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五十年

梅州日报 2019-09-09 10:47

“月是故乡明。”我爱杜工部这句诗!

35年前,我的“芸香月饼”开张,用这句诗作广告词。

1992年,“芸香月饼”离开故乡,到杭州、上海、北京、成都和重庆发展。把芸香月饼做到东北齐齐哈尔、新疆的石河子,西边的攀枝花,东部得到华东四省(市)市场最大份额。10年前,芸香月饼回到故乡,35周年了!余将“芸香楼”交给了女儿。

1999年9月23日中秋节,《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发表了这个小文,《人民日报》海外版28日转载。当年是国庆五十周年,小文记述芸香月饼的开业和发展,还记述整个行业50年的兴衰。20年后回望这段历史,读来仍“感我此言良久立”!

今天《梅州日报》重刊此文,写几句弁言,置小文之首。

我家乡是粤东山区一个小山村,因为历史上和现在都未出过七品以上的官,更没有出过名人,也没有富商巨贾,所以小得连市级地图都找不到。

随着年岁的增加,人也变得有些怀旧了,家乡的旧事仍历历在目,最难忘的当然是儿时的过年过节。乡下过节比城里热闹多了,在孩子们眼中,除了春节, 就数中秋节“大”了,因为中秋节有“月光糕”,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甜食。

离我家二十多里地的潭江镇,在韩江边上,五日逢一圩,临中秋前的那个圩日特别热闹,农民都爱赴圩,这个圩日,每家总要从圩上买回一点麻饼和白切糕之类的糕饼,谓之“月光糕”,准备在中秋那一天晚上赏月时吃。1957年以前,乡下虽不是物阜民丰,但也算丰衣足食吧!中秋之夜,如天清月朗,家乡的大人们三三五五围坐在禾坪上,趁着月色泡着工夫茶,摆上花生、柚子,吃那月光糕,尽管他们豆大的字不识一箩筐,但这时他们都还是挺斯文的,绝对不会大嚼大喝。这时,我便和小伙伴们唱着“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升平世界,不亦乐乎!

旧时中秋节,吃饼饮茶的时候,总会听大人们说什么“永和”“声记”,原来“永和”“声记”是我们圩镇的饼铺,生意兴隆,中秋节前夕加班加点。记得那是1956年中秋节前夕,我在圩镇上读书,亲眼看到“永和”的师傅们做月光糕。那时,永和饼铺在横街上,敞开着店门,师傅们果然是在赤膊上阵,大汗淋漓。那时的饼铺当然没有车间和更衣室什么的,工场就敞开在当街的铺面上,做饼的师傅们在压饼砌糕时,脖子上搭条湿毛巾,汗水有时也滴在糕饼面上。烤饼的炉子是烧木炭的,那时节没有电,更没有温控表,全凭手往炉膛上一扬便知温度,真了得。

到了我念完小学上初中,还是在那个圩镇上,已是“大跃进”时,接着是三年人祸天灾。乡下农家一日三餐只好“瓜菜代”,到1960年“瓜菜代”也没有了,米糠必须经公社卫生院证明患了水肿病才可按月配给几斤。那时,中秋节当然还是有的,但“永和”“声记”的麻饼和月光糕当然没有了。中秋节也黑灯瞎火,悄无声息,这种情形有三四年的光景。“永和”的饼铺还是那些房子铺面,成了人民公社食品厂,在做糠饼和稻草饼、蕉头糕。“永和”的老板更胖了些,但这“胖”不对头,手指一按一个窝,要很长时间才会弹起——原来他也患了水肿!

步入青年,正赶上“文革”,中秋节当然是“四旧”,应该“砸”的。那时物资奇缺,连买火柴、肥皂和盐都得凭本本到供销社配给,票是城里人才有的。据说城里那时还有些很粗的糕和饼,但必须凭三票——粮票、饼票加上人票,“人票”者,人面(人情)是也。糕没了,饼没了,中秋节既是“四旧”,当然不可能有花好月圆花前月下笙歌情切切,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特别有雅兴,中秋之夜吟风弄月,可当时的文人们却在“牛棚”,在“五七”干校劳改,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凄凄惨惨戚戚,哪来花好月圆情切切?中秋节几乎被人们渐渐地淡忘,据说广州城里有名的饼铺、老字号更遭灭顶之灾,如广州莲香楼、陶陶居等名店,连店名都改为“东升”和“东风”,连茶都不准卖,仅供开水,由客人自我服务,做饼师傅们只得卖半成品,卖面条、鱼皮蛋等维持生计。

“文革”过后,拨乱反正,糕点行业有了新的生机,自此之后,一些老字号和有名的饼铺纷纷恢复原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但逐步提高工艺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管理水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可以说是糕点行业,尤其是月饼行业全盛时期。那时候,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月饼行业均红红火火,80年代中期,无论是老字号还是新办食品厂,在中秋前夕均需加班加点,但仍然供不应求。尤其是那些著名饼铺和食品厂,月饼门市门前均排着长龙,等候买饼。看着风风火火的糕饼行业,我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一行业,1984年在梅州办了糕点厂,做起月饼来了。1985年、1986年两年,做月饼竟做到八月十五日下午三时仍无法满足需求。记得1986年八月十五日,门店里五天前就宣布月饼订完,但买饼的人竟跑到工厂车间门口,你出一炉他们要一炉,刚出炉的饼热得烫手,他们便连烤盘一起端走,到工厂外等冷却后再拿,丢上一把钱就走,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生意,老板笑了,车间里的工人更看得目瞪口呆。说实在的,那时候,无论是国营、集体、个体私营的头儿们,钱包都是胀鼓鼓的,个个财大气粗,进货也不欠账,卖饼的也现款进货,忙得不亦乐乎!这样的生意,在广东一直维持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确确实实,做月饼的厂家,一个中秋节下来的赚头,利润竟然超过整年平时的生意之和。

做月饼能赚钱,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投资者,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内不少人也纷纷加入这一行业。国外的同胞们更是眼光明亮,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外商在沿海一带投资糕点行业的占了很大的比重(按投资户数的比例)。从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参与月饼竞争的企业不断增加,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糖和月饼质量有更高的要求,月饼的消费今不如昔,很多糕点厂举步维艰。但是,糕点行业中,厂家们还把希望寄托于月饼的产销上,仍旧希望能在月饼中赚点利润。时至今日,月饼仍不失为糕点行业中第一大支柱产业,可谓占据半壁河山。(陈平)

新闻推荐

梅州市工艺美术协会成立

本报讯(记者曹优生)梅州市工艺美术协会成立大会日前在梅城举行。大会审议通过了《梅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梅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