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水口镇传统藤编“织”出致富新产业 “指尖技艺”成就“居家就业”

梅州日报 2019-09-07 10:46

●本报记者陈思杰

特约记者钟思婷刘海阳

通 讯 员张奔

走进兴宁市水口镇,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藤椅、藤桌和圣诞树、小鹿等藤制家具或手工艺品让人眼前一亮。作为梅州市的藤器生产大镇,水口镇有着上百年的藤编历史。虽曾因现代家具行业的崛起而陷入发展困境,但随着该镇一批传统手工艺人的坚守和钻研,在继承中不懈创新,不断推出优质的藤器产品,藤编产业重获新生。

传承中推陈出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仅在我们村就有上千户农民做藤器,那时家家户户都摆满了藤椅、藤桌等产品。”李雨鹏是水口镇前锋村为数不多仍在坚守藤编的手工艺人,他经营藤器生意已将近30年,见证了水口藤编从兴盛到衰落再到重获生机的过程。

李雨鹏说,水口藤编业曾盛极一时,形成了几乎家家户户制作藤器的局面,但基本上是各自经营,没有形成固定的产销模式。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工业制品的普及,藤编用品逐渐退出百姓的生活舞台,于是越来越多编织户选择转行。

“我是不愿意丢掉这个老行当,才一直做到现在。”在李雨鹏经营的藤器厂门口,他正与工人一起将十几张款式新颖的藤椅装车发往外地。为了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李雨鹏这些年来一直在探索如何制作更具特色和个性的产品。如今他生产的藤太师椅、藤摇椅、藤床、藤花瓶等款式各样的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在206国道松陂村路段,以生产和经营藤家具为主的数十间厂房沿道路排列。经营者刘东云、黄玩珍夫妇都出生于藤编世家,藤编技艺在其家族已传承了130多年。今年,兴宁藤编被列入兴宁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刘东云被认定为“非遗”传承人,但夫妻俩始终为缺乏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而担忧。于是他们积极与汕头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吸收青年人设计创意,推动产品升级的同时,也激发他们传承传统藤编技艺的兴趣,为藤器市场发展注入新活力。

家门口就业增收

“没想到我60多岁了,还能在自己家门口找到工作,一个月能挣1000多块钱补贴家用。”在前锋村的春元藤器厂,村民陈萍珍正在手工编织一张长椅上的八角孔眼藤纹。因儿女在外打工,她平时需要照顾留在家里的孙女。如今藤器厂车间开在家附近,做了30多年藤编的她就利用闲暇时间在这里打散工。“又能顾家,还能挣点钱,我感到很满足了。”陈萍珍笑着说,手中的藤编也在不停地穿插飞舞。

车间内,十余名工人正在熟练地进行切割、上胶、打磨、编制等工作,赶制一批订单产品。该厂负责人古春元说,这些员工都是从事过几十年藤编工作的当地村民,因各种原因无法到外地打工。如今到藤器厂工作,让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由于当地不少村民仍保留着藤编这个传统技艺,该镇在推动藤编行业发展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引导当地贫困户、留守妇女和老人等在家门口就业创收。如今像陈萍珍一样从事藤编工作的当地村民还有上百人,不少村民甚至可将材料带回家中制作,实现了“居家就业”。

水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底,该镇正式成立工艺品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工艺产品推介、科技攻关、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水口镇生产的藤编家具除在本地销售外,还销往潮汕和福建等省内外地区,而藤编工艺品则远销欧美、巴西等众多国家和地区,获得良好的赞誉。

新闻推荐

民生沟通|兴宁市田家炳学校 何时招收小学生?

兴宁一读者:听说兴宁市田家炳中学将更名为兴宁市田家炳学校,以后改制办学成初中和小学,请问什么时候招收小学生?高中部又怎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