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梅州好山好水好民风

梅州日报 2019-09-22 08:59

湖光山色在城中(何志林 摄) 长寿之乡寿星多(林佛全 摄)保留中州遗风的客家婚俗(何小康 摄)埔寨火龙燃点激情 (春哥摄)田园诗般的客家山村(汪颂生 摄)

梅州地处粤东北,辖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代管兴宁市。面积约1.59万平方千米,“八山一水一分田”,户籍人口约550万人、常住人口430多万人。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著名革命老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油茶之乡、中华诗词之市。

梅州,以梅为名。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路过梅城时,曾写下“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一诗。开国元帅叶剑英也曾写下《咏梅》诗:“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姗姗几世修。漫咏罗浮证仙迹,梅花端的种梅州。”位于梅县区城东镇潮塘村的潮塘古梅,为珍贵的宋代古梅,树龄达千年,是全国屈指可数之几株古梅之一,为国家一级古树,授名为“潮塘宫粉”。

梅州,世界客都。两千多年来,客家先民历经5次大迁徙,从中原地区一路南迁,来到梅州,积淀了深厚的客家文化,成为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梅州,随处可见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人文景观。其中,客家话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婚嫁、节庆等民俗活动秉承中州遗风,保留着众多古风独特风情。

梅州,人文秀区。梅州崇文重教,孕育了共和国元帅叶剑英、清末外交家和诗人黄遵宪、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中国美术学院创始人艺术家林风眠、世界球王李惠堂、大慈善家田家炳、被国家授予“改革先锋”的“领带大王”曾宪梓等一大批光耀中华、名扬海外的名人贤士;共“出产”了29位两院院士,270多位大学书记、校长和470多位将军。

梅州,红色热土。梅州是广东唯一全境属于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近年来,梅州积极打造原中央苏区县红色旅游品牌,强化红色旅游教育功能,打造了叶剑英纪念园、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五华县古大存故居、丰顺县李坚真纪念馆等国家和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形成了一批经典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梅州,长寿之乡。430多万常住人口中,百岁老人达到473人,98岁以上的老人达到1145人,目前健在的最长寿老人115岁。8个县(市、区)中,蕉岭、大埔是“世界长寿乡”,丰顺、梅县是“中国长寿之乡”。梅州的长寿密码,藏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与好山好水好民风有关,与健康美味的客家菜有关,与长寿元素“硒”的摄入量密切相关。全市52.3%的土地属富硒土壤区域,土壤硒含量是国家富硒标准的1.75倍。长寿还源于群众的宜居生活,梅州群众安全感连续多年居广东省前列,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已经成为广东最适宜居住的福地之一。

梅州,森林围城,绿水绕城。全市自然保护区50个、森林公园158个,森林覆盖率达到75.06%,居广东第一,空气和水体质量均居全省前列。风光秀美的阴那山、五指石、铜鼓峰、神光山,蜿蜒流淌的梅江、琴江、松溪河等,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这里也是一首田园诗,上万座风格形态各异的围龙屋和数以千计的古镇古村落,星罗棋布散落在醉美田园,传承了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崇高追求,真正体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梅州,只为“客家”也合来。梅州人自中原辗转迁徙中炼就的客家精神,为世界客都这片红色土地源源不断地注入着生机与活力,同心同德开创更美好的明天。(宗禾)

新闻推荐

红色资源+绿色生态 梅州推动美丽与发展共赢

平远县红四军纪念馆。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金秋时节,梅州各大红色旅游景点迎来了客流小高峰。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里,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