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县 农业绘彩卷 乡村迎新颜
巍巍金山笔,见证寿乡土地上的沧桑巨变;浩浩石窟河,聆听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70年砥砺奋进,70年披荆斩棘。蕉岭农业农村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变“合伙人”,村里上班领工资;泥砖房化身小别墅,耄耋老太住新屋;山乡土货出“山门”,农民腰包日渐鼓;村里垃圾日日清,家家户户有路行……蕉岭老农丘小明记忆中上山挖薯充饥的日子一去不返,“现如今村子里都过上好生活,许多人还把自家装修得很漂亮,这是以前根本不敢想的。”
在1949-2019年的时间轴里,勾连出蕉岭日新月异农业农村发展面貌,蕉岭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将“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在实践中探索具有蕉岭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家园靓
告别“脏乱差”乡村化身“绿富美”
羊岃村是蕉岭县文福镇白湖村的自然村,也是远近闻名的院士村,走出了丘成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而白湖村村口通往羊岃福寿堂宗祠的村道是一条“发展路”,记录了70年来村中发展点滴。
“这条道路最早是一米的泥路,要运送物资只能靠板车来拉。改革开放后,拓宽到了2米;1985年又铺上了水泥,实现了硬底化。到了2015年,蕉岭县全面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将道路拓宽至6米。去年,白湖村开始打造院士村,村道不仅铺上了沥青,还配套了太阳能路灯和花圃。”村民丘小明向记者一一道来。
去年9月,羊岃村启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升级改造”,县镇村筹集3000万元进行沿线景观提升。通过签署地票,30多位村民主动拆除危旧房屋,腾出了4000多平方“建设空间”。在“卡拉比-丘理论发展40年”国际会议召开之际,羊岃村以全新面貌示人:白墙黛瓦的民居,曲折别致的乡间小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景观节点……处处流露出的客家田园风韵,让海内外嘉宾流连忘返。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2017年,蕉岭县以“三清三拆三整治”拉开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序幕,从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做起。今年,蕉岭县投资3.3亿元,实施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重点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集中供水、道路硬底化、“厕所革命”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长效保洁机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广福镇广育村摘掉了“卫生后进村”的帽子。去年,该村凭借一张汇聚众智的“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路线图”和全省首创的“村协商监管、片招标收集、户缴费清理”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成功破解了“清理易、维护难”的瓶颈,跃为先进标兵,并得到省级政府部门肯定。目前,该模式已在蕉岭铺开推广。
记者获悉,仅今年以来,蕉岭共拆除危旧弃房、残垣断壁、露天厕所茅房等约17万平方米。同时,将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三清三拆三整治”和拆旧复垦深度融合,推行废弃宅基地“地票证”制度,盘活农村闲置土地,统一规划好农民新村建设。
目前,全县村庄整治规划正加快完善。102个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重点攻坚村和“四沿”示范带行政村人居环境整治正有条不紊推进。蕉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正从“一处美”转向“一片美”,从“一时美”转向“持久美”。
机制活
深化改革 争当农村发展先行者
远望,青山如黛,田错阡陌;近看,农舍接廊,绿韵流淌。今日的广福镇广育村就像翠绿的秧苗,焕发勃勃生机。
广育村迎来发展的“春天”,得益于去年通过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村固定资产折资85万元,全村586户共配置股份1984股,做到“确股到人、颁证到户”。此项改革不仅摸清集体资产“家底”、认清集体组织成员、厘清集体资产产权,更是将过去看似“共有”实际“空有”的产权,细化落实到“人人都拥有,人人都能用”,极大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调动了村民的参与感。今年初,广育村又成立全市首家农村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以农村党组织、土地、资金、劳务、产业五大要素为核心,试点启动“五社协同全要素联动”改革,着力解决了农村要素合作组织主体欠缺、土地碎片化、谁来种地及如何高效种地等脱贫难问题,有效盘活了农民闲置资金、村集体资金和银行惠农资金,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土地效益得到极大提升。在村集体经济扶持和产业发展助力下,广育村村集体经济翻番,达到35.2万元,村民“钱袋子”鼓起来,家园靓起来,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这是蕉岭向深化改革要活力、要动力、要红利的最佳注脚。从成立广东省首家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出台广东省第一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农民个人产权进行流转交易,到成立全省第一家美丽乡村培训学院,试水“培训经济”;再到在全省范围内发布首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纲要。蕉岭始终屹立船头,争当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先行者,并在实践中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探索出一个又一个具有蕉岭特色的振兴新举措和样本。
