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兴宁深厚文化底蕴孕育出众多文人武士、商贾巨子 万千巨子出齐昌 名士故事永流芳

南方日报 2019-07-24 06:34

兴宁有着“百员将军出齐昌,千名教授同故乡;万千工贾遨商海,难记巨子迈州洋”美誉。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王佛松(左一)与汪懋华(左二)两院士回到兴宁时接受采访。资料图片

兴城西郊刁屋出了三位博士,英国剑桥大学文学士、法学博士刁作谦是其中之一。

资料图片

石马镇新群村的崇丰第出了“一屋五将军”。资料图片

兴宁“一县六国脚”合影。资料图片

编者按:

世界客都,人文梅州。

梅州向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美誉,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而来,长久以来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历来文风鼎盛,英才辈出。李士淳、吴兰修、李象元、宋湘、黄遵宪等,为梅州乃至全国作出了突出贡献,故清代有“梅州人文冠岭南”的说法。据不完全统计,梅州孕育了29位两院院士,340多位大学校长,500多位将军,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乡”。

《南方日报·梅州观察》“客学”栏目本期起,推出“人文客都”系列报道,梳理梅州的人文历史,挖掘名人故事,敬请关注。

策划统筹:汤凯锋唐林珍张柳青

兴宁,兴旺安宁;齐昌,万世齐昌。

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的兴宁市,县名由宁江而得,在历史上有另一别称——齐昌。兴宁自古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有“小南京”和“无兴不成市”之说,同时也是“华侨之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杯花舞)之乡”等。

客家人向来崇文重教,兴宁地区也不例外。贯穿城市南北,流经神光山脚下的宁江河千百年间哺育出许多具有卓越贡献的人杰,而文化之乡的底蕴则滋润着代代兴宁人。有着“百员将军出齐昌,千名教授同故乡;万千工贾遨商海,难记巨子迈州洋”美誉的这座城市,同时也有“一桌两院士、一家三博士、一腹四知县、一屋五将军、一县六国脚”等故事流传。

千百年间人才辈出的这座城市,究竟有着怎样的底蕴?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通讯员黄佑鹏钟思婷刘海阳

崇文重教自古盛行

千名教授同一故乡

“五寸冲牙丈八矛,装成十万绕林头。莫欺楪子兴宁县,一半人家千户侯。”

600多年前,当时的惠州府兴宁知县,同时也有“江南四大才子”之称的祝枝山在兴宁期间,游历兴宁城时,不禁感慨赋诗一首,便留下了此著名诗作《过林头,看修竹数里不断,甚爱,戏题》。

“一半人家千户侯”便是兴宁人才辈出的写照。

宋代,有忠贞报国的探花、翰林院大学士罗孟郊;明代,有方志学家张天赋,爱民御史王天与;清代,有《罗家通书》创始人罗庆辉,诗人、考据学家胡曦,数学家饶宝书等。

近代,有民主革命先驱何天炯;现代,有革命家黄文杰,客家研究开拓者、“梅州客家八贤”之一罗香林,地震学家李善邦,新兴版画运动先驱罗清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张如心等。

据不完全统计,自宋代至清代,兴宁共考取了进士、举人285人;清末以来,兴宁走出去的国共两党的将军有100多名,其中有邓逸凡、张醁村等中将26位。现当代这里曾出过两院院士5人,大学校长(含院校,党委书记)48人,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的兴宁籍专家、教授达3000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多人。

兴宁还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50多万人,分布在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古以来,兴宁人亦文亦武亦商,爱国爱家爱乡,思想开放,人也聪明灵活,各行各业均有卓越人才。”潜心研究兴宁历史20余年,著有《兴宁知名人物》《兴宁将军录》等书籍的史学爱好者陈作新认为,兴宁人才辈出,与当地重视教育,热爱学习文化知识的传统分不开。

