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钱”如何心理辅导

梅州日报 2019-08-01 10:24

“孩子在家偷钱,什么道理都说尽了都没有用,请问要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似乎太简单了,孩子思想未成熟,容易因为小诱惑做出“偷东西”的行为,此时家长们的引导尤为关键,比如如何让孩子知道“偷东西”是品德低下的行为?怎样避免下次遇到诱惑时再次这样做?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常规判断,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道德观念来衡量孩子的行为,它的基本逻辑是:孩子偷钱了,这是个错误行为,所以要给孩子讲道理、改造他。

事实上这样的判断和处理有用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有“偷盗癖”的孩子不仅反复会偷父母的钱,还会偷同学的钱物。他们的偷盗习惯,已经早被家长或同学熟知,所以一旦家里、学校中有丢失钱物,很快就“破案”了。这是一种用偷盗换取被惩罚的行为。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的问题行为,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是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当父母看到后,不仅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改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也会加深。

因此,对于有“偷盗癖”的孩子,心理辅导教育不能打着官腔,说着正义凛然、绝对正确的话,僵硬且缺乏温度。往往令孩子们觉得沟通时父母说的都是书本上的语言,父母总是展现出一副超高道德、超高自律的模样。超高道德、超高自律,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讲,就是有严苛“超我”的人,这导致他们的“本我”,也即原始生命力已经彻底被压制住了。孩子对于这样的父母,就想活出他们的对立面来,于是用“偷盗癖”这种症状,来展现一种过度的“本我”。这个时候需要找咨询师的是父母,他们要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所以,当孩子出现种种问题行为,也许需要好好地花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不是在潜意识中通过这样的一种特殊方式对父母传递着什么信息。

(邝云航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新闻推荐

陈敏张爱军与伟光汇通项目考察组座谈 共享梅州机遇 实现发展共赢

本报讯(首席记者钟智跃)昨日,市委书记陈敏、市长张爱军与来梅考察的伟光汇通项目考察组座谈,双方就加快项目对接和落地等事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