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祖居地 重温客家情 印尼梅州会馆“中秋寻根之旅”访问团来梅考察交流纪实
●本报记者严伟涛廖键
11日至15日,梅州市荣誉市民、市侨联名誉主席、印尼著名侨领、印尼梅州会馆会长陈志明等率印尼梅州会馆“中秋寻根之旅”访问团来梅考察交流。访问团一行游览客家名胜古迹,感受客家文化,考察营商环境,促进两地文化经贸往来。据了解,访问团由280多名印尼华人华侨组成,年纪最大的92岁,最小的11岁。
文化寻根 共叙乡情
在为期5天的“中秋寻根之旅”中,访问团先后到兴宁熙和湾、梅江区、蕉岭新铺镇、梅县区松口镇、大埔张弼士故居、平远曼佗山庄、丰顺龙归寨瀑布风景区……游子们走在家乡的热土上,把对故土的思念播撒在客都的山水之间。
在梅县区松口镇,访问团到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张榕轩纪念馆,瞻仰中国移民纪念碑,参观世界客侨移民展览馆,了解海外华人的迁徙历史和华侨文化。印尼梅州会馆秘书长杨健昌参观张榕轩纪念馆后,在留言簿上深情地写道:“亲身体验先辈漂洋过海创业之艰辛,后辈传承中华传统、客家精神。”“参观后感受良多,客家先辈到印尼创业有成,回报家乡、回报祖国,崇文重教,光大客家!”印尼梅州会馆监事长江淼成欣然题词道。在参观纪念馆时,华人华侨们被晚清爱国侨商张榕轩创办第一条华侨商办铁路潮汕铁路回报桑梓的精神所感动,纷纷留言直抒胸臆。
中秋之夜,访问团还参加了在梅城客天下举行的“印尼梅州会馆中秋寻根之旅联欢晚会”,印尼华人华侨与客家乡亲同台演出,载歌载舞,共度中秋,其乐融融。“中秋月圆,共叙乡情,让我激动又感动。”印尼梅州会馆副理事长黄国栋说。“晚会把客家文化、华侨文化融入舞蹈歌曲中,既是情感交融,也是文化交流。”印尼梅州会馆理事长张和然说,此行文化寻根,恰逢中秋佳节,更能引起共鸣。
感受巨变 祝福两地
印尼华人华侨们回到祖辈出发地梅州,在这里感受客家文化的同时,也惊叹家乡经济社会的喜人进步。“没想到梅州发展那么快,特别是今天参观的体育馆和学校,又大又漂亮。”在参观了蕉岭县桂岭学校等地后,印尼华侨二代温元建欣慰地说道。“家乡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了,绿化也很好,空气清新。”访问团成员曾友信告诉记者。
在印尼出生的陈泳锜,1991年第一次回到祖籍地梅县松口。“当时,我回到村里,请家里的叔侄吃饭。现在是我第二次回乡,乡亲们请我吃饭。”陈泳锜打趣地说道,从“请吃饭”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近30年来,梅州乡亲的生活富裕了,家乡的各项事业发展起来了。“梅汕高铁即将通车,梅州的交通区位将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也会有更大成就。”张和然说,近年来,梅州的营商环境显著提升,侨商们将积极探索在梅投资兴业的机会,实现合作共赢。
陈志明表示,印尼华侨华人众多,印尼与梅州的交流源远流长。通过交流活动,能够让印尼的乡亲们感受家乡的风采,同时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促进两地的文化、旅游和经贸等方面的合作。印尼梅州会馆将继续团结各地的梅州客家人,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印文化交流,拓展中印经贸合作,为造福桑梓尽绵薄之力。
采访中,访问团成员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广泛响应,粤港澳大湾区蓝图的展开,梅州和印尼之间的交流也会越来越频繁,海外乡亲与家乡的距离将会变得越来越近,两地的经贸文化交流也会越来越密切,“他乡故土共美好”的愿景正在变成现实。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少凤)“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日前,梅城剑英公园传来阵阵朗朗背诗声,一首首叶帅诗词响彻在剑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