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举措强势发力 再振梅州教育雄风 梅州市教育大会召开,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重振教育辉煌
梅州提出要鼓励东山中学和各县(市、区)的示范性高中探索集团化办学路子,推进全市教育资源合理再分配。图为东山中学概貌。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我们要以开阔视野、高远目标、有力措施,力争用5年时间,让梅州教育再振雄风,续写时代新篇!”日前,在全市教育大会上,梅州市委书记陈敏的话掷地有声。
强市必先强教,富民必先启智。
8月16日,梅州市教育大会召开。面对梅州教育现状,会议既总结了作为文化之乡发展教育的优势,又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后无追兵、标兵更远”的态势,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梅州教育“九条”措施。
“我和爱军市长郑重向大家承诺,一定当好梅州的"教育书记""教育市长",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各部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闻鸡起舞,风雨无阻,日夜兼程,推动梅州教育从当前解决供给不足,到实现供需平衡,再到质量提升跨越,实现领跑粤东西北,追上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做出无愧于梅州文化之乡称号的宏伟事业。”陈敏说。
梅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指出,梅州各级要切实弘扬苏区精神,克难攻坚、补齐短板,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确保教育改革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强基础
力争3年内新增5万个学位
解决好大班额问题
芹洋学校小学部正在紧锣密鼓加紧推进校门、篮球场等配套设施的施工和相关教学设备设施建设中,预计今年9月2日正式开学,迎接第一批学生。据了解,该校全面建成后,将设置54个教学班,其中初中部24个班、小学部30个班,提供2550个学位。
山区城市梅州,辖区面积大,人口分布散,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提质扩优、城乡统筹,是该市办公平教育、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中之重。
“投入偏低是影响梅州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嘉应学院文学院院长陈红旗认为,教育投入多少,直接决定了优质的师资力量和生源会流向哪里,也直接决定了教育硬件的投入有多少。“梅州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支出中已尽可能多投入到教育领域,那么该如何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教育投入?梅州拥有大量乐于助教的乡贤,正如陈敏书记所言,无穷的社会力量,是梅州办好教育的无限潜能。”
教育投入是办好教育的根本和基础。会议提出,在原有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从现在起,市县两级每年要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4%用于教育,逐步补齐教育信息化、功能场室、实验教学平台等历史欠账。同时,市级将带好头,筹集更多资金,投入市属各类学校建设。
雁洋公益基金自2013年成立以来,拿出2000多万元作为奖教奖学金;八个县(市、区)在办强县级管理的教育基金基础上,加快推进镇级教育基金会建设……自开办教育以来,乡贤助教便成为了梅州教育领域的一大特色,并在近年来,呈现出愈发火热的态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梅州教育投入不足的短板。
会议要求,要引导其他公益基金向教育领域倾斜,把往年没有用完和今年募集的“630”扶贫济困资金,除定向捐赠之外的大部分资金优先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梅州可谓想尽一切办法加大教育投入。”梅州市政协委员、东山中学副校长林铭绪十分关注此次全市教育大会,认为此次大会是梅州教育的关键转折点。“除了教育基金外,还提出要学习珠三角地区,创新集团化办学,大力推进社会化办学。”林铭绪说,此前,东山中学曾尝试过类似集团化办学的模式,如今有了政府明文支持,将会提振东山中学走集团化办学的信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和覆盖面。
解决好城区大班额问题,是梅州发展公平教育、优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对比省定标准化班额,当前梅州市中小学学位缺口2.28万个。
对此,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目前在不同地段动工新建一批中小学校。除了芹洋学校外,今年9月元城小学将动工建设,可提供1620个优质学位;江南新城新建的梅州市实验小学,将于明年下半年招生,可提供1620个学位;东升工业园区新建北大新世纪梅江实验学校,可提供1680个学位。这几所学校将增加近8000个学位,有效缓解梅州城区学位的“燃眉之急”。同时,梅州各县(市、区)也在不断推进新建学校和改扩建学校等项目建设,增加更多优质学位。
但随着全面二孩放开、城市化进程加快,优质学位供给还需提前谋划。会议提出,各县(市、区)力争3年内新增5万个学位,解决好大班额问题。同时,要求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把农村义务教育办得越来越好,办得像城区一样,为山区孩子创造条件、改善条件,不输在起跑线。
