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民富乡风和 乡村振兴迸活力 梅州奋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乡村振兴培训热,让乡村产业走上“三产融合”道路。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摄
“垃圾兑换超市”有偿回收新模式让村民快速了解垃圾分类。平远县河头镇供图
扶贫干部在植物大棚修剪幼苗,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秋风带来丰收的喜悦,吹拂着欣欣向荣的乡村。在梅州,漫山遍野的柚树上挂着金灿灿的蜜柚,空气里飘着的都是蜜柚的香气,不远处的稻田里,在农民精心管理下,一株株健壮的稻苗已经开始抽穗……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辛勤耕耘,农业发展硕果累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宏图正在渐次展开。
不久前,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梅州被列为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以此为动力,梅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奋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生态富民强市新路,乡村振兴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南方日报记者陈萍
打造宜居环境力求村庄美、环境美、生态美、庭院美
傍晚漫步在梅州乡村,是一种享受。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绿树成荫,不远处白墙黛瓦的客家围屋里传来阵阵笑声,文化广场里满是奔跑嬉戏的孩童……一个个洁净亮丽、文明和谐的乡村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住了乡愁。
在过去,梅州的乡村也曾跟其他地方一样,经历过“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局面。农村环境整治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老”在多年习惯,“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
为改变这一局面,梅州全力推进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一抓手,基本实现“村庄美、环境美、生态美、庭院美”的目标。
对标省的要求,梅州相继出台《关于对标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硬任务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关于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画好了今明两年梅州乡村振兴工作硬任务的作战图。
在全力推进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梅州突出开展“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专项行动,全市2049个村11522个自然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铺开。
在政府的引导下,不少乡村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新治理方法,涌现出许多可参考可借鉴的模式。
梅县区桃尧镇松林村为解除村民对于补偿机制、土地权属等问题的顾虑,创新推行“地票制”,即对同意拆除的,采用统一丈量,做好每一户的四址指界和登记确认工作,然后统一公示,并发给屋主地票(凭证),以明晰权属。
通过推行“地票制”,换来了村民对“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赞成票”,也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有了"地票"我就安心了,以后也会更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村民张斯珠说。
像梅县区这样的案例在梅州各地还有不少。五华县率先全域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垃圾清运和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无缝对接;平远县河头镇和梅县区梅西镇、白渡镇、水车镇试点启动“垃圾兑换超市”有偿回收新模式;蕉岭县广育村通过“村协商监管、片招标收集、户缴费清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从环境治理排名全县倒数一跃成为先进典型……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梅州全市9838个自然村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占比85%;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完成率87%,村庄村道路面(行政村通自然村)硬化建设工作完成率89%,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工作完成率63%,村庄集中供水工作完成率74%,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完成率88%……数据的背后,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眼下,梅州乡村的山岭上绿意盎然,田野间金黄满地,乡间道路平整通畅,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这样美丽动人的场景俯拾皆是,环境的改变给农村带来的喜人风貌。
选好产业道路因地制宜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梅州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开发曾成为全省“东学梅州、西学高州”的典型。长久以来,晴耕雨读的梅州人祖祖辈辈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劳作不得闲”的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也在一天天得到改善。
“村里的柴房、猪舍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新房和一条条水泥路,村民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自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建设开始后,村民杨佐君见证了大埔县西河镇黄堂村的巨大变化。
因看好黄堂村的发展前景,2015年,梅州市龙发生态旅游度假村有限公司入驻黄堂村,承包了张弼士故居旅游景区,进行整体保护、开发、打造。同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该企业集约了黄堂村村民约70亩田地,打造了荷花观光、莲子采摘产业,村里发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成立了大埔县黄堂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该产业基地的种植管理。
如今,通过企业的入驻,依托张弼士故居旅游景区,带动了当地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西河镇黄堂村实现了土地变股权、村民变股东、农村变景区的改变,省定贫困村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村子热闹非凡,游客络绎不绝。
