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润乡村 激发振兴新活力 截至7月底,梅州扶贫再贷款余额2.8亿元,占全省扶贫再贷款余额近七成,居全省之首
经过土地确权之后,蕉岭的土地由零散变为集中,规模化生产成为现实。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根据柚农发展需求,梅州金融机构推出相应的贷款产品。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银行流动服务车进村入户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
受访者供图
9月,又是一年开学季。梅州丰顺县凤坪村的雷阿姨很开心,因为孙女的学费和助学金到账了。上午9时,银行工作人员来到雷阿姨家中,为她办理存取款业务。
“真是麻烦你们!现在取款很方便,我走路十分钟就到了。”雷阿姨说。凤坪村村民们依山而居,交通闭塞,客家村镇银行还未在村里开设服务点之前,村民存取款要到25公里以外的潭江镇,十分不便。
目前,梅州已设立24个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涉农贷款593亿元,金融已成为梅州乡村振兴的一股新力量。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乡村要振兴必须得有真金白银的投入。”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行长黄昌隆说。截至今年7月底,梅州扶贫再贷款余额2.8亿元,占全省扶贫再贷款余额的69.65%,位列全省首位。
◇破难题
为贫困地区融资者
节约超1600万元成本
雷阿姨所在的凤坪村是梅州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是“中国畲族故里”。这里群山环绕,地处偏僻,因交通相对闭塞,一直以来都是金融服务空白地带。
“我们农民哪懂得什么金融,什么信贷,就是老老实实种茶叶。”凤坪村盛产茶叶,农业生产以种茶为主,全村有茶园近一万亩,茶叶年产量20万斤左右,年产值逾2000万元。近年来,随着金融服务向农村的延伸普及以及茶产业的发展,村民收入逐年增加,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旺盛。
“立足凤坪村资源禀赋,我们积极引导银行机构将凤坪村项目作为信贷优先扶持对象,通过增加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优惠、提高审批效率等措施,支持发展茶产业。”人民银行丰顺县支行行长李义宏说。截至目前,各银行对凤坪村发放贷款22笔,金额达315万元。
农民有需求,银行就有行动。
青山起伏,柚林连绵。梅县区桃尧镇麻坝村的张秀梅正在采摘自家的柚子,只见她满脸欢喜,“大丰收啊。多亏了银行给我贷款,我才能把柚子园扩大,买好的肥料种柚子。”张秀梅说,身边有不少像她一样的农户获得贷款,有效解决了融资难题。
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种柚产业的前期管理投入很大,对资金的要求高,传统抵押贷款门槛高,无固定资产可抵押、贷款额度低等限制了柚农发展的脚步。因此,根据梅州柚农发展需求,梅州农村商业银行推出了一款“柚农宝”贷款产品,对优质柚农最高可信用授信10万元。
无独有偶,客家村镇银行为“厨师村”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发放了梅州首笔“师傅贷”,并给予玉水村3000万元授信额度,将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送到田间地头。目前,客家村镇银行共发放“师傅贷”19笔,授信金额222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要发展,资金是前提。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着力点,金融机构资金支持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黄昌隆表示,梅州各银行机构积极缓解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这与乡村振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短期目标相一致。
金融如何主动作为,疏浚渠道,将资金活水源源输送到广袤山乡?梅州的答案是必须得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据了解,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并开展扶贫再贷款业务,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辖区内的大埔、丰顺、五华农商行及五华惠民村镇银行被纳入扶贫再贷款发放对象。2018年至今,上述金融机构通过借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资金,累计发放贷款2814笔共4.35亿元,其中,投向企业贷款42笔,投向贫困户2772户。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贷款利率低至4.35%,比金融机构同期使用自有资金发放贷款的利率低3.76个百分点,为贫困地区融资者节约超过1600万元的融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梅州乡村里的特色产业,包括柚子、茶叶、客家菜、肉鸽等,各大金融机构根据自身条件,为相应产业制定不同的贷款产品和政策,有效破解农村贷款抵押难题,助力农业产业化,推动乡村振兴。
◇抓关键
建立广东首家县级
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沿着整洁美观的乡村公路来到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村道蜿蜒延伸,两旁大片的荷花基地、葡萄园、百香果园等观光农业次第展现,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喜人变化是在这几年悄悄发生的:土地从小、散、乱变成集中、规整,从无人问津到农企纷纷进驻,农民从固守一亩三分地到成为穿梭在各个园区的“上班族”,各大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得益于蕉岭村实施土地流转,唤醒“沉睡”资源,打造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九岭村的蝶变,当地金融系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据了解,早在几年前,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推动蕉岭县率先在广东省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建立了广东首家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蕉岭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自2015年底蕉岭县被授予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以来,确权颁证、抵押登记、价值评估和风险补偿等各项配套措施均得到了很好的完善。
相关人员介绍,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与相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签署了运用支农再贷款支持“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合作协议,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货币政策工具+"互联网金融+信用三农"”等助贷模式。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村稳定的基础。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州,土地流转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不久前,农发行兴宁市支行向兴宁市土地整理垦复中心发放PSL农村土地流转固定资产贷款8000万元,用于兴宁市垦造水田项目,助荒野变良田。这是该项目获批的3.2亿元贷款中的其中一部分,今年来已累计发放2.1亿元。
近年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兴宁市水田资源总量少,人均占有率低,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任务日益艰巨。2018年,广东全面推进拆旧复垦和垦造水田工作,兴宁市作为先行先试的试点城市,立即投入了实施工作。