重提质
打破“大锅饭”奖优汰劣
引进培育一批名师名校长
太阳初升,五华县高级中学里,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沈盈,正用一口扎实纯正的英语口语,带领学生们朗读课本。
“我们学校引进了6名硕士研究生的年轻教师,他们的到来为我们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五华县高级中学副校长李志明说,近年来,从市一级到县一级都鼓励各所学校加大优质教师资源的引入。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2016年开始,梅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高素质人才“千人计划”,从西南大学、陕西师大、东北师大、华南师大等院校招聘了261名硕士研究生,1661名本科毕业生。他们专业素养高、教学理念新,优化了中小学师资队伍结构。
但就目前来看,梅州市优质师资引留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全市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名校长、名教师不多,全市普高、中职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分别为3.52%、3.7%,远低于省15%的要求,甚至优质师资不断外流。
“梅州近年来想了许多办法,引进了一些教师人才,但据我了解,梅州教育人才流失也比较多,如何留住人才、培养本地人才也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刘小妮,从小在梅州接受教育,大学毕业离开梅州后,一直关心、关注着梅州教育事业发展,她认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挖掘培养本地人才同等重要。
“千方百计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实施名师名校工程”是大会提出的九大措施中的两项。会议要求,要在健全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增长长效机制的基础上,敢于打破“大锅饭”,奖优汰劣。比如,对高考成绩突出的学校,专门拿出职称评定名额,奖励优秀教师。拉开绩效差距,并善于利用校董会、基金会的力量,重奖骨干教师、一线教师,体现多劳多得。
改革教师评聘终身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将不适合教师工作的调整出教师岗位。同时扎实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快“去行政化”,赋予校长更多自主空间,让更多懂教育、有情怀、善经营的校长卸下“行政负累”,实现“专家治校、潜心治学”。
近期,五华县把深圳市高级中学副校长宋文钦,作为特需人才引进,担任远恒佳学校校长,推进民营集团化办学。蕉岭中学原校长林敏调任梅州市曾宪梓中学任校长……
“像这样的校长、老师,包括教育战线的其他优秀人才,我们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该提拔的及时提拔,该重用的及时重用。这件事要当作一件实事来抓,出硬招实招重招,把人才抓到手,才能提升竞争力。”陈敏在会上说,要把引进名师、名校长作为全市人才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细化具体方案,专款专用,每年引进一批特别优秀的骨干教师和管理有成的名校长。另一方面,要立足本地抓培养,制定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打造名师种苗库和名校长后备队伍。
同时,大会提出,教育基金要由奖教奖学并重,向“以奖教为主、奖学为辅”转变,以更加灵活的措施,增加一线教师的收入,弥补当前教师待遇偏低的短板。
“这极大地鼓舞了教育阵线上的从业者。”林铭绪说,教育大会上针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两大措施,在教师队伍中引起了极大反响。“从措施的具体内容可看出,政府部门深入实地,了解到教育及教师队伍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措施的每一项都直击问题要害。”
求突破
开展“互联网+”教育创新实践
用大数据管理教师教育系统
蕉岭县新铺镇中心小学课堂上,老师通过丰富的授课工具,配合电子书包、答题器、掌中黑板等智能设备,将优质的云端课程资源推送给学生。
“我们用闯关游戏的方式把练习题推送给学生,既能提升学生做题的兴趣,练习成果也能快速反馈给老师。”蕉岭县新铺镇中心小学的老师邓淑娟说,更智能、更丰富的授课形式,让学生们更积极、更热衷于学习。
该校是梅州市首批智慧课堂建设试点学校。目前,梅州市100%的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100%的教室建成多媒体交互教室,多媒体课堂教学覆盖率达90%以上。8个县(市、区)已全部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领跑粤东西北地区。
虽然现代化教育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稍不留神,便会跟不上发展的步伐。
“我们常常觉得梅州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不断进步之中,但到了珠三角地区的学校看看,就会发现我们早已落后于别人,尤其是实验室建设和现代化教育理念还远远跟不上发达地区的步伐。”陈红旗说,在当今时代,抢占教育高地,抢抓现代化教育是必经之路。
会议指出,教育信息化建设仍是梅州弱项。“教师和学生有新观念,首先要从适应信息化时代开始。”陈敏在大会上说。
