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五华治山治水70年
●江连辉
五华历来土地贫瘠,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新中国成立初,全县水土流失面积681平方公里,为全省第一。
1952年冬开始,五华以在乌陂河流域开展水土保持实验推广为开端,取得一定效果。1955年2月始,该县贯彻“民办、公助、自筹自办”方针开展群众性水土保持工作。1956年冬,在华城银桂乡银坑里牛角塘进行“坡沟兼顾、集中治理”试点,达到“水不出沟、土不离山”,保障农田不受到毁坏。从此全县水土治理全面铺开。至年底,全县水土流失区共建谷坊2.75万座,完成沟沥长74公里,营造水保林4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原有面积的44%。1958年冬至1959年春,该县组织3万多人重点投入华城、油田、横陂、安流4个公社的水土保持,完成土方455万立方,控制面积124平方公里。
经过几年努力,取得显著成效,初步治理面积315.7平方公里,占应治理的53.7%;基本控制面积达130平方公里。此一时期,五华县的水土保持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得到国务院和省、地委的充分肯定和表彰。1957年国务院授予五华“水土保持和营造水土保持林红旗县”称号;同年10月,县水保站荣获国务院授予奖旗一面;1958年,五华县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同年2月,国务院和广东省人委(即省政府)、汕头专署,分别表彰奖励华城乡银桂社团支部。同年4月和9月,苏联和越南的水利专家、学者考察团,先后来考察华城乌陂河水土保持工程。
此后,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全县出现乱砍滥伐,延续时间长,森林资源损失极大。据1983年航拍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875.83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和全市流失面积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占全县山地面积的36%。全县有640宗山塘水库受到淤积,其中309宗淤积为沙库,减少有效库容838万立方米;琴江、五华河和62条小流域支流河床普遍淤高1米以上,河道失航200多公里;全县被泥沙吞没的良田7000多亩,报废小水电站13宗853千瓦。1984年,全县有林地面积仅有150.8万亩,荒山面积179.8万亩,森林覆盖率31.5%,成为广东省百万亩荒山大县之一。“晴天张牙舞爪,雨天头破血流”“晴天三日踏水车,下雨三天浸厅下”是当时五华山河的真实写照。
水土流失不治,百姓何来美好生活?1985年,五华县委把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两大工程”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当年冬,该县在华城乌陂河建立1.5万亩的水保科研基地,结合流域治理,开展试验研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治理工作。1986年5月作出《关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尽快绿化五华的决定》。1987年,根据省“十年绿化广东”和“整治韩江上游水土流失”的决策部署,县委动员全县上下,吹响了全面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的号角。并以油田万华为造林绿化先行点,以华城乌陂河和棉洋小流域为治理水土流失先行点,由县党政主要领导驻点,层层落实责任办示范点,全县累计办水土保持示范点614个。1987年起,全县造林绿化每年打好备耕、育苗、种植三场硬仗,组织产前、产中、产后三次检查验收。当年抓好20个万亩片段建设和公路沿线的荒山造林,1988年抓14个万亩以上荒山的乡镇和边远荒山的造林工作,1989年集中打消灭荒山的“淮海战役”。1987年始,全县每年以造林5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1989年就完成宜林荒山造林植树任务。全县累计造林241.4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600平方公里,约占应治理总数的70%,森林覆盖率达到42.8%,61条小流域河床比治理前下降0.25-0.78米。
1993年8月,五华通过省绿化达标检查验收。同年9月,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绿化达标县。五华县造林绿化连续3年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治理水土流失连续6年被省评为一等奖,1992年被评为全国水保先进县。“两大工程”建设决策的实施,使全县山地栽植率达96.7%,林业用地绿化率达82.1%,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9%;近八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五华治山治水的经验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友人的充分关注肯定。1990年9月,联合国专门组织阿富汗、巴基斯坦等12个国家的水保专家来五华参观考察水保工作。1995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五华县签订设立治理水土流失流域管理培训基地合同。数十年间,全县人民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响了一场治山治水的持久战,成就了五华在全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
“九五”期间以来,五华共投入资金超过4亿元,治理中小河流415公里,综合整治小流域32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51平方公里。2018年,全县有林地面积22.97万公顷,占县域面积71.7%,森林覆盖率67.13%。
新闻推荐
明晚坐镇五华县惠堂体育场迎战“西北狼” 梅州客家盼“双杀”对手
中甲联赛第24轮的一场赛事明日19∶30在五华县惠堂体育场打响,由梅州五华队迎战“西北狼”陕西大秦之水队。此役,士气正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