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 交通大发展 区位大变化

梅州日报 2019-09-30 11:20

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梅州梅县机场1992年11月2日,梅州移动业务开通咨询会后市民在选用“大哥大”。(中国电信梅州分公司供图)

前言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和血脉,是历史脚步的聆听者与记载者。70年沧海桑田,梅州基础设施网络不断优化,质量持续提升,有力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铁开通、公路里程延伸、5G运用、水利大建设……一项项惠民措施的实施,见证了梅州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巨变。

全市基础建设投资,由1950年的0.0061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0.57亿元,再增加到2018年的232.42亿元,年均增长16.8%。一个个跳动的数字,无不折射出梅州基础设施发展的大飞跃。

大刀阔斧魄力足路网一通山门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梅州以执着笃定的意志、大刀阔斧的魄力推动交通事业大发展,收获了今日经济社会阔步前行的澎湃动力。抚今追昔,方觉来路之多艰。

曾几何时,江流大河横亘面前,山乡郊野闭塞难行;“八山一水一分田”,将梅州的地理地貌特点一语道尽,但也道出了阻隔梅州山区百姓与珠三角、沿海地区联通的重重障碍。

1980年,叶剑英元帅重返故乡时,语重心长地说:“梅县地区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把山区建设好。建设好山区,重要一条是把公路修好,还要修铁路,有了公路、铁路,地区经济才能搞活,山区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此后,市委、市政府牢记叶帅嘱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兴起了修铁路、建机场的热潮,并将1992-1993年定为“公路建设年”。

70年交通巨变,挺起了梅州的发展脊骨,铺就起人才引进、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公路一通,蔬菜瓜果放上了广大市民的餐桌;铁路一通,山乡美景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琳琅满目的货物商品;航路一通,五湖四海的商贾宾朋纷纷云集,一览世界客都风采……“要致富,先修路!”梅州人将从实践中来的朴素道理反复运用到实践中去,让经济越发强健、越发通畅。

如今,梅州相继建成了梅州梅县机场、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梅平高速等,初步形成了公、铁、空齐头并进的立体交通发展格局,圆了梅州人的“云上交通”“轨上出行”梦,让昔日山高路远的交通死角成了粤闽赣边的交通枢纽。

9月16日7时06分,随着一列CRH1A型动车组驶出潮汕站开往梅州西站,梅汕铁路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线路开通运营后,梅州将融入广深“三小时经济生活圈”,与此同时,龙川经梅州至龙岩高铁正加紧推进前期工作,梅州人民的高铁梦触手可及,经济发展即将进入“提速换挡”高速时代。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529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18827公里,年均增长5.3%。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2001年的28.7公里增加至2018年的569.85公里,年均增长19.2%;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由1949年的3.34公里,增加2018年的118.58公里。

兴修水利热潮起抗旱排涝为民生

“从我记事起,以前下雨超过一天就会心慌,梅江河一涨水,我们老城地势低下水道排水慢,家里就会进水,只能赶忙叫邻居帮忙抬家具,小孩子很开心能抓鱼,但大人基本上一晚上都不敢睡啊!”85岁的李雅明老人家住东山大道,从小在周溪河边生长,经历过洪水,往事不堪回首。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梅州各地兴水利、除水害,掀起了一波兴修水利的热潮,合水水库、多宝水库等一大批蓄水工程先后建成,自此,滔滔洪流被缚上了笼头,山间溪水被蓄积起来。伴随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片荒地变成了良田,提升了抗旱排涝能力,改写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通过50多年的努力,到2000年前后,梅州各地以农村为重点,兴建了蓄水量100万--1000万的小(一)型水库131座,有效灌溉面积1.83万公顷,为解决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促进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水利投入大幅增加,让梅州水利建设模式由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向专业化、机械化施工转变,水利事业日新月异,水资源配置、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田水利、民生水利等方面硕果累累。

2015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单项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位于大埔县高陂镇的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

梅江安澜,见证了梅州水利70年的辉煌成就。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江南新城防洪堤、万里碧道建设……惠及民生的水利工程筑起了梅州一个又一个治水丰碑。新中国成立70年后的今天,治水为民、治水惠民的集结号已经奏响,盛世治水的步伐铿锵有力,一幅普惠500多万人民的水利现代化蓝图正在梅州大地徐徐展开。

推陈出新加速度通信变迁赶潮头

“80年代至90年代初,大家都在使用电报,按字收费,一个字3至5毛钱,一般只在紧急情况下才会使用,大多数人为了省钱,能发信件就发信件,迫不得已才发电报,文字能简短就简短。那时候发电报出广州,第二天就能到,寄信则要一周。”梅州日报社大埔发行站站长陈友仰曾在光德镇邮电局工作十年,对过去镇村百姓对外通信的不易深有体会。