在兴宁地区,自古“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等俗语流传甚广。而关于兴宁人勤勉读书的故事也有许多,“一桌两院士”的故事便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亮眼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佛松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在兴宁一中读初中时,同班同桌。两人都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为同桌后互相勉励,暗自鼓励和比拼,两人的成绩都十分优异。后来王佛松考上武汉大学,汪懋华考取中国农业大学。

据王佛松回忆,两人同桌是在1944年,因为担心受到日军轰炸,兴宁一中从城里搬到城外,离他家仅3里路远,“我11岁、他(汪懋华)12岁,记得是按高矮排座位的。”汪懋华住校、王佛松走读,在王佛松的印象中,汪懋华像女孩子一样文静,读书用功,喜欢咬手指。

王佛松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吃不上饭,更别提交学费了。一筹莫展之时,王佛松找到了班里的陈克东老师。陈老师听了他的哭诉后说:“这样吧,你的学费我算你交了。”学费免了,口粮仍无着落,他又跑去村小学兼职周末的音乐课,每月得一斗米(32市斤)的报酬,刚好够吃。就这样,他坚持念完高中。

“客家人吃苦耐劳,又热爱读书。”王佛松说,重教之风在家乡极为盛行,小的时候,时常能看到孩子们拿着书本端着板凳坐在家门口读书。“那时候大家都认为读书识字是很有趣的事情。”

此外,兴城西郊刁屋人刁振谦、刁作谦、刁敏谦三兄弟,在民国时期同为博士;兴宁龙田镇环陂村的陈草堂,明嘉靖年间,生五子,有四子皆为知县官,人称“五子四知县”等故事也为人称道。

大街小巷足球穿梭

被誉为“国脚摇篮”

前段时间,一部围绕“留守儿童”和“足球梦”展开拍摄的励志电影《永不独行》在兴宁热拍,在5月26日的开机仪式上,导演张义宽说,兴宁是足球之乡,有着对足球骨子里的热爱。“电影选址兴宁拍摄,便是看中了兴宁浓厚的足球文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宁市输送至国家男子足球队的有蔡锦标、郭亿军、谢育新、伍文兵、张小文,以及中国女足“第一代”的代表性人物吴伟英,盛极一时,人称“一县六国脚”,在当时,被全国球迷誉为“国脚的摇篮”。

“那时候不仅在体育场,大街小巷都可以看见足球穿梭的身影,好像人人都会踢足球。”前国脚、现育新足球俱乐部负责人谢育新说,足球便是他从小的“玩伴”。

兴宁在民国19年(1930年)成立了宁江足球队,并因为群众基础广泛,1941年在兴城大坝里建成公共体育场,便设有足球场。1959年,兴宁成立了以足球为重点的县级业余体校,此外中小学校的课堂中也开设有足球课程。“一县六国脚”等大量足球人才便是从体校及各中小学走出来的。

有“小泥鳅”和“快马”之称,曾被评为“亚洲最佳女足运动员”的吴伟英,最早便是在兴宁市业余体校接触足球。她在业余体校最初是篮球班的学生,当时县里组建女子足球队准备参加省的比赛时,这棵好苗子被独具慧眼的“伯乐”相中了,动员她改了行。

从此,这个对足球毫无了解的小姑娘走上了足球之路。在严师的精心培育下,吴伟英茁壮成长,1983年被广东省女子足球队吸收为队员,1984年被选上国家女子足球队。

谢育新是中国足坛另类,身材矮小但技术出众,他是前中国国家足球队中场组织核心。回想起小时候踢球的过程,谢育新说,身材矮小的他并不是具有天赋的球员,但是他遇到了那个有极好足球氛围的时代及优秀的指导老师。

谈起小时候的足球训练,谢育新首先提起的就是培养他的伯乐。“我小学的足球教练是张锦才,到了体校就是肖建林,他们对我的足球生涯影响很大。”谢育新说,那个年代训练条件不好,但每个教练都认真负责,培养了他对足球最初的兴趣。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放开球员前往海外踢球的限制,谢育新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87年应邀到荷兰的兹瓦鲁PEC82足球俱乐部(如今改名为FCZwolle,现在荷乙联赛)试训,成为那个年代中国足球运动员留洋第一人。

