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县区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千里农村路托起美丽乡村梦
图为梅县区桥溪古韵景区乡道Y360。李木炎摄
梅县区桃尧镇整洁平坦的乡村公路与一河两岸美景互相映衬,俨然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受访者供图
梅县区玉水村对村道陡坡进行降坡改造,让村民出入走得更平顺。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通往南福村金柚公园的道路升级改造后,不仅方便村民管理,还提高了柚子的运输效率。受访者供图
梅县区城东镇葵上村,一座具有客家元素的公交站亭坐落在乡道Y031路边。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梅县区雁洋镇道路两旁“发展四好农村路”标识清晰可见。何苑妮摄
立秋已过,骄阳依旧。在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珠玉村村口,一早便有不少老人在此等候出村的第一班公交车。“公交车现在成了村里孩子外出上学、老人外出活动的主要交通工具,既安全又方便。”村民吴叔告诉笔者,路况的改善大大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如今人们更愿意走出家门,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起来。
道路是城市的“筋脉”,更是乡村发展的“命脉”。
至2018年底,梅县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497.4公里,通镇公路全部达到三级以上标准,通村公路实现100%硬底化,“开门有水泥路,出门有公交车”的目标基本实现。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犹如一条条“毛细血管”,将人气和财富源源不断输送到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梅县区委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突出抓好交通基础,实施交通“毛细血管”工程,完善“四好农村路”交通网络,全力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019年,梅县区预计投入3.59亿元,加快完成农村公路路面硬化、路基扩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以及危桥改造等任务,实现镇镇相通、村村相连,打造“畅安舒美”的农村交通环境,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南方日报记者何苑妮黄韬炜
通讯员刘洪桥李木炎廖伟明
共建共享
凝聚群众力量建好“家门口的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过去不少农村地区交通情况的真实写照。作为梅县区较偏远的乡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桃尧镇的不少乡村备受交通短板的困扰。
“因为路不好走,去一趟县城往往要花大半天的时间。”桃尧镇深教村村民沈伯告诉笔者,由于交通不畅,不仅村民出行不便,一到雨天,村民出行的安全隐患也大大增加。“遇到下大雨的时候,老人和小孩甚至都不敢出门。”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近年来,梅县区认真落实广东省委《关于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着力补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深入推进管护体制改革,按照“县道区管、乡村道镇管”原则,推动农村公路向高质量发展。
在梅县区各地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用地和资金是摆在不少乡镇面前的两大难题。为此,梅县区从建设主体和建设资金筹措渠道两方面大胆创新,作出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
以村道修整拓宽为例,不少村庄需裁弯取直或拓宽路面,难免占用到部分村民的农田、果树。为了动员村民共同参与,梅县区创新推广“以资命名”“以地代捐”等多种形式,把占用土地按价折合转换为捐款,此举获得了大部分村民的赞同。
“村里在修路过程中,需要用到一家金柚合作社的1公里自留山土地,经过沟通,该合作社便将这块地无偿捐献了出来。”深教村党支部书记沈荣凯说。
“只要是有利于家乡建设的事情,我们一定会带头支持。”知晓情况后,该合作社负责人沈伟春在捐地之余还捐出了3.8万元,支持村里的道路建设。
只要肯想敢干,办法总比困难多。
针对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梅县区结合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坚持共建共管共享,营造“农村公路就是群众自家门前路”的浓厚氛围,创新提出“五个一点”措施,即“上级补一点、县级融一点、挂点出一点、镇村筹一点、乡贤群众捐一点”,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建共享“家门口的路”。
为发动乡贤、村民力量筹措建设资金,梅县区各个乡镇不少村民理事会成员、党员干部率先带头捐款,同时积极争取当地企业、交通部门资金支持。
“你看,这个村民捐了300元,这个乡贤捐了5000元……”桃尧镇澄坑村村委会主任钟健康一边翻出手机上的聊天记录,一边告诉笔者,每一笔捐款不论金额大小,他都会用手机截图下来,并给每一位捐款的村民开收据,感谢他们为家乡建设所作的贡献。
据统计,在梅县区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过程中,群众捐款金额达到9000多万元,“以地代捐”或无偿捐地达3万多平方米,占道路建设面积的42%,有效破解了农村道路资金、用地难题。
道路宽了,公交车直通村民家门口,切实解决了农村“行路难”的问题。目前,梅县区355个建制村已全面开通公交线路(包含极个别边远乡村开通网约公交)。
“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村庄的环境,也激发了村民参与道路管护的热情。在过去,道路条件不好,村民环保意识也相对较弱,乱丢垃圾的现象较多。如今道路宽敞整洁,不仅乱丢垃圾的现象减少了,村民常常自发清洁打扫,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
更重要的是,乡村的“宜居”带动“宜业”,而“宜业”又反哺“宜居”。在这一良性循环中,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乡村环境不仅引来了企业的进驻,也引来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为村民、贫困户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农村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
提质升级
乡村公路成村民“致富路”
作为“金柚之乡”,2018年,梅县区金柚种植面积达到24.1万亩,总产量49万吨,总产值约20.7亿元,占人均收入的40%,是该区农业的区域品牌和支柱产业,也是农民的“致富果”。
在梅县区桃尧镇,90%以上的村民以种柚为生,但在农村公路建设全面铺开之前,交通条件一直制约着该镇金柚种植产业的发展。
“路面还没有拓宽前,路又窄又陡,货车进来载柚子时前后都需要有人看着,十分浪费人力。”珠玉村党支部书记吴丰泉表示,十几分钟能走完的距离,每次载柚子的货车前后倒车都能费上好几个小时,不仅浪费时间,对于村民来说,柚子的物流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如此路况,不仅种植产业难以大规模发展,村民辛苦种的柚子也常常面临被压价收购,甚至因找不到销路而浪费、腐烂的情况。
