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追忆曾宪梓博士他是梅州人尊敬的“宪梓伯”
曾宪梓新华社 发
羊城晚报记者危健峰
2019年9月20日,梅州的天气少了闷热,有了些许秋天的凉意。下午4时左右,有关曾宪梓博士逝世的消息传来。闻之,不愿相信。
稍晚,香港金利来集团发出讣告。梅州人的“宪梓伯”真的走了!
笔者有幸,曾多次采访曾宪梓博士。其爱国爱港爱乡的情怀、勤俭朴实的作风、勇于学习改革的精神无不令人敬佩。由此,笔者尝试从细微之处呈现作为客家人的曾宪梓。
“大家叫我一声‘宪梓伯’,我就非常高兴”
在客家人的语言习惯中,“伯”不单指有亲属关系之人,更多的是对长辈的一种尊称。作为典型客家人的曾宪梓,虽有许多头衔和荣誉,却喜欢大家叫他“宪梓伯”。他总说:“什么慈善家、博士,大家叫我一声‘宪梓伯’,我就非常高兴。”
曾宪梓对各种社会荣誉“看得开”,而“宪梓伯”,一个普通的称谓,拉近了心灵的距离,没有富商的“壕”也没有成功人士的“傲”,更多的是长辈的亲切、和蔼。
在梅州乡亲的印象中,“宪梓伯”素来亲切细心。他在梅州的住处位于城市花园,很多人到这里拜访他。每一次有客人到来,曾宪梓都会穿好正装、系上领带,以最佳的状态出现在大家眼前。在他看来,这是对来访客人的一种尊重。对于一位年逾八旬、身体患病、腿脚不便、坐着轮椅的老人,坚持这样做,确实不易。
2015年10月,笔者随当地人员看望在家休养的曾宪梓,交谈后大家合影留念。他看到我们几个记者站在旁边,就招招手说:“来来来,你们也跟我照张相。”坐在曾宪梓旁边合影时,他忽然拉住笔者的手,紧扣在一起。正当笔者感觉不好意思时,他开玩笑说:“不要紧张,笑一下,照出来才靓。”
细微之处见温暖。在很多场合,如曾宪梓回到捐建的学校看望师生,他都主动问候大家,并说一句:“不好意思,我身体不便,让大家久等了。”
“一日三餐,萝卜干、咸菜绑白粥一样过”
出生于贫苦家庭、白手起家的曾宪梓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本色。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日三餐,萝卜干、咸菜绑(配)白粥一样过。”
曾宪梓在家宴请重要客人,肯定没有燕鲍翅,但他一般会叫做饭的阿姨多买点鸡鸭鱼等肉菜,其他多是梅菜扣肉、豆腐、肉丸等家常的客家菜。如果真的要讲什么“豪华”的,那就是饭后他会安排甜点——每人一支几块钱的雪糕。
虽然曾宪梓非常节俭,但他对慈善和公益事业却非常慷慨。嘉应学院宪梓大楼、梅县扶大宪梓中学、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曾宪梓中心小学、丽群小学、曾宪梓体育场、宪梓大道……在梅州,到处都可见以曾宪梓命名或他捐建的学校、桥梁、道路、医疗设施等。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对梅州捐款2亿多元。
“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今天,报效祖国是我的终生理念”
2018年10月1日,曾宪梓梅州的家中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高高挂起,不大的客厅围满了社会各界人士,一条“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的横幅非常显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身正装的曾宪梓带领大家高歌起来。
“国庆唱歌”是曾宪梓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节目”,这个节目里只有两首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今天,报效祖国是我的终生理念……我人生学唱的第一首歌曲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也教会了儿子这首歌。”曾宪梓在多个场合都说起这番话,现在回忆起来,他对祖国的深情依然感动着每一个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水灯节的安排已经下来了,2019年水灯节庆祝活动将于11月9-12日期间举行,主要活动安排有11月9日举行的“点蜡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