林一青任书记,以立本学校作为中共在西阳的第一个据点,建立党支部、区委大本营、交通联络站、梅埔丰边工委专门交通线等组织,开展革命工作。随后,他又被任命为中共梅县县委委员。

1927年春,中共梅县部委书记刘标粦在西阳中学担任校长,也加入了掩护开展革命活动的行列。后来,各个时期西阳党组织也在这里开展活动,西阳白宫党和群众组织发展很快,党团员增至20余人,且党员多为教师、工人,团员多为学生。全区20多间中小学,几乎每间学校都有党员或团员,成为梅县早期党团组织发展较好的地方之一。

成立梅州地方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

无论是在1928、1929年间,以古大存为总指挥的红四十六团驻扎板盖坑,还是在1949年6月,张其耀部队迁来时,板盖坑村民积极投身革命,腾出民房,供给米、菜,帮助采买物品,传带信息,担运物质……在大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板盖坑村民都前赴后继为革命出力流汗,直至牺牲生命。

《梅县西阳白宫革命史》记载,明山革命群众参加梅城五一二暴动失败后,领导人杨雪如、叶明章、林一青等曾带着部分人员到了板盖坑和上芦肚、下芦肚。

1928年初,梅州各地暴动接连受挫,而后梅、埔、丰、五、兴各县革命武装先后突出重围,分别到了九龙嶂、明山嶂、铜鼓嶂。随后,第三区委和区革命委员会先后进驻明山嶂。革命发展得很快,1929年4月,中共西阳区委率先在驻地明山板盖坑村李屋正式组建成立了西阳区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共领导下梅州地方建立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

在较短时间内,西阳区苏维埃政府领导该区和各乡赤卫队掀起热火朝天的打击反动派和土豪劣绅的斗争,并迅速扩大了赤色区域。同时,这股力量通过西阳区明山嶂特殊的地理位置,内外相联,形成了梅县南部大块农村或梅埔丰边县区乡范围苏区的武装割据,从而推动铜山苏区和九龙苏区两大块苏区的形成,与后来的八乡山苏区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江苏区和粤闽赣中央粤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块红色土地,有过无数荣光,却也遭受太多苦难。1930年6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苏区,当时明山村15个自然村中有13个遭遇烧杀抢掠,烧毁房屋28座313间。

《西阳乡志采访册》记载:民国三十二年西阳内乡中心学校,在雅瑶冈建筑新校舍,平基清出骸骨数百具,盖该地原为丛葬之所,民国十七八年匪敌乱事在宫市枪决匪犯……至1930年底,西阳白宫丙村范围各乡苏区党团和苏维埃、赤卫队武装组织机构遭受重大损失。

硝烟远去,残垣依在。目前,西阳镇人民政府正对从革命历史遗留下的梅三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和西阳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进行保护和修缮,明山村也列入了美丽乡村建设范围。

今日的板盖坑村口,一排粗壮挺拔的百年檀树与野生竹木仍立于悬崖处,就像当年板盖坑村的哨兵一样,日夜守护在此,似乎在提醒着后人勿忘历史,以及在战争中牺牲的忠烈英魂。

黄思华梁时禹

新闻推荐

嘉宾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嘉应学院教授黄敏文(左一)和来自扬州茶业界的嘉宾在名人名茶园放歌。(林翔摄)本报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