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牡丹”绽放来 “梅州百花”次第开 梅州戏剧连登全国性舞台

梅州日报 2019-09-06 10:44

广东汉剧《花灯案》表演现场(林丽妙摄)《“梅州愚公”张维山》录制现场(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供图)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表演《金鳞记》 (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供图)

●本报记者林丽妙赖锋

刘润涛叶子通

广东汉剧不仅登上全国性舞台,还远赴北京参加央视节目录制,客家山歌剧、五华提线木偶更是“跻身”全国性舞台……近一个月来,梅州戏剧圈喜事连连,戏剧氛围越来越浓厚,呈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美好画面。

以戏推人培养年轻戏剧演员

清新嘹亮的广东汉剧唱腔,具有客家特色的广东汉乐伴奏,令昆山当地观众耳目一新,而轻松并充满情趣的剧情则引人入胜,观众随着剧情的演绎,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掌声雷动……上个月,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带着传统名剧《花灯案》在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开演。

作为经典剧目,该剧曾多次被复排,在保留原汁原味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对舞美、灯光、服装等进行了“微创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剧中女主角“陈彩凤”这一角色,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汉剧)代表性传承人梁素珍,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李仙花,广东汉剧优秀青年演员、广东省第八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金奖获得者廖雅鸣师徒三代都曾演过,充分展现了广东汉剧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发展。

记者留意到,除了廖雅鸣,主角、主配也大部分是90后的“后生人”,但他们演技非常老道。这得益于近年来,该院加快广东汉剧后备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从汉剧幼苗班、中小学汉剧特长班到汉剧本专科的一体化人才体系,打造了广东汉剧人才高地。同时,该院还为年轻演员量身打造剧目,积极编排《曹操与献帝》《乐羊子》等新剧目,复排《闹严府》等传统剧目,以戏推人、以戏育人。“此次演出反响很好,观众及专家更是纷纷直呼广东汉剧后继有人了。”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晋琼欣慰地说。

传帮带打造老中青人才梯队

同样是上个月,由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报送广东汉剧小戏《罗成叫关》,成功入选中国滨州·博兴非遗(稀有)剧种小戏展演,这是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首次参加全国性戏剧展演。“这部戏特邀著名广东汉剧老艺术家谢仁昌前来执导排练,他70多岁高龄,还在场上亲自示范,每一句唱腔、动作不到位,都不厌其烦反复传授。”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郑永华说,8月下旬,谢导已开始紧锣密鼓为该中心排练大戏《北楼奇案》,该剧准备在国庆期间与观众见面,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献礼。

好事成双,喜事连连。紧接着,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又收到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抛来的“橄榄枝”,受邀参加两部现代广东汉剧小戏《客家之子·田家炳》和《“梅州愚公”张维山》的录制,节目将于国庆节前后播出。

“这次进京录制是响应中央、省、市关于振兴广东汉剧最有力的行动,也为宣传大埔、推动大埔优秀传统戏曲文化迈上一个新台阶。”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郑永华介绍说,该中心演职人员平均年龄在28周岁左右。在广东汉剧传承上,他们采用传帮带的形式,让老一辈用师徒关系带动年轻一辈,以言传身教的形式传授技艺,还经常聘请名家前来授课,解决了演艺人才青黄不接、行当缺失严重等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已培养打造出了能演老生兼丑生、小生兼红净、花旦兼武旦、演员兼乐队、乐队兼演员、演员兼从事编剧、导演,乐队兼作曲及舞美设计等一专多能的演艺人才,其中,新秀演员陈映美代表作《活捉三郎》参加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荣获地方戏专业组金花称号。

百花争艳正当其时

在此次2019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活动上,记者还亲切地看到另一个“梅州身影”客家山歌剧。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也带着客家山歌剧《彩虹》,为昆山市民朋友以及全国专家展示客家山歌剧独特魅力。演出当晚,通过直播平台获得网络点击量557492人次。目前,该中心正新创排大型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气象》,昨晚已与观众见面。

而客家山歌剧的“身影”并不止步于此,还在兰州举行的首届“黄河情”全国小戏小品交流演出季活动中大放光彩。由蕉岭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选送的客家山歌小戏《悠悠甜水井》获邀参加首届“黄河情”全国小戏小品交流演出季活动,不仅是广东省4部入选作品中唯一一个县团作品,也是蕉岭县演出团队首次登上全国小戏小品交流季的舞台。

除了客家山歌剧,五华提线木偶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陵杯”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上满载而归。据了解,在五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谋划指导以及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精心打造的大型传统提线木偶剧《金鳞记》,在此次展演中获得了1个集体奖和4个个人奖(1个优秀传承剧目奖,3个优秀操纵表演,1个偶型设计制作奖)的好成绩。“去年,我们与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共建了广东汉剧(汉乐)活动驿站,为顺利打造《金鳞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华提线木偶传习所所长李浩说,在复排期间,他们对剧本整理、导演、音乐唱腔设计方面的人员进行顶层设计,取得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使活动驿站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新闻推荐

“丰收了!梅州!”短视频征集启事

为庆祝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反映梅州丰收场景,展示农民风采,营造节日氛围,展现新时代新农民新农村的新风貌,庆祝2019年中国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