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位南侨机工后裔梅州“寻根”

羊城地方 2019-09-12 10:49

纪念南侨机工回国抗战80周年图片展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危健峰

纪念南侨机工回国抗战80周年暨梅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30周年摄影图片展9月8日在梅州市华侨博物馆举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14位身穿统一红色上衣、手拿小五星红旗的银发老人引人注目,他们走近南侨机工照片墙时,脚步缓缓地慢下来,停留驻足间热泪夺眶而出……

这14位从云南昆明、芒市或者东南亚国家回到梅州的老人都是梅州籍南侨机工的后裔,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将近80岁,其中还有一些是闻讯自费赶来,带着父亲或者母亲的遗愿回到心心念念的家乡,可谓是一次“寻根”之行。

一场特殊展览一段隐藏的历史

战争的硝烟散去,爱国之情不变。南侨机工是指1939年—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由东南亚各国华人子弟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共3000多人分9批回到中国支援抗战,在崎岖险要的滇缅公路上运送物资、抢修公路,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被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赤子功勋”。

“据统计,南侨机工团中注明梅州籍的有124人。其中梅州7人;梅县(含梅江区)70人;大埔32人;蕉岭6人;丰顺4人;兴宁3人;五华2人。他们分别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印度、越南。”梅州市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国泰介绍,2019年,致公党梅州市委会将“南侨机工”内容列为调研课题。4月20日—28日,由南侨机工课题调研组赴云南德宏芒市、瑞丽、畹町、腾冲、昆明进行深入的调研,并收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而举办这次图片展的目的就是希望搭建一个南侨机工后裔交流寻根的平台,将南侨机工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客家文化和梅州华侨历史中得到彰显,对青少年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一句归家遗愿一生无数次的寻找

“没想到,经过60多年的寻找,我能来到父亲的家乡,踏上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南侨机工后裔汤耶碧激动得热泪盈眶。汤耶碧是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她说自记事起就没有见过父亲,但母亲经常拿着一张照片给她讲述父亲汤仁文的抗战故事。

记者看到,照片上的汤仁文身穿白色衬衣、打条纹领带,头发后梳、一丝不苟,斯文、白净,典型的客家人气质。据汤耶碧介绍,父亲汤仁文祖籍梅州蕉岭,原本在马来西亚学做裁缝,国内抗战爆发之后参加了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滇缅公路上运输抗战物资,后来在云南与傣族的母亲结了婚,并且生下了自己。抗战胜利后,汤仁文被派到广东工作,路途遥远一家人聚少离多,在汤耶碧半岁的时候,由于时局混乱,父亲从此杳无音信。

“其实,我在十二三岁青春期的时候,非常怨恨我的父亲,常常想为什么父亲那么狠心抛弃我?但我的妈妈却说父亲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经常向我描述离别时父亲的不舍与无奈。”汤耶碧说,父亲的形象在她的生命中有时清晰有时又非常朦胧,直到大学毕业工作以后,慢慢地开始了解“南侨机工”的历史,才逐渐理解父亲的不容易。

此后,汤耶碧仅凭着一张旧照片辗转云南、重庆、广州等地历经重重困难寻找父亲的下落均无果,直到2012年在马来西亚华文媒体记者的帮助下才得到父亲的消息——居住在马来西亚太平埠怡保的汤仁文刚刚不幸去世。

“我找了60多年,一直没有放弃,但最后得到的却是父亲去世的消息……哭了很久很久,那种心情难以形容。”汤耶碧说,2012年她前往马来西亚将父亲的骨灰带回一半,回到云南后将父亲的骨灰与母亲安葬在一起,同时她还留下了一小部分,“马来西亚同父异母的妹妹告诉我,父亲生前一直念叨的除了回云南,就是要回家乡梅州。”庆幸的是,今年4月梅州南侨机工课题调研组赴云南调研座谈时,汤耶碧意外地获悉了父亲家乡蕉岭还有亲属,经过联系确认后,汤耶碧将父亲的骨灰带回蕉岭高思村,完成了汤仁文“叶落归根”的遗愿。

一条崎岖滇缅路父女两代客家情

在这次图片展的现场,记者还遇到了从云南昆明赶来的李丽芳夫妇,今年71岁的李丽芳是祖籍梅县南侨机工李志强的女儿。李丽芳告诉记者,父亲李志强是1939年越南第一批回国服务的南侨机工,抗战胜利后李志强由于越南的亲人都在战乱中去世,只好留在了昆明,一直从事驾驶员的工作。

“父亲经常跟我讲起滇缅公路上的事,说一路上时不时就会落石和塌方,险象丛生;更可怕的是日军飞机在头顶盘旋,随后炸弹就在车的不远处爆炸……”滇缅公路的险峻,在李志强的描述中伴随着李丽芳成长,也激发了她对这条路的好奇。1969年—1971年,李丽芳作为一名知青来到了芒市德宏州,重走了父亲走过的滇缅公路,亲身感受南侨机工在这条路上的视死如归。

“2004年父亲去世之前,告诉我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李润本,客家人讲究按字排辈,他是‘润’字辈的。父亲希望我回到梅县看能否找到一些亲属。”李丽芳说,父亲当年是随爷爷李木明到越南,爷爷是“木”字辈,当时父亲还很小只记得村门口有一条小河。但我现在来到梅县,感觉这里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样子,这里发展变化得太快,也许很难找到父亲的家了。但客家人都有族谱,接下来我们会在这个方面继续寻找。

“生是客家人,死也是客家人。父亲和我身上流淌的都是客家人的血液,所以无论有什么线索我们都不会放弃,一定要完成父亲的生前愿望,以告慰他在天之灵。”李丽芳说。

新闻推荐

嘉应学院表彰一批优秀教师 提升办学实力 扩大教育影响

本报讯(记者郑炜梅)昨日下午,嘉应学院举行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副市长张晨,嘉应学院党委书记吴琦,嘉应学院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