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早期中共党组织的建立
回顾80多年前,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梅县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战,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道路。
1925年,国共两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来梅,给梅县革命运动以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为建立中共梅县地方组织奠定了基础。1925年10月间,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派广东新学生社特派员、共产党员张维(大埔人)来梅发展新学生社和建立中共党团组织,开展工作,设立了广东新学生社梅县分社办事处。
新学生社梅县分社成立后,社员们积极开展工作,发动青年学生订阅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和新学生社的《新学生》等进步书刊,发展社员,扩大组织。在此基础上,1925年12月,张维和洪剑雄(驻梅东征军第十四师政治部主任)在梅城南门八角亭新学生社办事处,正式介绍并吸收了东山中学学生会主席陈劲军(即陈启昌)和学艺中学学生会主席李仁华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在县政府公署洪剑雄住处召开会议,参会者有洪剑雄、张维、陈劲军、李仁华,以及驻军中的3位中共党员共7人,宣布成立中共梅县支部,张维为书记,陈劲军为组织委员,李仁华为宣传委员。中共梅县支部隶属中共潮梅特委。会议决定了近期的四点任务:一、迅速发展和扩大组织,在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和工会、学生、妇女等组织中发展中共党员,在各党、政、群团体中建立党的核心;二、限期成立梅县总工会;三、开展学生运动,成立统一的梅县学生联合会;四、以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为基点,积极开展妇女运动。
中共梅县支部成立后,支部成员立即深入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员,把各行业工会陆续组织起来。梅城的工会组织由最初的理发、裁缝、建筑工会,至1926年初,发展到织布、木料、鞋业、搬运、民船、邮电、旅栈、金银、印刷、屐业、香业、肩舆、店员等16个行业工会,1926年春成立了梅县总工会,产生了第一届总工会执委会,1926年3月后,为更好地加强党对工会的领导,梅县支部派共产党员胡明轩为总工会干事,负责举办工人夜校,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同时,还发展新学生社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并积极发展党员,会后半个月分别吸收了萧向荣、胡为(即胡明轩)、萧啸安、蓝胜青、刘裕光、古柏、杨维玉、杨新年等人入党。至1926年夏,中共梅县支部已有党员80多人。这时中共梅县支部升格为特别支部,由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机关仍设在八角亭(后设在梅城东门塘针嘴巷侯屋华庐),张维任特支书记,区委派贺遵道任宣传委员,后由杨广存继任,陈劲军任组织委员。党员和支部已从梅城发展到全县各乡村。1926年春,蓝胜青受梅县党组织派遣回到兴宁,建立了党组织。随后梅县党组织向平远、蕉岭,江西寻乌、福建武平等地发展,先后建立了党团组织,梅县成为闽粤赣三省边区党的活动中心地区之一。
1926年夏,中共梅县特别支部根据在党员中划分团员的规定和指示,依据年龄和所负责的工作,将一部分党员转为团员,并成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梅县特别支部,陈劲军为书记。同年8月,成立共青团梅县地方委员会(辖梅县、兴宁、五华、蕉岭、平远及江西寻乌、福建武平等地),书记为谢蔚然。
1927年1月,梅县特支已有党员100余人,下辖梅县、兴宁、五华、平远、江西寻乌、福建武平等地支部或小组。为适应组织迅速发展的需要,根据上级指示,梅县特支升格为部委员会,隶属中共广东区委,刘标粦任书记,组织部部长为张维,宣传部部长为吴健民(吴健民调五华任支部书记后改由杨广存担任)。
中共梅县地方组织的建立发展,有力领导和推动了全县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开创了革命新局面。
(中共梅县区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新闻推荐
日前,梅县区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现场推进会,推动全区上下以决战姿态打好攻坚战,全面完成创文各项工作任务。区委书记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