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聚智慧激活力 培育新产业富农人 蕉岭广育村探索“五社协同”发展模式
青山绿水环抱中的广育村,实现了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汪敬淼摄
曾经闲置荒废的土地变成一个小花园,村民还自发看护这些花草。汪敬淼摄
保洁员按照路线图开展保洁工作,广育村实现了生活垃圾“日日清、日日运”。
林剑湧摄
广育村富硒黑木耳产业园以产业园为“母体”,推动周边群众发展种植黑木耳500亩,带动周边100人在产业园就业。汪敬淼摄
“我们是来取经的!”“你们的垃圾是怎么处理的,怎么做到路上几乎看不到一片纸屑?”“你们的黑木耳产业是如何做起来的?村民得到了哪些实惠?”今年5月,来自英德市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培训班的学员刚下车不久,看到如此乡村美景,便不断抛出问题。
像这样山长水远前来广育村“求真经”的党群干部络绎不绝,为什么大家都对这里充满了好奇呢?回看广育村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起初跟很多乡村一样:资源不算丰富,农产品未形成特色品牌,村中年轻人外出务工,劳动力不足,环境存在脏乱差的问题。
2008年,广育村的村集体收入不足4万,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十年后,该村的村集体收入达到35.2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近万元。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的?这与蕉岭这片极具首创精神的“试验田”密不可分。
从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单位”起,蕉岭县就积极发挥农村综合改革在统筹协调、创新机制、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大胆探索,先在三圳九岭村探索出一条“农综改”的蕉岭路径。在此基础上,去年,蕉岭县成为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试点县,广育村先行先试,成为全县乃至全市首个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的行政村,探索了“五社协同”发展模式。
●陈萍廖静宜汪敬淼林剑湧
破局
“南农实验”激活内生动力
广育村位于梅州市东北部边缘,距县城24公里,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具有优势。翻看该村的“资源簿”,林地面积27669亩,而耕地面积仅1724亩,属于典型的山多地少村庄。
在发展黑木耳产业之前,广育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制种,农产品未形成特色品牌,村中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村中的是“386199部队”,即老人、妇女、小孩。
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广育村向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党员群众;向外引资借智,与袁隆平海南制种基地、南山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发展制种、黑木耳产业,积极争取成为南农实验课题组4个实验试点村之一,邀请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专家学者进村。
据村党支部原书记黄永华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广育村经济联合社产业单一、入不敷出,账面上还有高达20多万元的欠款和利息。“因为村里穷,村委换届时做海报的红纸得村干部自己掏钱买,村民的收入十分微薄。”
2002年,黄永华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为改变持续多年的贫穷状况,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用“借鸡生蛋”的方式,盘活年久失修的小水电站,以扭转负资产情况。“当时我们决定拿出小水电站一半股权租给第三方,负责维修运营并每年返还2万元给村集体。”
小水电站的成功实践,启发了更多类似的项目在此落地。广育村人开始在烟田中套种西瓜,并小有收益。2003年,该村又引入企业合办广育石场,开发沉睡资源。
尽管村集体和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但并未在该村形成“气候”,发展活力没有真正激活。此时,报纸上一则“南农实验”的征集启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黄永华说,抱着“让专家学者出出主意”的朴素愿望,他们积极争取成为试点,并最终如愿与国内知名高校携手推进乡村基层民主治理改革。这是广育村试水“改革”的第一步,广育人开始以问题为导向解放思想,借助外力谋发展。
“南农实验总干事”、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马华表示:“要使广育村治理走向规范化,必须重建广育村的民主监督机制。”为此,课题组一方面帮助村委会重塑权威,一方面着手探索适合广育村的监督体系。
在蕉岭县纪委的支持和配合下,课题组决定探索一条“中西结合”的监督之路。2009年7月24日,广育村召开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大会,在蕉岭县纪委、南农实验课题组的监督下,无记名投票选出广育村村务监事会成员。组成人员包括本村的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农村老干部老同志、县镇人大代表等各类有较高威信的村民。
选举产生的村务监事会成员经过讨论,很快制定出广育村务监事会制度,并设计出广育村民议事规则。成员对村务公开、财务收支、政策落实、意见处理等进行监督,并定期向村委会反映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建议。
在监事会的介入下,解决了许多村里的历史遗留问题,广育村也尝到了民主的甜头。在此后的村务治理过程中,凡是涉及村庄的公共事务,事无巨细,一律选举。
时代在向前发展,广育村的制度也在不断创新。2014年,广育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决定将党务、村务、财务情况向全村村民小组公开,主动接受村民监督。
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忠铎说:“村党支部通过不断加强班子建设,提高村级各项工作透明度,筑牢"拒腐线"。”从2014年至今,该村未产生过一笔公务接待费用。相反,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有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出钱出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其中仅一个村民理事会就筹集47.8万元建设资金。
蝶变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因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为打好这场硬仗,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广育村再次走上了创新之路。
