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需凸显以人为本
■子 絮
公园原本是市民休息娱乐的好去处,然而若公园内设施建设不合理,也会给市民带来不便。近日,记者在梅城江北文化公园发现,公园内绿道一端被石阶围了起来,自行车要进出绿道还得绕道。(见《梅州日报》7月30日4版)
城市绿道慢行系统不仅是环保的交通模式,一座城市的绿道慢行系统是否发达,布局是否合理,规划是否完善,更是城市温度与民生情怀的体现,关乎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年来,梅州市积极推进绿道网建设,加快绿道基础设施升级,逐步建设完善便捷、惠民的城乡绿道网络体系,既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的良好场所,也是对绿色出行、环保出行大趋势的积极回应。百密难免一疏。如报道中,梅城文化公园内一绿道成了“断头路”,市民骑自行车进入绿道要么得绕道而行,要么需将车抬起来跨过石阶。如此绿道,显然与便民利民、倡导绿色出行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被市民吐槽也就在所难免了。
类似的“不接地气”的基础设施并不鲜见。从宽度仅有十几厘米的“最窄人行道”到设置在绿道中间的“盲道”,诸多“尴尬绿道”在各地频频曝光。这表面上看,或是个别工作人员粗心大意、不负责任所致,但归根结底,还是城市规划“不接地气”所致。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凸显以人为本。绿道建设是一项利民惠民工程,要发挥好“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力”两个积极性。相关部门要健全规划保障、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体系,打通绿道“断头”,修复破损路面,并有效整合和盘活绿道资源,建管并重,分层次、分区域将碎片化、孤岛化的公园、绿地、林地等生态空间连成一体,加快构建集生态性、景观性、系统性于一体的城市绿道慢行系统。要持续创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引入专业公司对绿道进行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管护,而政府需要紧紧跟上的,则是加强常态监管和动态考核。当然,居民作为绿道的享用者,也应提高自我环保意识,保护好绿道,为城市文明加分。
新闻推荐
本报讯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以下简称梅联会)日前在北京传媒产业园举行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共有120名代表出席。会议审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