记者梳理发现,2013 年以来,蕉岭全县8个镇97个行政村成立村民理事会,探索并为“一核三元、四权同步、多层共治”的村级治理“蕉岭模式”积累了经验。同年6月,蕉岭县作为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整县推进农村土地确权试点县,先行先试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产权交易平台,促进115笔农村土地、林地等产权的流转鉴证工作;创新和优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担保抵押贷款程序,成功实现478笔2481.31亩经营权抵押贷款,抵押融资总金额19230.67 万元。
2018年,蕉岭县入选全省第三批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投入4750万元遴选25个行政村开展试点工作,确定了14个资源有效利用项目、4个提供服务项目、4个物业管理项目和3个混合经营项目。
2018年,蕉岭县被列入国家级整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将于今年10月底基本完成。改革试点中,成功探索“党支部+五社+一站”(即:村党支部,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土地合作社、资金合作社、劳务合作社、产业合作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合作组织机制。在第二届“村庄与中国”案例研讨会上,以广育村为代表的“活村”方案得到了专家学者高度肯定。
生活美
产业兴旺 孔雀东南飞变春暖燕归巢
“这就是我要的地方。”3年前初访蕉岭洽淡业务,广州市风调雨顺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创办人李敬庭直言“不想走”。前不久,他正式在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注册开办分公司,步入农业发展新征程。
因“一粒米”而来,因生态农业而留在蕉岭的新农人,李敬庭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林干松是蕉岭县家喻户晓的新农人代表。从摆脱“农民”身份进城务工,再回到家乡再当农民,用9年时间突飞猛进,完成家庭农场主向农企负责人的转型。林干松在农村以农业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作为世界长寿乡,蕉岭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以打造富硒农产品为基础,配套实施品牌推广战略,实施一粒米、一瓶水、一杯茶、一瓶蜜、一棵笋“五个一”工程效益逐步显现,形成了一批有特色、高质量的生态产业,集中培育发展优质大米产业,全力建设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6月15-16日,论稻蕉岭·一米惊人——2019中国(梅州·蕉岭)特色丝苗米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不仅拿到专家对产业发展的锦囊妙计,更把蕉岭大米品牌推向全国。“大会结束后,我先后接到了10多个"生客"的订单,有4个订单达到30万元。”林干松告诉记者。
“目前,蕉岭富硒大米品牌价值达到了约15.2亿元,我们通过产业园建设,将大米产业链全部环节打通,积极打造蕉岭大米品牌,申报蕉岭大米地标产品,并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产值和品牌价值。”蕉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汤超宏表示。在丝苗米产业园政策扶持下,蕉岭龙头粮企纷纷加快建设步伐:建丰粮业正在研发大米面膜、米饼和饮料等;蕉岭县鸿鑫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仓储加工车间即将建成,除了配齐恒温仓储外,届时还将新上米线加工线。
目前,蕉岭县培育了各类新型经营主体767家,经营耕地面积2.9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1.8%。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场+大户+散户”的模式,以及土地流转、“三变”改革等,不仅带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经济价值,更让部分农民从农田中解放出来,成为拿地租、在村里上班的新型农民。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去年,蕉岭县制定印发《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方案》,按每村投入190万元标准,推动25个行政村开展试点工作。目前,首批13个成熟试点项目全面落地实施,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实了农村产业“筋骨”,鼓起集体和村民“腰包”。如今,蕉岭县农民收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化,农民人均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2018年,蕉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6元,比2010年6645元增长140.7%,年均实际增长17.1%,年均增幅高于城镇常住居民。至2018年12月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04户5963人,其中有2769户共5410人达到脱贫标准,脱贫率90.7%,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摘掉贫困帽,走向增收致富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老农丘小明过去“不敢想不曾想到的好日子”还会越来越好、越来越丰富。
●本版撰文
林剑湧祝银清廖静宜汪敬淼
●版式
余志刚
新闻推荐
9月17日,蕉岭县农业农村局与蕉华区农村发展管理部举行农业农村行政职能交接仪式,标志着蕉岭、蕉华农业农村行政职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