谢育新有浓烈的乡恋情结。2016年底,在梅州市政府、兴宁市政府、兴宁市教育局和体育局的支持下,谢育新回到家乡兴宁创立育新足球俱乐部,立志培养足球后备力量,推动家乡足球青训发展。

“目前的运作模式是与兴宁市教育局合作,推广校园足球,在兴宁市第一小学、实验学校、刁坊小学、新陂小学、叶塘小学等七间小学挑选280名足球苗子,在周一至周五的课后时间给予专业指导。”谢育新说,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也是光荣的使命,“希望5至8年后,能有一批优秀的家乡本土球员走出去,让梅州的足球氛围更加浓厚,重振球乡雄风!”

事实上,而今兴宁对足球事业也十分重视。各中小学校纷纷设立特色足球课,培养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目前,兴宁市是广东省校园足球推广试点县,有足球传统项目学校5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6所,广东省足球推广学校24所。

在2018年友邦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项目——快乐足球冠军杯赛上,由兴宁团市委选派的兴宁市叶塘中心小学、兴宁市第一小学代表广东省出战此项赛事,分别获得了冠军和亚军。兴宁市叶塘中心小学近9年为上级体育学校输送足球人才近百名。学校还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善舞能画者众

入选“中国民间

文化艺术之乡”

在艺术文化领域,兴宁也有着其不可磨灭的地位。

“客家妹子客情长,情甜甜过冬蜜糖。杯花声声迎客来,欢天喜地乐洋洋。”在悠扬的客家歌曲中,舞者们双手各执一对杯,手指按压杯底,让两杯相击,发出清脆的声音,舞者们的身体则配合着乐曲变换着舞姿。这是夜间兴宁广场上常见的一幕。

版画和杯花舞是兴宁文化领域里的两朵奇葩,兴宁还因为是“杯花舞之乡”,于2009年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杯花舞原是清代兴宁流行的道教法事舞蹈。道士在表演时是用五句板说唱的竹板进行击拍,100年前才对表演形式进行创新。道士朱官祥以兴宁产的白色瓷质“伯公杯”代替竹板,使节奏更多样,声音更清脆,富有技巧性,成为独特的道教舞蹈的道具,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兴宁杯花舞经过了多次改革。1956年,当时的兴宁第四中学老师罗渣、谢月文着手编舞,由文化馆创作干部范晴作词,谢高、罗渣编曲,运用民间小调和本地水口山歌为舞曲基调,编成表现客家青年男女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民间舞蹈《杯花舞》。

同年,该舞蹈参加在汕头市举行的“粤东区民间艺术汇演”获节目奖。1957年参加广东省民间音乐、舞蹈的选拔演出,被评为优秀民间舞蹈,并于当年“五一”赴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优秀节目奖。

上世纪80年代,时任兴宁文化馆干部的林惠文等继续挖掘创新,对道具杯子进行改革,创编了杯花舞《明月照山乡》,获省业余舞蹈评比二等奖,舞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向海外播出,舞蹈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荣获编纂成果三等奖。此后,杯花舞曾获省评比2次金奖,1次银奖。

“多年来,兴宁市文化部门一直在探索延续杯花舞生命最好的形式。杯花舞的内涵一直未变,都是借舞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道具和基本动作也得到传承,而其呈现的整体效果则越来越多元化,并不断融合当代人审美标准的元素。”兴宁市文化馆馆长刘利娜说,目前,每逢周末及寒暑假,该馆免费为学生提供杯花舞培训,同时也对外开放进行社会培训。“现在许多跳广场舞的团队也都会选择杯花舞,一些学校的课间操也是跳杯花舞,很好地传扬了传统文化。”

在中国现当代版画史上,兴宁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鲁迅先生倡导新兴版画运动,产生了中国近现代首个革命美术团体“一八艺社”,团体中13名成员有5名是兴宁人。由此,木刻版画在兴宁盛行,乃至出现了像罗映球这样堪称中国现代版画大家的人物。

