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平远县立足资源禀赋,全力打造“精致小城·大美平远” 岁月留影见证城靓乡美 接续奋斗逐梦生态富民
今日的平远县城高楼林立,面积较以前扩大了不少。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平远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抓实乡村振兴,让村庄热闹起来。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1984年的平远县城。曾宪腾摄
八尺镇角坑村通过“驿道+”整合资源,走上“以道兴村”发展路径。袁群华摄
美如画卷的景色正成为平远县建设生态富民带的法宝。图为五指石风景区。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摄
广州南沙(平远)产业转移工业园。
平远县供图
绿树青山之间,蜿蜒延伸而出的梅平高速。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高楼鳞次栉比,房屋排列有序,道路干净整洁,绿树扮靓城市,碧波荡漾的河流如蛟龙穿绕而过,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联通城乡……这是一个俯瞰视角下的平远县城,它安静地卧在小山之间,用今日的美来凸显时代的变化。
70年春华秋实,70年巨大跃迁。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点上看平远,它以自己一步步的变化展现了一座山区小城的发展活力。
比往昔,城更大乡更美产业更兴旺,1949年,平远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0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元。据初步核算,2018年,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173.2倍,年均增长7.8%,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9.5%,比改革开放前年均增长提高了4.1个百分点。
看今朝,接续奋斗逐梦新时代,平远县以“五个聚力”出发,主攻“一城一区一带”,打造梅州优山美水生态之星,建设“精致小城·大美平远”。“不仅要让城乡有山清水秀、干净整洁的"高颜值",更要有宜居宜业、平安幸福的"深内涵"。”平远县委书记宋才华说。
●南方日报记者蓝单
通讯员朱双玲林立康朱维佳
城区变大
从抽支烟就可以走完
到67.12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
“以前的县城,很小,有个很形象的形容,抽一支烟就可以走遍整个县城。人也少,人口当时还不足5000人。”今年80岁的平远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刘集贵,见证了平远县城的发展,他说今天的县城比刚搬过来时大了几十倍都不止,“现在走完一圈要开车绕好久咯。”
新中国成立前,平远的县城位于仁居镇,1954年迁至大柘镇,当时整个县城只有一条老街。
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从县城圩岗出发扩容,开始了“拆、扩、建”工程。至2018年底,县城规划区面积达67.1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3.97平方公里,有大小公园广场9个,绿化面积358.6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高达40.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19.35平方米。
从北向南穿城而过的国道206线见证了县城骨架的拉伸。
这条路曾是平远人民的骄傲,为平远发展作出不少贡献。但随着城市架构的拉大,也成了掣肘平远发展的瓶颈。
“原来这条路两旁是没什么建筑的,城区容量扩大后,两边就逐步变为城区了,现分布有医院、学校、商住区。”平远县公路局党组书记、局长林欣说,经过多年发展,部分国道成了“街道”,混合道路不仅容易堵塞,而且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噪音、灰尘、安全隐患等不良影响。
2017年,平远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启动国道206线平远绕城段改建项目。2018年11月28日上午,该项目(田螺纽至超竹)改建工程全面动工,预计总投资10亿元,建设期为2年,计划2020年底建成通车,建成后将解决国道206线穿城而过的城区安全问题,提升国道通行能力;进一步扩大县城架构,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加快县城提质扩容;有效对接瑞梅铁路平远站场,带动城东、城北片区开发建设。
县城大了,县城也美了。
从跃进岗、戏院岗到平城中路、平远南路、平远大道,道路日益宽敞明亮;从老车站、百货商店、大操场到百川淘宝中心、城南综合体,商业区愈发繁华兴旺;从政府宿舍、集资房到平城花园、优山美地、碧桂园,居住环境变新变好;从脏乱差到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通过省级技术评估……
“街道干净了很多,县城也漂亮了很多。”刘集贵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去县城河堤边散步,他感觉到平远县越来越宜居。
下一步,平远县将按照扩县城、建新城、改老城思路,聚力“四城联创”(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县),打造“精致小城”。突出向东南发展,围绕G206线绕城段建设推动县城提质扩容。
产业更旺
从零散小作坊
到创新“智”造工业园
走进位于广州南沙(平远)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梅州市洪裕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你会发现这个企业不一般,偌大的生产车间只有两三个工人在进行操作。
该公司总经理曾维权说,公司从去年起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合作成立“广东洪裕智能制造研究院”,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研发的步伐。“去年6月,我们投入4000万元技术改造资金,打造了国内铸造行业最先进的生产线,年产量从20万件提升至80万件,人工从20人缩减至2人,创造了2.5亿元的年产值。”
“如今的工业园,不一样了。”广州南沙(平远)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凌来泉说,平远县之前有一些传统工业,都是以小作坊、小手工业为主,比较散,规模也较小。
不一样在哪?据凌来泉介绍,平远县从2002年开始建设工业园,2013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纳入省级产业园管理;2015年11月,更名为广州南沙(平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如今正在向高新区转型。其间,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经历了从小作坊到规模化生产、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从落后的传统工艺到现代化先进制造技术的变迁。