鉴于此,梅县区统筹规划、高标准投入,从2017年起,大力推进建制村主村道拓宽建设。截至目前,该区共投入资金6500万元,完成32条共120公里道路拓宽工作。
从一车难以通行到双车畅通无阻,如今,一条条绵延起伏、高低错落的乡间公路,犹如一道道飘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彩带,托起了农民致富的梦想。
货车直接开进村,中间转运环节的减少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这样一来,不仅柚子价格提高了,当地村民还能与企业合作,多渠道销售农产品,有的甚至自己开起了网店,当起了老板。
近年来,梅县区加快完善镇、村两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同时,结合电商服务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信息网络服务系统的构建。目前,村之翼物联网产业园、顺丰科技柚果处理中心在梅县区建成运营,打造800多个农村物流网点、19个农村电商示范服务站,为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路通了,企业投资信心也随之增加。
“2014年,企业因看中了桃尧镇良好的金柚种植基础而搬到这里来,但当时的交通条件实在不理想。”广东润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镜良感慨道:“如今,政府部门重视农村道路建设,路况一天比一天好,交通条件跟上了,运输方便了,企业的发展也将如虎添翼。”
同样的改变也发生在梅县区雁洋镇南福村。南福村金柚公园是集生产示范、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省、市、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2013年,梅县区政府在其原有基础上,对基地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将其打造成集农业、观光、休闲、鉴赏于一体的金柚公园。
近两年来,雁洋镇投入500多万元用于乡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其中重点打造了通往南福村金柚公园1.5公里道路。“去柚园的路宽了,不用再肩挑着肥料上山,村民们管柚子树也管得勤快了些。”南福村村民杨伯乐呵呵地说道。
“从过去的沙土路,到现在平坦的柏油路,周边的村民都不敢相信。”雁洋镇党委委员张柳赞表示,路宽了,不仅村民到果园里施肥除虫、运输柚果更方便了,如今一到周末,便有不少游客开车前往金柚公园休闲度假。
“2019年,梅县区将投入3.59亿元,进一步完善提升12个"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梅县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凭借当前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战略契机,梅县区将加快完善农村公路运输服务网络,推进农村公路提级优化,推动具备条件、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等的乡村公路逐步实现拓宽改造、优化提级,全力把每一条农村公路都建成“民生路”“致富路”和“旅游路”。
串珠成链
路景结合连片带动乡村旅游
巍巍五指峰,悠悠梅江水。
在梅县区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上,既有百年名居、千年古庙,也有千亩茶山、万亩柚园。其中,雁洋镇境内不仅集聚了叶帅故居、雁南飞、雁山湖、灵光寺等多个旅游景区,也分布着众多优良级以上旅游资源单体。
驱车沿宽敞平坦的盘山公路驶入梅县区雁洋镇灵光寺景区,城镇的喧嚣被渐渐隔离开来。景区停车场内,停满了粤A、粤B、粤D等各地车牌的小汽车,游客们或三两成群,或携家带口,在幽静的千年古刹感受文化魅力。
“以前,游客到灵光寺旅游需要搭乘旅游大巴,在村口下车步行到景区内。”雁洋镇阴那村村民丘阿姨回忆道,过去,村里的道路都是沙土路,并且呈Z字形,路陡弯多。
“景区多,路必须得通。”雁洋镇公路站站长陈伟方说,雁洋镇境内集中了梅县区的多个旅游景区,过去,分散的景点难以留住游客、形成规模消费,如今,一条条通达宽敞的旅游公路将隐于城市的世外桃源逐个连接,连片带动旅游业,游客的脚步也随之慢了下来。
以灵光寺景区为例,据梅县区旅游部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该景区接待游客近19万人次,同比增长45%,当地经营户营业额实现翻番,平均收入达9000多元。
“在这里做了33年生意,今年是有史以来游客最多的一年了,人旺自然财旺!”灵光寺景区商铺店主李赞胜告诉笔者,到雁洋自驾游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初十过后,车流仍排到了景区门外,年初一更是排到了叶剑英纪念园门外。
“道路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加上雁洋镇有两个免费的4A级景区,大大带活了人气,比各种广告都给力。”灵光寺旅游景区总经理曾振华说道。
“现在村民们除了自己种茶叶、柚子,还在景区旁的购物街上开起了商铺,卖起了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等,收入较以前都翻了番。”阴那村党支部书记陈小菊告诉笔者,随着通往景区的公路不断优化升级,再加上免门票政策,村里的农家乐、民宿在节假日常常出现爆满的情况,外出打工返乡的人数逐年增加。
农村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畅”,逐步成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服务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脱贫攻坚进程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2019年上半年,梅县区旅游总收入达59.31亿元,比增7.2%,今年该区计划投入1.5亿元,提升包括丙村镇省道S224线至丙村镇滨江路公路、麓湖山道路、城东镇古梅梦景三条旅游公路共14.15公里,目前已完成8公里。
“乡村公路是有效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流"进农村,特色农产品"走"出农村,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有力载体。”梅县区交通运输局局长何问安表示,接下来,梅县区将在“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的良好基础上,继续按照“五个一点”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向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大力推广雁洋镇、桃尧镇两大“四好农村路”示范镇的先进经验,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干支相连、城乡一体、外通内畅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吸引更多游客到梅县旅游,推动名优特农产品走出农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新闻推荐
梅江区与梅县区进行交流学习,找差距补短板 推动创文工作上新台阶
日前,梅州市创文办组织梅江区、梅县区创文办等负责人到梅县区创文考察点位进行参观学习和互动交流。参与人员先后来到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