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服务融入湾区 开创苏区振兴新局面 梅州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打造融入大湾区建设的“三宜城市”

南方日报 2019-08-06 06:30

梅州正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梅州依托良好生态、富硒土壤、优质水源,建立起“菜篮子”基地。

梅州不断补齐交通短板,拉近与粤港澳地区的距离。

盛夏八月,梅州市梅江之畔生机盎然,长寿之都气象一新。

清晨5时许,梅州“菜篮子”基地一派繁忙,农民们将采摘好的蔬果进行质检,4小时后运往深圳。17时16分,满载梅州蔬果的大货车从深圳文锦渡口岸过关入港。从地头采摘运到香港市场,整个过程仅需12个小时。

好生态孕育好产品,立足资源优势建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中心,这是梅州积极服务融入大湾区建设的一个写照。

湾区时代,群雄竞秀。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机遇,梅州以己所长,尽己所能,举全市之力积极服务融入大湾区建设。

就在8月1日,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召开数天后,梅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了《梅州市服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以及梅州推动苏区振兴行动方案。梅州牢牢把握历史机遇,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迅速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积极融入大湾区“交通圈”“生活圈”“经济圈”“人文圈”,打造融入大湾区建设的“三宜城市”,开创苏区振兴发展新局面。

规划先行

打造融入大湾区建设的“三宜城市”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机遇当前,梅州按照“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系统谋划、先试先行。《意见》明确提出,梅州要主动作为,尽梅州所能,积极融入大湾区“交通圈”“生活圈”“经济圈”“人文圈”,打造融入大湾区建设的“三宜城市”。

美好蓝图鼓舞人心,战略部署催人奋进。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的评论纷至沓来,道出关注与期待,信心更显而易见。

香港第一资本集团执行董事钟浩表示,随着交通带来的便利,梅州的“三宜城市”建设未来将得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辐射效应带来的更多人才流、资金流等,特别是健康、养老和旅游等服务型产业。

“梅州拟定的《意见》,体现了梅州对融入大湾区的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的。我觉得要把自己真正融入进去,首先观念上要到位,梅州做到了。”暨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宋献中说。

“梅州被划入"一区",定位为生态发展区。那么,梅州也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一股重要力量。”宋献中表示,《意见》提到的交通布局、产业规划、人文湾区建设等,都体现了梅州的作为。根据当地的优势,直面短板找不足,通过《意见》的部署,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发展,服务大湾区建设。

前进的号角正在奏响,合作的力量不断汇聚。

一条航线就是一条经济带,梅州机场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段冬生表示:“梅州机场以拉近梅州与大湾区城市时空距离为抓手,不断加密至大湾区城市的航线航班,更换航线机型,优化航线时刻,努力搭建梅州与大湾区城市之间便捷的空中桥梁。”

“我们将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实施人才工程项目、引入湾区创投服务等行动,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吸引大湾区创新资源汇聚。在产业分工和产业重点上对标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梅州市科技局局长涂礼俊说。

“对标"粤港澳大湾区最优农产品供应基地",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梅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爱东说,梅州农业农村部门将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汇聚现代化要素,建立全产业链;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在乡村振兴中的龙头作用,推动传统分散种养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转化,提升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强化担当

厚植生态优势对接湾区建设发展所需

日前,市民黄先生回家乡梅州探亲,从深圳搭乘飞机仅1.5小时就到达梅州城区。“交通十分便利,一下子到家了。”他表示,近期考虑回梅州定居,既可以陪伴家人,又可随时到深圳兼顾工作。

该市民的双城故事,是梅州融入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打通梗阻,努力实现交通互联互通的一个缩影。

融合发展,交通先行。交通是跟产业转型、城市发展紧密相连的“战前哨”。

目前,梅州机场共开通至广州、深圳、香港、珠海四条直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航线;往返大湾区航班旅客吞吐量占比达到50%以上;今年7月下旬,梅州—深圳航班每周加密5班,基本达到每天2班;梅汕高铁建设正全力推进,确保年内建成通车;积极谋划推进梅州至龙川的高铁,接通赣深高铁……

通则天涯即咫尺,不通则咫尺变天涯。梅州深刻意识到交通发展对融入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性,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拓展航线,加快高铁建设、完善出海高速公路,坚持铁路、公路、机场“铁公机”三管齐下,加大力度构建融入大湾区交通网络。

以交通对接为先导,以产业承接为重点,梅州积极承接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梯度转移。

去年11月5日,五华县与珠海横琴跨境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跨境说粤东总部项目基地落户五华。“梅州正加紧练好内功,主动融入并借力湾区加速发展。我回来投资,一方面是看到家乡还有很多好东西,却因为认证通关和品牌运营能力不足而失去了应有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是想依托梅州,将业务辐射至粤东乃至龙岩、赣州等更广的区域。”跨境说联合创始人周运贤说。

此外,今年2月,海关总署正式启动梅州综合保税区联审程序,目前已签约项目15个,正在洽谈项目5个,预计投资总额达60亿元人民币;今年7月15日,梅州与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两个自贸区签署协同发展协议……

粤港澳大湾区所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所能。

梅州要服务融入大湾区,就必须找准自己的特色和位置。“梅州是生态发展区、人口大市、华侨之乡,在港澳和珠三角地区有众多乡贤,加上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有制度条件,这是我们参与和服务大湾区建设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梅州市委书记陈敏说。

梅州是长寿之都,目前蕉岭和大埔县两个县获评“世界长寿乡”。以生态为基,梅州打造了“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并着力建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中心。其中,备案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7家,出口动物源性食品原料备案基地13家,上半年梅州市农产品供港数额达789万元。

立足构建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梅州不断厚植绿色优势,下大力气补齐发展短板,坚持高水平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市,促进客家文化与足球运动、生态农业之间的融合发展,筑牢生态的“粤北屏障”,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最美后花园”。