该项目实施地点遍布兴宁市福兴、兴田2个街道和永和、合水、罗岗等14个镇,项目建设内容最终可形成垦造水田近6000亩,项目总投资4.18亿元,其中农发行支持的贷款资金投入占比76%。
“今年以来,农发行五华县支行围绕服务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发放首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贷款8000万元,用于支持五华县镇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农发行梅州市分行相关负责人罗亦宝说,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要集中精力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守钱袋
率先全省编写
金融知识读本
清晨6时,一辆白色的“流动银行车”从梅州市区出发。经历了近一个小时的盘旋山路颠簸后,“流动银行车”停在梅州市大埔县大麻镇英雅村的村口。
8时多,一群老人陆续围上来,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解答和帮助下,办理开户、存取款等业务。
一直以来,偏远农村的金融服务是践行普惠金融的难点,梅州金融系统想方设法,解决村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助农取款点、“流动银行车”服务是梅州打造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的缩影。
村民黎大叔说,之前他想存取钱,要花上30多元雇辆摩托车,跑十几公里山路,去镇上才能办,现在“流动银行车”开到家门口,方便多了。
为加快移动支付普惠金融进程,持续优化城乡支付环境,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从五华县着手,积极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建设“惠农站”、移动支付示范商圈。
截至2019年7月,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指导农业银行梅州分行在五华县158个助农取款服务点改造升级,全部建成“惠农站”。“惠农站”的建成,使山区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电费缴交、现金小额取款、手机费充值等金融服务,获得了山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除了提供便民的金融服务,宣传金融知识也是金融系统工作重点。
“梅州乡村有很大一部分是"小老乡"群体,即青少年、老年人和乡村居民。他们有共同的特点:金融知识缺乏、风险意识低、缺少投资理财意识和技能、难以自觉远离和抵制非法金融活动。”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副行长朱冕说,该行把“小老乡”作为重中之重,在大中小学、老干大学、村委会、乡村金融服务站、驻村扶贫点等形成强大的宣传网络,使金融知识普及横向到点,纵向到人。
金融启蒙从娃娃抓起。在离梅州市区80公里的梅县区松源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显得异常兴奋,他们刚刚拿到一本金融知识课外读本——《我的第一本金融书》,这是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在全省率先编写的金融知识读本。
金融安全守护“夕阳红”。前不久在梅州市老年大学,一堂“防范金融诈骗守护财富安全”的金融课正在开讲,300个座位座无虚席。这场原计划讲授一节的课堂,因广受老干部的喜爱,银行临时决定再讲一场。
金融安全关系着村民的“钱袋子”。近年来,村民“钱袋子”被戳破的事件屡屡发生,主要集中在非法金融广告、非法集资、电信诈骗、银行卡盗刷以及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等。因此,走进农村,向村民普及基础金融知识、非法金融广告风险识别和金融风险识别知识,不仅关乎村民“钱袋子”,更关乎农村的幸福指数。
此外,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还通过借助地方政府贯彻实施中央“2131”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让微视频覆盖全部行政村。同时将金融知识宣传融入到客家快板小品、男女山歌对唱、表演唱等具有客家特色的金融文艺节目中去,让群众乐意看、看得懂。
◆相关
“舌尖上”的金融
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金融下乡畲族村“喝”出甜滋味
丰顺县凤坪村是“中国畲族故里”,该村盛产茶叶,农业生产以种茶为主。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村民收入增加,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把凤坪村作为首批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进行打造,指导客家村镇银行在凤坪村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点。立足凤坪村资源禀赋,银行机构将凤坪村项目作为信贷优先扶持对象,通过增加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优惠、提高审批效率等措施,支持发展茶产业。金融机构扎根凤坪村,为少数民族村民提供便利化的金融服务,极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整村授信厨师村“炒”出致富路
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是广东首个“厨师之乡”,全村2700名户籍人口中,从事餐饮服务的超千人,年薪20万元以上的厨师逾百人,一年带回劳务收入达5000多万元。依托梅州市委、市政府启动“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的契机,为进一步满足“师傅”们的融资需求,客家村镇银行在玉水村发放了梅州市首笔“师傅贷”,并对玉水村整村授信3000万元,将以往“村民跑贷款”的被动服务转变为“银行送贷款”的主动服务,对授信农户实行批量化管理,不但手续简单、放款快,而且利率低于其他涉农贷款利率,能有效激活农户融资潜力。
供应链融资小白鸽“尝”出大品牌
位于兴宁市龙田镇碧园村的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远近闻名的肉鸽养殖基地。针对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兴宁市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应收账款规模供应链融资模式,为公司合作的27户农户发放了贷款192万元,用于种鸽养殖。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逐步建成了粤东地区最大规模的肉鸽养殖基地,带动了当地507户贫困户从事肉鸽养殖行业,打造“鸽子养殖—加工—品牌销售—创业孵化”一体化产业链,年销售肉鸽达200多万只。
活水浇灌金柚“吃”出幸福感
梅县大黄村是梅州有名的柚果产业龙头示范村。近年来,梅州金融机构按照“选准产业、规范管理、服务增收”模式,支持大黄村探索“支部+金融+合作社”发展路子,将“人才、资金、产业”有机结合,注册成立大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办农资超市,组建农事服务队,建设金柚交易中心,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示范和带动村民增产增收。仅客家村镇银行大黄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就累计发放190笔1.03亿元贷款支持该村柚果产业。柚果产业链上下游的打通,带动了1500人在家门口就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同时带动了周边隆文镇、桃尧镇、白渡镇的柚果产业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李俏萍叶永科张佳慧
新闻推荐
以反移民立场迅速崛起的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9月1日在两场州议会选举中取得惊人战绩,得票率飙至往年的两三倍,引起执政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