如今的工业园区,结合现有产业优势,着力打造稀土特色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三中心三基地”,逐步形成稀土完整产业链,不断加强对电子产品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研发,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展,利用本土在中药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快培育和引进医药研发生产企业,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为主体的产业链。
下一步,平远县将以申报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稳步推进园区扩容,完善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主动融入湾区“大市场”,做大产业承接平台。通过增强“一区”主引擎作用,带动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乡村更美
从偏僻之地
到网红“打卡地”
走进泗水镇梅畲村,可见苍翠的群山环抱着古老的村庄,典雅的古韵客家民居散落在田野之间,整个村庄似一幅徐徐展开的优美田园风光画卷。2016年,拥有古朴恬淡气质的梅畲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然而,如此美丽的山寨人家,靠着悠闲的山居生活却一度留不住人。其户籍人口有1904人,常住人口只有1/4,约480人,实际村集体年收入近2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8000元。
“交通不便”“远”“穷”是很多人曾经给这个村庄贴的标签。
共同富裕路上不能少了村民。美丽村庄是“大美平远”的底色,平远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守护靓丽底色。
为了扭转村美人少收入不高的局面,2017年,平远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客天下·梅畲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发展项目,以乡镇城互动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梅畲村,以“田园综合体”的形式发展旅游业。
美景通过旅游变现,该项目从2018年9月底试运营至今年6月底,共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实现农产品收入约60万元。
“吃住玩一条龙的体系建立起来后,村里就成了实实在在的景区,对于我们群众来说,最实在的就是农产品的销路打开了,就业的机会多了。”梅畲村村民邓阿姨惊讶地发现,原来美景真的可以变成生产力。
平远县上举村所辖的村民小组石角村同样位置边远,该村村民理事会会长肖兴圣打趣说,“石角石角,石头都生角,意思是石角是偏僻之地,鸟不拉屎的地方。”他指着如今村貌对比图说,现在它已经变成了山水乐园。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近年来,平远县实施“五片示范·百村整治”,先让村庄美起来,通过打造河头向阳、八尺角坑、上举八社、仁居社南、东石锡水、石正坪湖等一批示范村,以点带面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县70%以上的村庄“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基本完成。
乡村美了,乡村还要富起来。
现在河头镇“十里水乡·梦里老家”示范片,石正“烟雨南台·石泉石美”示范片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借助人气带动农产品销售。日前,平远酒香小镇项目也动工了,建成后将大大提升平远特色米酒的销量。
下一步,平远县将依托资源禀赋和原有产业集聚优势,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差干旅游、八尺酒业、南台森林康养、梅畲田园综合体、威华茶心谷,平远脐橙、南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带动构建镇镇有特色产业、村村有优势品种的生态富民带。
百姓纪实
“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你要问我感受到的变化啊!那就是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现在对农村、农民,关心很多,支持很大!”70岁的黄新文说话声音洪亮,一点察觉不出实际年龄。经营着一家农业公司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平远人。
从部队退伍回来后,黄新文在乡镇工作了几十年。随后,他转战农业领域,经营农业公司,搞起了葛根、仙草种植和加工。他笑称自己是全农的新农民:“出生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现在又回过头去,做一个新农民。”
有着丰富“农”履历的黄新文,对几十年来的农业农村变化感受很深。“以前农民是要交公粮的,现在农业税取消了。不仅取消,政府还鼓励种植,给你发种粮补助,这个是从来都没有过的。”
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张面值80分的纪念邮票,名字叫做《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庆祝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正式终结。
为了帮助农民增产增收,除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外,国家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补贴好政策,比如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危房改造补贴、低保补助、养老补助、农机购置补贴、精准帮扶等,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黄新文所创建的平远威大地有限公司如今也在做帮扶,通过带动种植葛根为农户增收。
“据统计,我们已经带动800多户农户、包括500余户贫困户规模种植。”黄新文说:“葛根种植亩产利润超5000元,帮助脱贫是没问题的。”
近年来,平远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资产性扶贫等多种扶贫开发方式,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目前,平远县有贫困人口1542户4126人,至2019年6月底,全县累计筹集帮扶资金13302.66万元,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971.04万元。实施户帮扶项目27281个,个人项目30245个,村帮扶项目292个。2016—2018年三年合计实现脱贫人口3877人,全县脱贫率达到93.9%。
除了感受到农民的生活变化,黄新文还感受到乡村的变化。“现在交通发达了,方便了。以前平静的小山村,现在热闹起来了。”