而今,作为罗映球的徒弟,非遗项目兴宁版画市级传承人刘可为、陈其伟,以刻刀为画笔,以木板为画纸,已画了四五十年。年近八旬,他们依旧坚守在兴宁版画传承的一线,通过在培训班授课,将版画的技艺和理念传给下一代。

除此之外,兴宁还是“中国花灯之乡”“中国围龙屋之乡”,此处也流传着竹板歌、竹马舞等艺术形式,拥有着“包子豆腐”等传统技艺。

“兴宁文化底蕴之深厚,可以从千百年来培养出的名人大家看出,也可以从人们的生活习俗看出,形成的特殊"兴宁文化"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兴宁人。”陈作新说。

■相关

趣说兴宁知名人物

潜心研究兴宁历史20余年,著有《兴宁知名人物》《兴宁将军录》等书籍的史学爱好者陈作新通过梳理兴宁历史人物总结出了“一桌两院士、一家三博士、一腹四知县、一屋五将军、一县六国脚”的兴宁特色。

【一桌两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佛松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在兴宁一中读初中时,同班同桌。两人都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初中毕业后,就读于兴宁一中高中。后王佛松考上武汉大学,汪懋华考取中国农业大学。后王佛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任中科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在高分子化学领域有很高造诣。汪懋华任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在国际农业工程学界享有盛誉。

【一家三博士】

刁振谦、刁作谦、刁敏谦兄弟三人,兴城西郊刁屋人,民国时同为博士,传为佳话。刁振谦(1878—1958年),字信德,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卫生学博士和热带病学博士。历任上海红十字会医院院长、圣约翰大学院长、同仁和宏仁医院主席董事等职。刁作谦(1880—1975年),字成章,英国剑桥大学文学士、法学博士,获英国高等法院大律师执照。历任清朝翰林院编修,民国大总统府秘书、驻英总领事、古巴兼巴拿马全权公使、新加坡总领事、外交部高级顾问等职。刁敏谦(1888年—?),字德仁,伦敦大学法学博士。历任清华学校教授、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秘书、《中国社会和政治科学评论》总编等职。

【一门四知县】

陈草堂,字希武,生于1482年,龙田镇环陂村老城里人,乐善好施,深受民众称颂。陈草堂生下五个儿子,制订十二戒家训严加管教,均功成名就。长子陈恕,躬耕于乡,赐岁进士;次子陈志,为广西贵县县丞,功升准府;三子陈思,任福建浦城县主簿;四子陈宪,任江西吉安府龙泉县知县,功升靖江王府审理正;五子陈懋,任浙江青田县知县,为政清廉。因五个儿子中有四个任县官以上职务,被人称为“五子四知县”之家。

【一屋五将军】

石马镇新群村的崇丰第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此屋建成以来人才辈出,出了五位将军:何廼英、何天祥、何学植、何宝松、何孟淳。何廼英(1885—1953年),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少将师长,丰顺、南雄等县县长。何天祥(1900—1960年),曾任国民党少将军法处长、广州北较场少将无线电台台长。何学植(1908—1979年),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133师少将师长。何宝松(1911—2002年),曾任国民革命军157师师长,陆军少将,解放后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何孟淳(1916—1994年),1937年任广州行营政治部少将主任秘书,解放后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

【一县六国脚】

足球运动在兴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足球之乡”的美誉。兴宁为省级以上专业足球运动队培养输送了不少优秀足球人才,其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输送至国家男子足球队的有蔡锦标、郭亿军、谢育新、伍文兵、张小文,以及中国女足“第一代”的代表性人物吴伟英,盛极一时,人称“一县六国脚”。

新闻推荐

民生沟通丨领取拆旧复垦资金要达到什么条件?

读者黄先生:我是兴宁市罗岗镇第二批拆旧复垦村民,是在2018年12月拆的,后来种上了茶树。工作人员来复查时,茶树有些没种活,也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