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崇文重教之风

梅州日报 2019-09-14 11:33

●林文映

前些天,笔者的妹妹带着上中三的小女儿,在香港梅州社团总会领奖学金,金额有五千港元,对孩子是极大的鼓励(如图)。

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客家社团历来有褒奖的习俗。笔者多年来接触无数的社团领导或宗亲长老,无论来自粤东老家、马来半岛、台湾、南美洲的苏里南,抑或非洲的毛里求斯、留尼旺,都曾聊起客家族群奖学、助学的理念与行为。

在笔者家乡梅州各县乡村,宗族祠堂众筹出资,帮助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但家境清贫的子弟继续深造的传统,至今未曾中断。据梅州各地各姓族谱记载,客家人各姓的远祖,甚多历朝历代从中原辗转南来的名门贵族,甚至皇亲国戚。明、清时代,梅州科举进士、举子如云。凭读书博取功名,晋身上流的风气盛极一时。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中国现代美术的泰斗林风眠。他于1900年出生在梅州西阳镇,父亲是石匠,家中清贫。如果不是远在印度洋深处的毛里求斯林氏宗亲会相助,乡下孩子林风眠不可能到法国巴黎留学并成为世人尊崇的一代宗师。

笔者年前曾赴毛里求斯,走访在首都路易港市中心拥有大片土地的仁和会馆。该客家会所成立于1905年,宗旨之一就是传承中华文化,资助好读书的寒门子弟。侨居当地的客家人还在1912年创办了印度洋最早的华文学校(称为新华中学或新华学校),附近的岛屿如马达加斯加、留尼旺、马约特岛的华人都把子女送来读书,然后再负笈欧陆、北美的发达国家。

笔者曾走访香港元朗客家的大宅门,了解到其主人梁干臣亦曾于上世纪50年代在慎德居办学,为村民子弟受教育出钱出力。此一义举善行虽在六十年代崇正新村小学落成停止,但当时富甲一方的梁老先生,仍在元朗买下的大片土地之中,拨捐出不少用来兴建崇正学校和客家庙宇“万福堂”。

崇文重教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少年林风眠获资助远走高飞也许是幸运的,但却是万千客家学子的其中一个,是客家人众志成城推举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一个缩影。

写到这里,想起气象学一个概念叫“蝴蝶效应”: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一个蝴蝶,微微扇动翅膀,在美国得克萨斯可能掀起“完美风暴”。客家人助学奖学的金额看似微不足道,有时候却足以改变胸怀凌云壮志的青少年的命运。今时今日全球客家人才济济满天星辉,恰似蝴蝶效应,是海内外客家人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汇聚而生的气象万千。

(作者系香港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

新闻推荐

明日下午对阵上海女足 梅州五华为捍卫主场而战

女超联赛第13轮的4场赛事明日15∶00同时开战,梅州五华继续坐镇主场迎战排积分榜第二名的上海农商银行队。由于一周双赛,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