“五、四、三、二、一……”伴随一声锣鸣,一场激烈的角逐在平远县八尺镇角坑村展开,2019年4月,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暨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之旅(第一站·梅州平远站)在这里启动,为小山村再度带来人气,这已是角坑村第二次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举办,让角坑村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村”。
“老板,等下帮我们留一张桌,大概十个人左右。”在角坑村,村民韩春兰经营的“红色一号”农家乐订单不断,给她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村里的环境好了,尤其是古驿道资源盘活后,很多人周末都来这里走走,带动了村里的农家乐发展,我就是受益者之一。”正在准备食材的韩春兰说。
“定向赛事过后,村里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提升,村民的干劲也更加足了。”村民肖文凯告诉记者,不少外出群众现在都回家创业发展。
像角坑村这样“热闹”起来的村庄,平远县还有很多。
差干镇加丰村是靠五指石景区“热闹”起来的,2013年,五指石高空栈道筑成对外开放,引爆了平远旅游。
平远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林绪远回忆说:“当时连毗邻的仁居镇,车都过不去了,相当红火。”
林绪远对平远县旅游业的发展脉络很清楚,在他看来,平远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的行动,未来会让更多地方热闹起来。“平远县旅游资源还是很丰富的,旅游业的繁荣是这二三十年来促进平远发展的一大因素,现在仍然还有很多资源沉睡在乡村。”
在1985年以前,平远县还没有真正的旅游业。上世纪90年代后,全县旅游业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配套建设,先后拿下一系列旅游荣誉称号,如“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和第八届广东省县(市)域旅游创新发展“十强”等。目前,平远建成对外开放景区(景点)11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4个;宾馆、酒店、民宿等71家,床位2405张。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9万人,带动就业约5万人。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近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一线实践
持续构建外联内畅交通网络,
拉近与远方的时空距离
路通达促繁荣
绿树青山之间,一条路蜿蜒延伸,穿山而出,打破时空界线,将梅州市和平远县高速连接了起来。
8月30日上午,梅平高速通车。
这是一条备受期盼的高速公路。开通之后,平远至梅州城区的车程由原来的1小时缩短至30分钟,平远地区融入梅州半小时经济圈。此外,它也是梅州乃至潮汕地区连接江西的重要高速通道。
广东梅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锦华表示,梅平高速是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梅州市主骨架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梅河高速、平兴高速共同构筑粤东地区高速公路“三角形”通道。
从地图上可以清晰看到,梅平高速的梅州端,往西经梅河高速、河龙高速等高速路段一路前行,前往广州、深圳;往南经梅龙高速、汕昆高速则抵达汕头。从梅州城区出发,由城北收费站驶入长深高速,2分钟后往平远方向驶入梅平高速(起点),20分钟后到达大柘镇田兴村(终点)。再向前延伸,连接济广高速,向南为平兴段,前往兴宁;向北往江西寻乌、瑞金方向前行,设平远服务区,可途经平远、中行河头、五指石等出口。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交通部门认为,梅平高速开通,有利于进一步繁荣道路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加强梅州与周边地区以及粤赣两省的经贸往来。有利于向外界展示梅州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客家传统文化,并与周边的潮汕文化、滨海旅游资源,江西的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形成资源互补,促进梅州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对振兴中央苏区经济、促进沿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梅平高速互通出口直接连接工业园三期主干道,高速开通后,我们园区到梅县机场、梅州火车站开车只需要30分钟。”广州南沙(平远)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主任凌来泉认为,梅平高速开通,对于平远的企业而言,争取了流通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也有利人才交流,让住在外地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更愿意来平远工作。
旅游景区也在期待。据了解,平远旅游景点的客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潮揭汕、厦漳泉,梅平高速开通,对拉近时空距离,提升旅游意愿将大有助益。
像这样的期待时刻,放在70年的时光里,常常可以遇见。
出生于1939年的张爱容是平远县交通局退休干部,从1979年就开始为交通事业服务。在她的回忆里,以前县城的路全部都是泥沙路,又小又难走,常被人戏称“排骨路”“跳舞路”,而乡村路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下雨天根本没办法走,只能脱鞋打赤脚回家。”张爱容期待路更好,路更通。
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平远县的交通以石砌路肩挑及水路运输为主。1949年底,全县只有6条公路,全长138.5公里。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全县仅有公路318.6公里,公路等级低、线路曲、通达性较差。
路是一条一条修起来的。1962年,全长13.5公里的东石至泗水公路建成通车;1976年,泗水至塘步的林区公路建成通车,全长9.4公里;1990年,206国道线超南至梅平迳路段破土动工,全长14公里多;1995年6月,206国道平远牛挨石至梅县96公里二级路改造任务完成……
2012年,平兴高速的建设开启了平远交通新篇章,并于2015年成为平远县建成通车的第一条高速公路。
而今的平远向外通了梅平高速、平兴高速,还有便捷通畅的国省道;对内,农村公路四通八达,全县136个行政村,村村实现通客车。截至2018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917.31公里,是1978年的6倍。
路通达起来了,与远方的时空距离近了。
“我小孩在深圳生活,现在开车过去,早上吃完早饭出发,中午12点多就到了。”平远威大地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新文今年70岁,他回忆道,“我之前工作去广州出差,要早上6点钟起床,晚上8点左右才能到,一整天的路程,还全部是沙子路。”