逐梦湾区

把握机遇换道超车力促苏区大发展

日前,梅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除了审议《意见》,还审议了《梅州市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的行动方案》。

梅州苏区迎来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一是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二是省委按照中央要求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促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机遇重大、政策叠加,梅州正面临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梅州各界正进一步更新理念,以新的状态,积极应对、埋头苦干,守初心、担使命,为人民谋幸福。

善弈者谋势,善谋势者必成大事。如何善用大局大势,把良好机遇变为美好现实,推动梅州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了更加具体的部署,要求北部生态发展区要对接湾区大市场,引入大湾区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建设生态绿色发展高地,以生态为特色优势融入湾区发展。对此,梅州提出,将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服务融入大湾区建设。

面向未来,以梅州所长,服务大湾区所需。

服务融入大湾区为梅州推动苏区振兴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作为岭南重要的生态屏障、农业主产区、华侨大市,梅州与大湾区历来交往密切,发展互补性强。梅州将按湾区所需,尽梅州所长,找准切入口和落脚点,深入实施“三进一出”工程。同时,充分发挥人缘优势,加强与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在维护“一国两制”、保持港澳繁荣稳定上作出梅州贡献。

湾区建设、苏区振兴,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好了,有利于梅州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接受辐射带动,发展绿色产业,高起点高水平打造创新创业就业基地,增强苏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梅州苏区建设好了,有利于为湾区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让湾区群众共享生态发展区的绿色成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因此,梅州既要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生态保障功能作用,又要在苏区振兴中发挥主体主力作用,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办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要事,举全市之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心用情用功推动苏区振兴发展。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梅州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重大机遇,是梅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大机遇、大文章。梅州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高起点高质量服务融入大湾区,打造融入大湾区建设的“三宜城市”。

相关

融入湾区“四圈”

打造“三宜城市”

梅州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机遇,积极服务融入大湾区“交通圈”“生活圈”“经济圈”“人文圈”,写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文章,把自身发展放到大湾区建设大局中系统谋划,全面对接大湾区、融入大湾区。

布局交通圈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一方面是构建融入大湾区交通网络,拓展加密梅州梅县机场到香港、广州、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航线航班,加快梅州梅县机场迁建和五华通用机场建设;全力推进梅汕高铁建设,确保年内建成通车,加快梅州西至龙川西高铁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动工建设先行工程,规划建设梅州到汕尾城际轨道;加快建成兴宁至汕尾高速公路五华至陆河段(梅州段),谋划建设五华至惠东等连接珠三角的高速大通道。

另一方面是推动现代物流发展,加快松棚铁路货场(广铁物流园)建设;积极推进“怡亚通38000惠民富农乡村战略”梅州第一站等项目建设;借助深圳、广州等港口,探索共建“无水港”,积极推进与深圳盐田港国际大型港口合作,建设梅州国际陆港,打通铁海联运通道。

打造生活圈

共建生态康养文化旅游新兴产业

打造湾区最美“后花园”:以“创文”为总抓手,深入开展“两美”行动,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生态环境。

建设湾区生态“康养地”:打响“长寿之乡”品牌,积极申请认证“世界长寿之都”,发挥良好生态环境和中医药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一批中医与生态高度融合的康养产业集群。

造湾区特色“体验场”:以旅游、创业创新为抓手,大规模实施“人要进来”工程,让大湾区各类人群到梅州体验生产生活生态,参与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促进苏区红色文化、客家传统文化、梅州足球体育、生态健康长寿等方面的综合开发、市场消费。

建设湾区后方“大农场”:以供港澳标准为质量标杆,扎实推进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等优势农产品,确保供港澳农产品质量安全。

谋划经济圈

积极承接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梯度转移

以开放促改革,梅州加速前行。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平台,扎实推进嘉应新区、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等平台建设。优化10个省级产业园区,优先保障产业承接用地。加快梅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工作,促进各县(市、区)工业园区特色化发展,创建一批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展产业精准合作,围绕“5311”绿色产业体系,对接大湾区技术成果孵化和产业转移需求,拓展“企业总部在大湾区,生产基地在梅州”“研发孵化在大湾区,成果转化在梅州”“生产基地在梅州,消费市场在大湾区”的产业合作模式,在互联网、电子信息、机电加工产业方面加强与大湾区合作。

融合人文圈

增强客属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的认同感

共建人文湾区,发挥侨乡优势,加强港澳青年交流,组织港澳青年回乡考察、投资创业,积极组织“寻找家乡的故事”“薪火力量·客都行”等主题活动,打造客商客侨回乡交流基地,引导港澳客二代、客三代更加认同祖国、参与祖国建设、服务祖国建设大局。

加强教育合作,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层面的共建交流。争取大湾区大学院校在梅州设立校区或分校,探索与大湾区中小学、幼儿园缔结“姊妹学校”“姊妹园”。继续用好田家炳教育基金会,推进“强师工程”“名师工程”,选派优秀校长、教学骨干到大湾区交流学习培训。

推动医疗融合,扩大医疗结对帮扶模式,推动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大湾区医院与梅州组建更多紧密型医联体,开展临床教学、会诊、学术讲座、送医送药下乡等交流活动。吸引和鼓励大湾区医疗卫生专家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医疗工作,进一步充实梅州卫生人才队伍。

撰文:汪思婷摄影:何森垚编辑统筹:甘韵矶

新闻推荐

赌博输钱却怨公王庙影响运气 梅州一男子因持铁棍毁庙获刑

羊城晚报讯记者董柳、通讯员张瑜报道:客家地区逢年过节民间有拜“公王”的民俗,以祈求神灵保佑,庇护来年家宅安宁、五谷丰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