走进广育村,祠堂门前的池塘清澈见底,开满了荷花,池塘的四周是硬化的水泥地,路两旁是崭新的路灯。谁能想到,这里以前曾是“垃圾池”:一个塘里的水是青黑色的,上面飘满了五颜六色的垃圾袋;另一个池塘几乎干涸,四周杂草丛生,布满垃圾。
去年4月1日开始,广育村探索实行“村协商监管、片招标收集、户缴费清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通过分片开展保洁、招标竞聘保洁员、上门收集垃圾、每天及时转运、100%收取垃圾处理费等措施,实现了生活垃圾“日日清、日日运”,大力改善了宜居生活环境。
“之前我们是隔天清运,但是发现垃圾堆一天会产生二次污染,村里的狗、鸡等会去翻垃圾,堆垃圾的地方也会变得污水横流。”黄忠铎说,农忙时的垃圾也影响了村容村貌。
为了彻底解决村里的垃圾问题,广育村在村党支部的召集下,开了一场“村民协商议事会”,经过大家的协商,制定出了符合村里实际情况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村协商监管、片招标收集、户缴费清理”,还将整个村分为3个片区,巧妙绘制出村里每个片区的垃圾回收路线图。保洁员按照路线图开展保洁,村民则记住保洁员来到自家门前的时间,把垃圾放出去。
不仅有保洁员对路面进行保洁,村里的每一位党员都负责认扫一条路。已有10年党龄的黄新金认扫了800米长的路段,两天巡查一遍,路过看到脏了也会马上回家拿工具清理干净。“习惯了有空就去路上转转,家里人也开始受我的影响特别注意环境卫生了。”
如今,走进广育村,几乎看不到垃圾的踪迹,在党员的带动下,村民自觉养成了不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有些老人散步时看到有纸屑,甚至会带着孙辈一起将垃圾捡起来。
一边,村里的卫生环境越来越好了,另一边,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火热进行中。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也越发强了,更加自觉地参与村里的建设。
黄忠铎回忆,这些年,村里开了大大小小的会,主题都是围绕村民关切的项目。借助帮扶资金和县、镇美丽乡村奖补资金支持,村里机耕路、排灌渠等项目陆续动工修建,尤其是岗坝和南坑两个自然村的硬底化道路的顺利铺建,成为百年不通婚、不往来的黄丘两姓村民重归于好的“连心路”。
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后面原来是一片倒塌废弃的房子,影响村容村貌,是脏乱差的卫生死角。在村干部的引导下,黄永华和黄丁华两位老人在捐献自己土地的同时,还自掏腰包购买一位低保户的土地送给村里,绿化这个死角。
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小花园,紫色的花开在一片绿油油的草丛中,“我买了满天星、非洲茉莉、桂花等种上,黄丁华义务施肥管理!”黄福城满意地看着这些花草说。
据统计,近年来,广育村累计修筑水泥道路5.4公里,机耕道路2.4公里,建成水圳13000米、大排渠2500米,以及一座污水处理厂、两个公园、特色村标、岗背活动场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实现了村庄保洁和清运垃圾常态化。
共赢
“全要素联动”改革助农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如何破解钱、地、人的难题?广育村经过实践,给出了它的答案——“五社协同”全要素联动改革。
今年3月,第二届“村庄与中国”案例研讨会上,黄忠铎受邀登台分享了广育村以增强农村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目标,实施“五社协同”全要素联动改革的“活村”方案。
“五社协同”是哪五社?全要素联动改革怎么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广育村的田间地头寻找答案。
“你在这里所看到的,都算"五社"的范围!”广福镇人大主席、广育村挂点干部黄锦坤介绍,为解决人、钱、地三个核心问题,广育村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目标性改革。
去年,蕉岭县成为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试点县。今年初,广育村成为全县乃至全市首个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的行政村,为该村的全要素联动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
广育村以农民组织化建设为抓手,突出要素资源整合,以农村组织、土地、资金、劳务、产业五大要素为核心,探索党支部+“五社”+“一所”合作组织机制,五社即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土地合作社、资金合作社、劳务合作社、产业合作社,一所指的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要素合作组织主体欠缺、土地碎片化、谁来种地及如何高效种地、农民就业、创业、融资、培训、救助等发展难题,增强农村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黄锦坤说。
以黑木耳产业为例,广育村引进蕉岭县南山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双方达成合作协议,投资500多万元建设广东省蕉岭县夫妻树富硒木耳扶贫产业示范园黑木耳产业园。
“有了产业园以后,村集体的固定收入一年增加了20万元,以后会逐年增加。”黄忠铎说,该产业园采取“党组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周边群众发展种植黑木耳500亩,带动周边100人在产业园就业。全面推广种植后,可年产富硒黑木耳100万斤,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每亩增收4000元。
与此同时,村里的黑木耳专业合作社也成立了。党员黄福城既是负责人,也是“五社协同”全要素联动改革的受益人。
“我在村里没有土地,就从土地合作社那流转了30亩种植黑木耳。因为一个人管不过来,所以我通过劳务合作社请村民来帮忙,采摘高峰期每天需要20多名工人。在发展这一产业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资金不足的情况,这时资金合作社帮我很大的忙。去年我贷了20万元,今年5月份黑木耳卖完以后我就还清了!”黄福城说。
对于像黄福城这样的合作社成员来说,种植黑木耳的效益究竟如何?通过去年一年的摸索,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去成本,种植每亩黑木耳可得纯利润5830元,该合作社的成员包括他共有5名,效益可观。
黄信发也是黑木耳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之一,正是看到了村里的变化和黑木耳的产业发展前景,前年冬天他从深圳回乡加入了合作社。现在他感觉“回家真好”,“虽然经常搞得一身泥,但比在深圳打工挣得多,还可以天天回家,幸福感满满!”
解决黄福城资金困扰的资金合作社是广育村金融改革的举措。来自群众自筹的60万元、乡贤捐赠的20万元和政府投入的20万元组成了该村100万元的乡村振兴“资金池”。
“我们用这笔资金在银行撬动了300万元的授信额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村民在发展产业方面的资金困难。”据了解,“资金池”设立以来,共为农户提供贷款35万元,极大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志航)8月5日傍晚7时许,蕉岭县天气突变,出现大风大雨,并伴有闪电。期间,文福镇白湖村一山头疑遭雷击出现一火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