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一江碧水 加快绿色发展 梅县区着力发展“水经济”,做实“水文章”,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俯瞰梅州大桥,尽览梅江河及两岸美景。梅县区新闻办供图
依水而建的雁洋镇桥头公园成为当地群众日常休闲的好去处。
梅县区新闻办供图
“护河卫士”正在使用无人机进行巡河。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风景优美的白渡镇石子岭水库。梅县区新闻办供图
鹤舞白沙传客韵,梦里水乡织锦绣。图为白沙村一角。叶繁荣摄
处暑已至,骄阳依旧,梅县区大沙河畔绿意盎然,长寿之乡气象万千。漫步亲水平台,放眼远眺,一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亲水公园建好以后,每天都有很多人到这里散步、锻炼,周边绿化亮化也很完善,心情好了、自然长寿!”88岁的市民陈伯笑着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近年来,梅县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河流治理,推动河长制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专项整治,全区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盘活水资源,发展“水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眼下,一个个以水为媒的绿色项目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城乡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民更富,在梅县大地上渐渐成为现实。
◇创新机制
成立“护河卫士”
守护一方碧水
早上8点,梅县区桃尧镇麻坝村内,蜿蜒流淌的尧塘水宛如一匹绿色的锦缎穿村而过,水面波光粼粼,不时掠过几行白鹭。岸边的消防主题公园里,三五村民正在晨练,享受着碧水蓝天绿荫的惬意。
在这幅和谐画卷中,还有一群身穿蓝色马甲的人,马甲上印有“巡河护水保生态,齐抓共管河更美”字样。只见他们沿河而行,时而弯腰捡拾河边垃圾,时而对乱丢垃圾、污染水资源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制止,他们便是桃尧镇的“护河卫士”。
今年1月,为了进一步打好打赢碧水保卫战,桃尧镇创新举措,整合原消防站人力资源,进行专业培训,成立了“护河卫士”队伍。
“我们专门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巡河职责,按照辖区水系分布,结合队员居住地划分了10个巡查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定期开展巡河工作。”桃尧镇“护河卫士”队长杨育青告诉记者,在巡河过程中,队员们也要同步进行“两违三抢”、森林防火巡查。
“我们的工作并不限于白天,晚上也需要。”杨育青说,以往有些村子存在夜间非法采砂、非法排污的情况,既影响群众生活,又破坏河流环境。因此,“护河卫士”也是“夜行侠”,在乡村的黑夜中伺机而动。“只要接到群众的举报电话,我们就立刻赶到现场处理,从不分白天黑夜。”
在巡河过程中,若遇上一些巡查死角和盲区,队员们还会使用先进的高科技——无人机来帮忙,真正实现全流域全覆盖监控。
“在以往大家的观念中,生活垃圾都是靠风来吹,靠水来冲,住在河道两岸的村民有时还会把生活垃圾往河里倾倒,将河道当成天然的"垃圾桶"。”麻坝村村民张姨说,在“护河卫士”的影响下,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不仅没有人再乱丢垃圾,如今河道两岸还成了村民最爱的散步场所。
重拳出击,铁腕治水!成立“护河卫士”队伍,是梅县区不断创新举措,严格落实河流治理工作,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梅县区立足生态功能区发展定位,通过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健全环保问题排查和整改机制,开展各类污染源整治,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到目前,梅县区区级河长共巡河25次,全区各级河长巡河、护河、治河行动顺利有序开展,巡河发现问题11项并已完成整改。
此外,至2018年底,全区355个行政村中,117个村完成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66个村已投入试运营。剩余行政村村级污水处理设施计划于2019年年底完成,行政村污水处理覆盖率届时可达74.9%。
◇盘活资源
让城乡居民
共享“生态红利”