当年虽然梅县地区已开通小程控电话,可数量稀有,有些镇才有一两部电话,“上山下乡难、出镇出县难”的局面仍没多大的改善,只有最先进的万门以上的大程控交换机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电话安装需求。

“当时梅州市邮电局向来保守且长期保持负收入,没钱买设备无人会技术,发展寸步难行。”时任梅州市邮电局主要技术负责人的邓园发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家思想才真正开始解放,有了"负债经营"的发展思维。当时从国外购买一部电话机就得花一百多美元,设备更是昂贵,但要发展就必须得出去借钱。”

直到1991年,梅州农村电话才改向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发展,农村电话中改用光缆。次年,全市2109个管理区全部通了电话,山区通信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善。1995年7月,全市164个镇撤销了人工交换机,全面实现程控化,老百姓经历了从打不到、打不通到听不清、打不远,再到可以随时打随地打的通信变革。

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再到如今的5G引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通信业务推陈出新、通信方式不断变迁的70年。今年5月,梅州联通在梅州梅县机场开通了首个5G信号覆盖网络。今后5G技术可以在机场的物联网、出入站检测、人脸识别、自动化调度、人工智能服务、行李跟踪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旅客也可以从中享受到各种个性化的智慧服务。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2018年,全市新增光纤接入用户23万户,完成省下达7.4万户计划的310%;新增100M以上光纤接入用户36.9万户,完成省下达11.6万户计划的318.3%;新增4G基站1764个,完成省下达591个计划的298%;新增铁塔站址146个,完成省下达134个计划的108%;光纤入户率达到85%。

数说梅州

●基础建设投资由1950年的0.0061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0.57亿元,再增加到2018年的232.42亿元,年均增长16.8%。其中,1951-1978年平均增长17.6%;1979-2012年平均增长15.5%;2013-2018年平均增长20.4%;1979-2018年平均增长16.2%。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529公里,增加到1978年的2938公里,再增加到2018年的18827公里,年均增长5.3%。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2001年的28.7公里增加至2018年的569.85公里,年均增长19.2%;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由1949年的3.34公里,增加到1978年的18.5公里,再增加2018年的118.58公里。

小故事

通了高速可以经常回家了

刘盛勇是梅州松源镇桥背村人,他于上世纪90年代从梅州去到深圳开出租车,他表示2000年时梅河高速还没通车,从深圳回梅州需要走一段G205国道,在路上不停地开车也需要约10个小时。

回家乡的路途遥远,且经常塞车,回一次家最少呆两天,再加上当时出租车一天好几百块的份子钱,加起来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些情况使刘盛勇回家成为了一种奢侈。

2005年10月30日梅河高速正式通车。梅河高速的贯通意味着梅州真正意义上与省城通上高速,结束了粤东北地区大范围不通高速的历史,从而使梅州更好地融入广东省的高速交通网络。

刘盛勇说:“高速没通前,只能走国道往河源灯塔方向回梅州,一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后来交通便利路程缩短为7个小时左右,一年就能回两三次了。”

香港报废的“史端乔”

成为梅州“香饽饽”

“1979年以前,梅州的长途电话均由人工接续。”原梅县区邮电局局长马胜说,1970年从汕头调来梅州时,条件十分艰苦,一开始住的地方在厕所隔壁,后来搬过去的房子也会浸水。1970年时七个县市是“手摇把”。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梅州可以得到史端乔交换机。“史端乔交换机(一种步进制电话交换机)是被香港淘汰的落后产物。虽然不用花钱购买,但是要派人去香港拆回来。”原梅县区邮电局局长邓园发说,当初拆的时候为了省钱,连电缆都剪了回来。拆回来以后先后在大埔、蕉岭、平远、丰顺四个县都装了史端乔交换机。

当时的瑞典对不发达的国家有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为调查梅州是否符合该政策,瑞典专家从珠海坐飞机过来梅州考察实际情况。邓园发说:“当时带他们到蕉岭考察,专家看到我们用的还是小总机,瑞典专家一看就知道是我们自己亲手做的所谓电子式交换机,看到这种落后情况,瑞典方面比较惊讶,最后才同意贷款给我们。

直到1989年12月,梅州才全部开通长途全自动设备,可通达国内630多个县市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撰文:润涛优生廖键

摄影:钟小丰

新闻推荐

茶业精英峰会举行媒体互动会 丰顺高山茶获评中国气候生态优品

本报讯(记者刘野刘巧林仪)昨日下午,首届中国梅州国际茶业精英峰会媒体互动会在梅州丰顺韩山举行,对外介绍此次精英峰会的相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