接下来,梅州要大力开展“互联网+”学校教育创新实践,启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十百千”培训工程,以骨干教师影响辐射广大教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同时,推进智慧课堂、创客实验室建设,扎实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让师生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课件到县到镇到村。
除了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方式逐步现代化外,许多教育工作者还期待着,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也能逐步走上信息化的道路。
“目前梅州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以结果为导向,忽略了过程的发展,这对于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林铭绪说,社会和政府部门在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上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评价体系不够公平,也与新高考改革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
林铭绪认为,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大数据的形式记录一所学校的发展历程,记下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历程,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做评价时可更客观、更公正。“而且也可以根据大数据形成的评价,找准学校、教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此次大会提出用5年时间,让梅州教育再振雄风。陈红旗认为这体现了党委政府对提振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展现出了难得的勇气和霸气。“从大会提出的九大措施可以看出,5年这个时间段是经过精准测算的,只要政策和措施能够真正落实下去,那么这些目标是完全可以达成的。”陈红旗说,接下来,梅州最应该做的就是把大会的每项政策和措施精准落实到位。“期待梅州教育明天会越来越好。”
■链接
振兴梅州教育九大举措
此次梅州市教育大会提出,今后,梅州教育领域要继续围绕“人、权、钱”等突出问题深化改革,重点落实好九大举措。
一要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投入。
二要鼓励有条件的镇筹办教育基金。
三要借鉴创新集团化办学。
四要大力推进社会化办学。
五要擦亮校史建设名校。
六要千方百计调动教师积极性。
七要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
八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九要推动体教融合发展。
■延伸
建立镇级教育基金
共推梅州教育振兴
梅州历来崇文重教,广大企业家和乡贤乐于助教,以奖教奖学为荣,以回报教育作为回报家乡的最大愿望。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秉承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热心捐资办学,奖教奖学蔚然成风。曾宪梓博士、田家炳先生、何侨生先生、李国辉先生、梁亮胜先生、李有权先生等都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家乡教育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40年,梅州市共接受华侨捐赠教育事业款物15.8亿元。
这股慈善之风一直延续至今。今年6月,杰出乡贤朱孟依先生向梅州市捐赠10亿元作为嘉应学院紫琳学院建设资金,这是梅州市有史以来单笔数额最大的捐资。目前,梅州市已有19个镇正式设立了教育基金会。
此次梅州市教育大会提出,八个县(市、区)在办强县级管理的教育基金基础上,要加快推进镇级基金会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成立教育基金会、促进会。
大会刚结束,大埔县桃源镇的党政干部便前往深圳,与大埔乡贤、全国人大代表邓振龙分享会议内容,听到梅州市鼓励有条件的镇筹办教育基金后,邓振龙即刻认捐1000万元支持桃源镇成立教育基金。
同时,近日,梅县区白渡、石扇、梅西,五华安流等镇相继举行奖教奖学金发放仪式。梅县区畲江镇表示将着手成立教育基金会,五华县郭田镇各村均成立了奖教奖学基金,在此基础上,该镇正谋划成立镇级基金;大埔县枫朗镇已成立3个奖教奖学基金,每年发放10余万元奖励优秀师生,现正筹集扩大基金;丰顺县埔寨镇成立有“兴学会”用于奖教奖学、助学等,该镇表示将根据全市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优化方案;兴宁大坪镇在2017年成立奖教奖学协会,该镇表示将做大“基金池”,重奖骨干教师、优秀教师……
群策群力,兴教助学。全市教育大会刚刚结束,梅州各地迅速行动起来,响应大会号召,纷纷推进镇级教育基金会建设,以有力举措助推教育振兴。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董芳远林文明李文清
新闻推荐
梅州市正在推广使用广东省车辆购置税网上办税系统 市民最快2小时可完成购车手续
春天集团服务中心的车购税代办点。(曾舒婷摄)日前,国家税务总局梅州市税务局(下简称梅州市税务局)举行“行风热线”反馈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