河水明净碧绿、绿道干净整洁、河堤大气美观……昔日杂草丛生的梅县区程江镇长滩村河岸经过改造提升,如今成了当地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以前这里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常有村民在此乱倒垃圾,气味很难闻。”程江镇长滩村党支部书记高仕伟告诉记者,为进一步优化环境,今年该村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在该河段开展“五清”整治,改造提升河堤沿岸景观和绿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绿水不仅让城市居民同享“生态红利”,也让乡村旅游实实在在红火了起来。
周末时分,在梅县区水车镇白沙村内总能看到摄影爱好者们的身影。“白沙有山有水,一年四季来景色都不一样。”九曲栈道上,摄影爱好者刘先生不停按下手中的快门,捕捉着水面上白鹭的美丽身影。
沿着宽敞的柏油村道往里走,热闹更甚。“村子美了,游客多了,我们的生意也是红红火火。”在村里做了20多年生意的小卖部老板娘陈惠珍对村子的变化感触颇深。
“白沙村水资源得天独厚,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首先做足"水文章"。”水车镇党委书记涂启文说。
据其介绍,2017年6月,白沙村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建设工作,聘请了专业团队对山、水、田、林、路、湖进行高标准总体规划,整合白沙的山水、人文、民俗和资源,通过实施主村道改造升级、民居外立面提升、“美丽庭院”创建等工程,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建设,打造了九曲长廊、湿地公园、荷塘月色、悟心荷风栈道、滨湖休闲绿道等景观,并配套建设民宿客栈、农家乐、乡村集市等,发展乡村旅游,织就了眼前的这片锦绣风光。
“这两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我们的钱包也慢慢鼓了起来。”村民温妮瑜是村内农家乐的一名员工,她告诉记者,除了工资和土地租金收入外,家里养的鸡鸭鹅、种的青菜都能直接卖给农家乐,不愁销路。
“我们不仅通过环境整治提升水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还充分利用白沙村内天然弱碱水资源的独特优势,引进了九龙山矿泉饮料公司打造弱碱性高端矿泉水品牌,激活"水产业",做强"水经济",实现生态富民目标。”涂启文说。
所谓天然弱碱水资源,便隐藏在静谧的白沙山坳里。九龙山矿泉饮料公司总经理黄学才介绍,该公司生产的矿泉水,取自白沙村九龙山麓的一口天然涌泉,该涌泉水质无任何污染,且富集多种矿物成分和微量元素,其中5项指标高于国家矿泉水标准。
“锂元素,能改善人体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力;偏硅酸,能促进骨骼生长发育,软化血管、缓解动脉硬化;游离二氧化碳能促进血液循环……”说起天然弱碱水的好处,黄学才如数家珍,距离他发现这一稀有水源并将企业搬到梅州,已经过去了十年。
谈到下一步的计划,黄学才表示,除了扩建厂房,企业还将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九龙山水厂度假区、兴建水文化产业园。“如此珍稀的矿泉水源是大自然给予梅州人民的礼物,一定要挖掘好、用好,绝不能埋没于深山。”
◇乘势而上
打造乡村振兴
“绿色引擎”
在治水、护水基础上,梅县区近年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发展“水经济”,使其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绿色引擎。
今年6月15日,梅县区大坪镇雷甘村的村民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小龙虾萌动节。近百名从梅州城区驱车而来的市民拿起钓竿,走进该村的小龙虾养殖基地,亲身体验小龙虾垂钓,小村庄也因此迎来了久违的热闹。
雷甘村位于梅县区大坪镇东部,全村人口1356人,是梅县区32个省定贫困村之一。“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村中以老年人居多,很多土地没有人耕种,都荒废了。”李法安告诉记者,缺少年轻劳动力是村里一直以来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对贫困村来说,产业是短板,只有发展产业作为支撑,才能有效促进脱贫。”李法安说,得天独厚的优质水源便成了雷甘村的优势所在。
依托自身资源优势,2018年,在大坪镇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增城区交通运输局的支持帮助下,雷甘村引进了梅州市鮰龙归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发展小龙虾养殖产业。
“企业以300元/亩/年、每5年土地租金递增10%的价格和村民们一次性签订5年土地租用协议,村民手里的荒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李法安说。
这样一来,杂草丛生的田地便摇身一变成为了“聚宝盆”,村民也在家门口养起了“致富虾”。