从前慢,而今快。通达的路缩短了空间距离,也将促进要素流动,打破“边远区位”的桎梏,山区县平远不断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沈春兰是泗水镇梅畲村村民,她说以前听奶奶讲过梅畲村一直以物产丰富闻名,但是新中国成立前出行多靠走路肩挑,交通实在不便,老百姓的日子也很辛苦。“如今不一样了,这里通了路建了景区,在山沟沟上班1个月也能拿到3000多元。”
平远县以路通促繁荣的步伐还在前进。
“加快推进G206线平远绕城段、G358线差干湍溪至八尺段、S239线坝头至长田段等"两国道四省道"建设;加快推进瑞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年底完成可研及初设批复,明年开工建设;对接做好平武高速、平蕉大高速规划建设;狠抓县内路网建设,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放射状交通路网,努力把平远融入粤港澳大湾区"3小时交通圈"。”平远县委书记宋才华表示,平远县要通过外联内畅交通网络建设,着力成为联结粤港澳大湾区、赣南苏区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交通节点,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
数说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无边光景一时新,平远巨变肉眼可见,体现在百姓的生活里,也映射在经济发展数据中。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平远县经济总量很小,发展水平相当低。
1949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0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3元。
经过近30年的奋斗,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0.54亿元,比1949年年均增长5.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6元,比1949年年均增长3.1%。1978年以来,平远县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全县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发展地方经济,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据初步核算,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173.2倍,年均增长7.8%,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9.5%,比改革开放前年均增长提高了4.1个百分点。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922元,比1949年增长79倍,年均增长6.6%,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9.1%,比改革开放前年均增长提高了6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从依赖传统单一农业产业为主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的发展格局。1949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为0.04亿元、0.005亿元和0.011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71.7∶8.5∶19.8,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薄弱。上世纪50—70年代,工业化生产进程加快,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2018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2亿元、24.5亿元和45.4亿元,比1949年年均增长分别为4.8%、11.2%和9.8%,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14.9∶29.8∶55.3,形成了由原来以第一产业占主导向第二、三产业占主导转变的发展格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提升。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很低。195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142元;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53年年均实际增长0.2%。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快,至2000年,全县百姓温饱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人民生活由苦变甜,2001年11月,通过了省农村小康达标验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10项指标综合得分98.71分,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2000年平远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86.6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53年实际增长16.4倍,年均实际增长4.5%,其中1979—2018年年均实际增长7.3%,比改革开放前年均实际增长提高了7.1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高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社会购买力日益扩大。194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0.03亿元;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28亿元,比1949年增长8.9倍,年均增长8.2%。过去由于商品紧缺,粮食、猪肉、布匹等商品实行票证或定量供应。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票证供应商品逐步取消。居民消费方式由改革开放前追求温饱,向改革开放初期追求“三转一响”(单车、衣车、手表和收音机),再向彩电、冰箱、空调、电脑、小汽车等高档消费品过渡。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亿元,比1949年增长1050.4倍,年均增长11.6%,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2.4%,比改革开放前年均增长提高了4.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平远县统计局
新闻推荐
杨梅坑民兵在伏击敌军前开会的情形。杨梅坑,位于现在的平远东石镇太阳村。杨梅坑紧靠千米山峰铁山嶂山脉之中的锅叾里,山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