产业振兴是百姓脱贫奔康的关键所在。在梅州,黄堂村只是一个缩影,梅县区车陂村发展休闲采摘体验、果园种苗培植、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丰顺县马图村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科普示范”模式大力发展茶叶种植;蕉岭县九岭村集约土地,发展水果种植和休闲观光农业,呈现三产融合、农旅结合、成果共享的新农村面貌……这些做法有效带动了村民致富,为当地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对于贫困村而言,要找到适合的产业比其他村更难。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梅州一直在探索。
盘活社会资源,共促乡村振兴。2018年,梅州印发《梅州市乡村振兴“千企帮千村”行动实施方案》,推动企业和乡村携手,促成182家企业与182个村签约,形成“一对一”结对帮扶,标志着梅州村企合作、共推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
“通过乡村振兴"千企帮千村"行动,梅州着力构建健全企业、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村企双赢路径。”梅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梅州市扶贫工作局局长罗伟章说。
“他们来投资了,我就有活干了。”在五华县,龙村镇黄洞村的丢荒土地,摇身一变成为蔬菜种植基地。村民唐吉丽为项目落地感到十分高兴,她告诉笔者,自己在家门口工作,可以享受每天工资100元还提供午餐的待遇。
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梅州,严格落实市县镇村四级书记遍访贫困户机制,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选派5400多名驻村帮扶干部,累计筹集扶贫资金36.9亿元,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保险扶贫、金融扶贫等措施,全市5.28万户14.2万人实现脱贫,脱贫率为94.12%。
劲吹文明乡风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重塑新时代乡风文明,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近年来,梅州各地进行了有益探索。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8月13日清晨,嘹亮的《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回荡在梅州丰顺坚真公园的榕树下微课堂,一堂“初心课”在这里正式开讲。8月12日至14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七个一百”精品项目第二批下基层(梅州丰顺分会场)活动陆续在丰顺县的各乡镇开展。
一场百姓宣讲、一场广场集中展演、一批惠民志愿服务、一次“种文化”培训、一次走访慰问、一批电影下乡、一次主题教育实践,来自省、市、县的文艺工作者、宣讲能人等志愿者深入到该县汤坑镇、留隍镇、丰良镇等地,用最贴近群众生活的活动方式,开展文艺展演、百姓宣讲、惠民服务等活动,与群众面对面,把新时代文明带到群众身边,助力打造“一二三八”的“丰顺样式”。
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也要“脑袋富”。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要厚植文化力量。乡风文明建设能有效激发农村的“精气神”,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乡村注入了新活力。
梅州是文化之乡,人文底蕴厚重,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各地充分挖掘优良传统文化,这样的形式深受群众喜爱。
“咚咚锵,咚咚咚咚,咚咚咚咚锵……”8月,一场精彩纷呈的民俗汇报演出在蕉岭县广福镇文体广场上演,由该镇广育村30多名中小学生组成的广育金狮锣鼓队为现场400多名群众带来了传统舞狮类节目,精彩的汇报演出博得父老乡亲一片叫好。
“以往,孩子们放暑假,疯玩疯闹、玩手机、玩电脑的多。大家就想着,不如在村里开个免费的金狮锣鼓"课外班",让他们学点正经的。”广育村村委副主任黄红增说。
据了解,金狮锣鼓是蕉岭县民间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有几百年历史。如今越来越少人会这项传统技艺,为了使这项代代相传的古老民俗得到传承和发展,今年村民理事会开办培训班并外聘佛山黄飞鸿国际武术学校的专业教练对10多名中年村民进行训练,再通过“中带小”的方式传至村里的青少年,覆盖全村。
近年来,梅州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忘培育农村文明新风,积极调动各村内生动力,以农村老祠堂为阵地,建起了农村文化俱乐部,将闲置民居变成了村民家门口的“快乐大本营”,实现农村由“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
相关
乡村振兴的梅州探索
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梅州各地在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大力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取得卓著成效,为梅州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梅县区推行“地票制”,得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专题报道。
2、丰顺县汤西镇大罗村岳潭拆旧复垦成为全省第一批唯一一宗拆旧复垦交易项目,完成复垦农用地43.081亩,获超2000万元资金支持。
3、五华县率先全域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建成52座“四位一体”生活垃圾分类中转站,实现垃圾清运和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无缝对接。
4、平远县河头镇和梅县区梅西镇、白渡镇、水车镇试点启动“垃圾兑换超市”有偿回收新模式。
5、蕉岭县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步伐加快,完成农村集体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等基础工作,筛选9个试点村启动股权量化工作。
6、全市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超过50%,3家农电商获评省农业电商示范基地,占全省四成多;平远、大埔、五华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7、2018年梅州市再次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城市”称号,全市8个村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8、梅州已有362家企业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企业结对帮扶全市1500个行政村。
9、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长效保洁机制,全市已建成7座生活垃圾填埋场,2042个行政村完成垃圾收集点配置,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5%,村庄保洁覆盖面达100%。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玉婷钟智跃刘巧严伟涛)昨日上午,在喜迎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梅州市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吹响梅州市大上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