如今,雷甘村共投入200多万元,建起了小龙虾育苗池15亩、养殖基地100多亩,投放小龙虾苗、田螺和部分黄鳝7500多斤。此外,村内还新建一座小龙虾体验馆(即以小龙虾为主要食材的农家乐),同步发展以亲子游为主的体验式乡村旅游。
做活“水文章”,发展“水经济”。像这样的例子,在梅县区还有很多。
在广东首批“红色村”——梅南镇水美村,龙氏观赏鱼养殖基地内,一条条身姿曼妙、色彩斑斓的观赏鱼正在水中畅游。
梅州市龙氏观赏鱼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能告诉记者,企业2013年便落户水美村,目前基地养殖的观赏鱼品种多达1000多个,稀有品种就有20多个。观赏鱼按照不同的成色、品相、形态,有不同的价格,如印尼红龙、马来西亚金龙、野生雷龙、野生七彩鱼等稀有品种,价格在几千元至几万元不等。
“水美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特别是水质无污染,且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符合我们的养殖条件,这也是我们选择落户这里的主要原因。”潘能介绍,基地养殖的观赏鱼主要销往广州、东北以及国外市场,年产值达2000万元。
企业的落户,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难题,目前该基地六成以上的员工都来自水美村,今年27岁的丘海辉便是其中一员。“两年前,听说村里的观赏鱼基地要招人,我便辞职回乡应聘。在家门口工作,方便照顾家人不说,待遇也很不错。”丘海辉笑着说。
红色村的发展,离不开特色产业的支撑。眼下,龙氏观赏鱼又有了新动作。
“我们正在全力推进集进口、出口、检疫、检验"四位一体"的进出境观赏水生动物隔离检疫场,以及兼具观赏、体验、科普等功能的观赏长廊。”潘能说,项目预计于明年7月完工,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企业效益,同时,也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旺乡村人气,为村民创造更多增收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多年来,梅县区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并重,不断提升水环境,为发展“水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盘活水资源,做实“水文章”,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梅县·客都明珠”的同时,也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增收点,逐步走出了一条水绿、山青、村美、民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数说
梅县区水环境治理成效
至2018年底,梅县区355个行政村中,117个村完成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其中66个村污水处理设施已投入试运营;
目前,梅县区149个行政村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正在建设中,计划2019年底完成,届时行政村污水处理覆盖率可达到74.9%;
基本如期完成“十三五”规划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任务,顺利推进丙雁大堤省级万里碧道试点项目;
革命老区及原中央苏区崩岗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50万元,截至目前完成投资480万元,投资完成率74%,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平方公里;
“五清”任务完成情况
清污工作完成了省定任务数6个,销号率100%;
清漂工作完成了省市制定清理漂浮物任务量,清理水面漂浮物约18万吨;
清淤工作主要围绕松源河流域,投入资金约80万元完成了省市清理长度任务量56公里,投入120万元完成了新县城区市政排水渠底泥清理;
清障工作投入200万元完成5宗中小河流治理,清理河道约40公里;
清理违法违建工作销号率达100%,完成省核实全区涉河湖违法违建整治54处,清理乱堆放物的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清理建筑物数量36栋,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
南方日报记者何苑妮黄韬炜
通讯员刘洪桥曾健锋张敏
新闻推荐
梅县区多地举行奖教奖学活动 捐资助学蔚然成风营造崇文重教氛围
梅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曾庆辉颁发奖教奖学基金。受访者供图近日,梅县区白渡、松源、石扇等镇分别举行奖教奖学活动,为优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