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以入选住建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示范点为契机,着力加快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 求解老旧小区顽疾 共同缔造幸福家园

南方日报 2019-08-14 06:48

新中苑小区是梅州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试点之一,这里街巷相通,邻里相闻,是较有代表性的老旧小区之一。李力摄

晚饭过后,梅江区江南街道市经信小区的院子里欢声笑语不断,三三两两的居民在楼下的小广场上休闲乘凉,不时互相攀谈。从污水横流、垃圾乱堆到干净整洁、环境舒适,从无人管理小区到聘请物业、成立家委会……通过“微改造”“微提升”,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在梅州城区,有不少老城区的房子经过岁月的洗礼,已渐露疲态。道路狭窄、墙面斑驳、设施老旧等“顽疾”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困扰。不少居民期盼着,什么时候才能改善老旧小区的生活环境,提高小区管理服务水平?

老树开新花,旧房换新衣。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群众最为关注的“关键小事”,也是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大事。今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提出指导意见,并开展示点示范。梅州入选其中,为广东两个示范点之一。改造“春风”也由此吹进了梅州大大小小的老旧小区。

南方日报记者黄思华通讯员郭志科

现状:“三无”小区烦恼多95%以上居民同意改造

位于梅州城区江南街道梅龙社区的新中苑小区,绝对是个闹中取静的居住小区。与大多数人理解中所谓“围墙里的小区”不大一样,这里街巷相通,邻里相闻,属于开放式小区。

但近年来,这里的老旧住宅不仅卖不出好价钱,居民住得也并不舒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在新中苑小区住了16年的张女士深有感触:“因为小区基本没有停车位,下班稍微晚点开车回家,在周边都很难找到地方停车,得在外面绕一大圈才行,走路的时候也得小心翼翼。小区的通道不仅停放着电动车、自行车,还堆满乱放的杂物。”

据了解,新中苑小区是梅州市区较有代表性的老旧小区之一。它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共有17栋单位宿舍352套住房,基本属于无物业、无保洁、无保安的“三无”小区。

在梅州城区,存在这些问题的老旧小区有不少。据不完全统计,梅城范围内“无物业管理”的小区达500多个。其中,位于中心区域的江南街道,下辖14个社区内共有约350个建于2000年前且无人管理的老旧小区和单元楼。

记者走访了解,这些老旧小区大多建成时间较长,市政配套设施老化问题突出、公共服务缺项较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管网破旧,上下水、电网、煤气、光纤设施缺失或老化严重等;大部分小区缺失养老、抚幼等公共服务;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存放等也普遍存在问题,物业管理匮乏,公共环境普遍较差。

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城市记忆的重要部分,老旧小区不应被遗忘,其改造工作迫在眉睫。在中共梅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之后,8月初,梅江区在江南街道举行了“共同缔造·幸福家园”新中苑老旧小区改造动员会,吹响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冲锋号”。

在前期调查中,新中苑小区有95%以上的居民都表达了同意改造的意愿。“住在这里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环境,对老房子也有了感情。如果可以通过改造提高生活质量,我想一直住在这里。”居民叶先生说。

焦点:“共同缔造”难点多因地制宜入细入微推动改造

“老旧小区到底怎么改?小区改造提升后,如何维系?脏乱差现象会不会反弹?没有物业,小区的公共事务谁来管?”得知自己的小区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试点,大多数居民都表示赞成,但其中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问。

“改造后,要向住户收取物业费来管理小区,估计有难度。”凤尾社区凤尾园小区刘丽霞向记者表明了自己的担忧,“毕竟小区已建成30多年了,现在的居民不是老人就是租户,估计很难有物业公司有兴趣接手管理。”

记者了解到,凤尾园小区的1000多名居民里,本地人口大约占有300多人,其余600多人均为外地人口,居民多数为中老年人层次,属于老龄化无人管理小区。

“小区各楼栋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老龄化居民混居,外来流动人口归属感不强,且缺乏邻里公共空间及休闲文体设施场所,邻里和谐氛围也有待提高。如何将居民拧成"一股绳",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江南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其实在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已有众多可供学习的案例与经验。”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李郇解释,从2015年12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公报提到了“加快老旧小区改造”之后,各地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开始遍地开花。

在今年公开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到,近年来,福建、广东、辽宁、湖北、青海等省的部分市(县)陆续开展了“共同缔造”活动。

就目前全国的老旧小区改造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保基本的配套设施。比如老旧小区里和居民生活直接关系的水、电、气、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的维修完善以及加装电梯、垃圾分类设施的配套等。二是在保基本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改造中建设公共活动场地、配建停车场、活动室、物业用房等。三是进一步完善社区的养老、抚幼、文化室、医疗、助餐、家政、快递、便民、便利店等设施及公共服务。

改变的是环境,凝聚的是人心。“面对这些实际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因地制宜。目前,我们正在根据小区各自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改造方案。同时积极与业主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力争实现调查全覆盖,最大程度提高业主对小区改造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梅江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问策

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李郇:

多方参与共建,让群众成为主角

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国家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梅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内在需要,更体现了人民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愿望。那么,老旧小区试点改造工作的开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又有哪些地区的经验值得梅州学习借鉴?南方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李郇。

南方日报:目前,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在全国多个地方开展。您认为,落实好这项工作,对政府、群众来说具有哪些意义?

李郇:早在2015年12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公报就提到,要“加快老旧小区改造”;2016年,在中央关于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又再次提及要“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

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有利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也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精神相符合。

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只有推动社会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社区治理体系才能日渐完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能力也可以不断增强。其实,改造只是手段,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居民自治才是最终目标。

南方日报:老旧小区试点改造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哪里?

李郇: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型的今天,原有的以单位制为基础的治理模式已日渐不能适应新的复杂局面。以往能依赖单位解决诸多管理事务,如今单位退出社区治理,需要居民自己亲身介入,社区治理方式需要转变。

因此,老旧小改造试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激发居民群众热情,调动小区相关联单位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中,“共同”二字是关键,这也是不少地区在工作开展中面临的难题。

需强调的是,小区居民也要积极转变观念,即从“要我改”的感受变成为“我要改”的意愿,积极主动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出钱、出力。而政府的角色则从“台前”退到“幕后”,变身为工作的发起者和引导者,在改造过程中要多方听取居民的意见,评议改造项目,确定建设方案。改造前问需于民,形成共识;改造中问计于民,达成共建;改造后问效于民,实现共评,做到群众满意才通过。

南方日报:您对梅州的老旧小区试点改造有什么建议?

李郇:老旧小区改造的核心是党建。因此,党的组织要进社区,发挥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党群组织进社区,成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骨干力量。

比如,在城市社区,推动建立社区范围内的区域化大党委,让社区内各单位的党组织与社区大党委工作对接;在社区内各居民小区建立党支部,在楼道(单元)建立党小组;再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吸纳驻区企事业党委、骨干分子等,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多元主体充分参与的社区“一核多元”工作机制治理格局。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在于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治理体系。因此,在党的组织要进社区的基础上,也要让政府的服务走进社区,构建“完整社区”,塑造社会治理基本单元。以区县、街道、社区三个层级为基础,自上而下明确各级政府职能定位,梳理各层次的职能范围与工作重点,简政放权,构筑分工明确、上下联动的治理架构。

新闻推荐

血性十足的歌曲《足球向前冲》

歌曲《足球向前冲》是首部客家人的功夫足球励志大片《梦想之战:踢球吧!阿妹》的片尾曲,由陈杰作词作曲、客家原创音乐人陈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