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大学生走进大埔三河坝开展暑期支教活动 山里娃迎来“特殊客人”

梅州日报 2019-07-22 10:26

支教大学生正在给学生解答问题。(谢宁 摄)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放暑假的大埔县大麻镇英雅家炳学校,却不时传来琅琅读书声,细听,学生们朗诵的客家话版《静夜思》声声入耳。

这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大学生支教队伍给该校学生带来的“客家文化”课堂。同期在大埔支教的,还有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等8支支教队伍,他们分别“进驻”大埔县三河中心小学、旧寨小学、八一小学、三河中学,给支教学校的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暑期“第二课堂”活动。

●本报记者林婉萍

多元课堂

开阔“山里娃”视野

记者翻看了各高校设计的支教课程表发现,课程设计别出心裁,各具特色,既发挥了支教各高校的专业优势,又立足支教学校的实际,以音乐、美术、手工、科学、无人机教学等为主要内容,这是学生们比较少机会接触或深入了解的教学领域,弥补乡村学生课程单一的问题。

“我们队伍中的学员,都是从东山中学毕业的学生,除了选择一些外语课堂外,我们还特别地设计了客家文化课堂,向学生普及家乡文化。”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东山人支教课程表上,有英语配音、俄罗斯人文、鸟瞰中国、客家文化、舞蹈、花艺等课堂,集美学、文化、实践为一“表”。该校支教队伍队长谭政向记者介绍,他们还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针对性地创新教学形式,开展游园诗词大会等活动,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知识。

“咻……”在东莞市常平第四小学老师的操控下,无人机缓缓起飞,“翱翔”在大埔县三河中心小学操场上空,围观的学生纷纷发出惊叹,眼睛紧跟无人机转动,眼神里透出对这件新鲜事物的好奇。据介绍,无人机教学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此次支教课程中一大特色课程,特邀东莞市常平第四小学老师前来“助力”。此外,他们还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设置了药学同源、记忆方法、旅游城市、手工、手语等多元化课堂。

“他们的教学方式都很新颖,课程设计也很丰富和用心,这对于乡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机会。”今年是大埔县三河镇中心小学第三年提供场地,为学生打造暑期“第二课堂”平台。该校校长庄建武坦言,由于教学资源分布不均,乡村学校在音乐、美术等科目师资、设施配备不足,乡村学生音乐、美术、科技等知识涉猎不广,希望通过大学生带来的多元支教课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爱的陪伴 浸润留守儿童心灵

作为高校与支教学校的“牵线人”、支教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东山中学老师饶荣虎介绍,寒暑假组织高校大学生到大埔县支教的活动开始于2015年,至今已有5个年头。他自2016年接手,四年来已组织了十几所高校支教队伍,在大埔县8所中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大到整个支教流程,小到每一节课程设计,学校会根据实际安排好。”饶老师告诉记者,这是一项纯公益的活动,从联系高校、选择支教学校,到筹集资金,他都要亲力亲为。而饶老师的坚持,也得到了当地学校领导和乡贤的大力支持。

饶老师是大埔三河坝人,对家乡的教育一直很关注,他告诉记者,近几年他实地走访了家乡多所中小学后发现,虽然在政府的推动下,山区学校建设有一定程度的改良,但部分学校还存在师资结构单一、教学方式相对传统的问题,这也是他引大学生进“大埔”支教的一大原因。“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教学方式比较新颖,知识面广,这就可以利用假期给孩子们传授更多的知识,开拓孩子的视野,给孩子带来各种"新鲜"体验。”饶老师如是说。

此外,饶老师也提到,在大埔县三河坝,有70%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普遍较低,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正能量”的榜样,有利于引导乡村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阅读习惯。

“我记得刚来的时候,班里好些学生都对我们存在陌生感、距离感,有些甚至出现明显的厌学情绪。于是我私底下找他们聊天,起初他们不怎么跟我搭话,慢慢地熟悉了,他们也就敞开了心扉,每天早上都可以看见他们小跑着进校门。”谈及支教过程中孩子们的变化,谭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表示,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敏感,在给学生上课的同时,他们更多地以陪伴的方式,与学生们“交心”。

新闻推荐

连江口中心小学智慧图书馆建成 政企党支部合作推动 “书香校园”建设

连江口中心小学智慧图书馆正式启用。陈咏怀摄南方日报讯(记者/陈咏怀)7月12日上午,英德市连江口中心小学智慧图书馆建成并正...

 
相关阅读