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漳共绘农业新蓝图 梅州市党媒梅汕高铁采风行之漳州篇
地处闽南地区的福建省漳州市,是鹰厦铁路、厦深铁路交会的重要枢纽地区,近年来,漳州利用高铁优势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走出了一条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现代农业强市之路。
梅州和漳州同属农业大市,亦是众多台胞的祖籍地,梅汕高铁竣工通车后,梅漳两地将如何以高铁为纽带,深化延伸农业合作模式,开创互惠互利共赢的新局面?本报高铁采风行记者一行日前走进“鱼米花果之乡”漳州进行实地探访。
●本报记者刘润涛
高铁通畅 台农入梅信心足
“欢迎梅州来的客人!”记者一行刚走进位于漳州创业园区的三本肥料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中远远就迎了过来。漳州三本肥料工业有限公司是台湾三本企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年产有机肥达10万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陈建中翻开订单本告诉记者,梅州已是“老顾客”,目前,公司每年销往梅州的肥料达到5000吨。市场已打开,但不便的交通阻碍了两地商业交流,“技术团队须乘客车辗转龙岩才能到达梅州,时间成本高,不利于两地商业往来,因此梅州通高铁是一个好消息,为接下来我们拓宽梅州市场提供了便利。”陈建中肯定地表示,梅州是农业大市,有大量农业废弃物需要处理,而这些废弃物也是三本产品最主要的原材料,接下来会计划在梅州设厂经营。
为梅州即将迎来“高铁时代”而高兴的,还有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瑞宝。据了解,该公司从事蝴蝶兰珍奇品种保存、新品种研发、组培瓶苗等领域,是目前海峡两岸最大的蝴蝶兰种苗研发企业。“到广东地区建设蝴蝶兰基地,梅州是主要考虑地点。因为梅州地处粤东北,设置生产基地开发前端研究,可以辐射闽粤赣。过去受阻于交通不便,如今高铁即将通车,两地变通途。”黄瑞宝说。
于2006年设立的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大陆首批设立的两个台创园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累计引进台资农业企业280多家。梅州同样作为台胞之乡,近年来通过投资、创业等方式来梅州定居生活的台胞越来越多。
“因为漳、梅两地都是很多台胞的祖籍地,高铁通车以后,两地可以实现人才互通、物流互通、项目互通,台资企业可以往梅州发展,利用梅州土地、优惠政策,跟台湾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共同推动两地农业发展。”漳浦台创园科技服务中心负责人林志刚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鼓励台湾农民在园区的发展,漳浦台创园出台了众多举措,优化对台农台企的服务。在用地优惠方面,园区对入园台资企业用地在同等条件下给予10%至20%的优惠;在落实电价优惠及项目贷款贴息方面,园区为入园台资农业企业的农业生产用电提供30%的优惠;在品牌推广方面,园区努力为优质企业对接推广平台,为他们参加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展会创造机会。这些举措的实施,助推了台资农业企业的发展壮大。
辐射带动
乡村振兴百姓富
记者走进在漳州东厦佳洲岛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只见成片的蔬菜长势喜人、静待摘收。产业园上方,厦深高铁不时呼啸而过,荡起阵阵绿浪。步入园区,只见绿洲果蔬智能化温控大棚内,不少游客正在采摘黄金百香果,体验田园乐趣。
通过扩大规模、丰富品种,如今的佳洲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开垦高标准农田8000亩,园区内进驻涉农企业43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合作社3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2家,农民人均收入的80%来自蔬菜产业。
“因为高铁直接从我们农业园上方经过,离站仅15分钟车程,所以很多游客都会乘坐高铁到我们这里来参观,体验采摘乐趣,目前沿线厦门、广东的游客占多数。”园区相关负责人黄小玲介绍说,因为高铁带来了经济效益,所以他们也配合高铁积极开发农业项目,在旅游观光这一块,该产业园配套采摘观光、农事科普实验基地、亲子农场等。
据东厦镇镇长朱来香介绍,借高铁东风,两年来,东厦先后投入2亿元建设佳洲旅游观光产业园。游客集散中心、农家大院、爱情岛主题景观等一批项目的建成,让佳洲岛变身集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田园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观光岛,成功举办了番茄音乐节、两岸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吸引广大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利用高铁优势,如今的漳州市正统筹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各类园区建设,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新平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向着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在高铁发展日趋成熟的情况下,梅州可以利用自身的生态资源把周边区域带动起来,挖掘有特色的地方旅游资源。高铁带来了便捷,缩短了距离,梅、漳两地游客可利用双休日坐高铁往来游玩,未来必将相互促进,进一步带动农村旅游。”漳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彭宏椿对此充满了期盼。
新闻推荐
梅州市创文8 月份实地调查报告出炉,排名靠后两镇街负责人接受采访 应加强主次干道规范管理
本报讯(记者梁志航)8月底,市创文办组织联合调查组对梅州城区10个镇街、70个社区、5类专项,共计487个实地考察点位进行月度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